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那些被禁止出國展覽的古陶瓷文物(國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截至目前,已公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目錄。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2012年6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的通知,37件(組)一級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

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發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94件(組)一級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含青銅器、陶瓷、玉器、雜項等四類。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國家博物館館藏

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為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閻村。

經專家用碳十四測定,它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陶鷹鼎 國家博物館館藏

該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時期文物,1958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該鼎周身光潔不加紋飾,造型上既強化了雄鷹固有的形神特徵,又與陶器的工藝造型取得了和諧統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

青花釉里紅瓷倉 江西省博物館館藏

瓷倉通高29.5厘米,橫寬20.5厘米,進深10厘米。整個樓閣,形式上是一座宴樂廳。全倉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紅釉,並以青、紅彩繪點綴裝飾。青料呈藍灰色,釉里紅呈紫紅或紅褐色,色彩調配莊重,使整個樓閣亭台渾然一體,凝重秀麗。樓閣高低相錯,主次有序,充分表現了元代時期江南木結構建築的特色。

人面魚紋彩陶盆 國家博物館館藏

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珍品,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

彩陶舞蹈紋盆 國家博物館館藏

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徑29厘米、底部10厘米,馬家窯文化,1973年出土於犬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第20號漢墓。該陶盆卷唇平底,內壁繪有四道平行帶紋,最上一道較粗,口沿處也由一圈帶紋,上下兩組紋飾間有舞蹈人三組,每組兩邊用內向弧線分隔,兩組弧線間還有一條斜向的柳葉形寬線。舞蹈紋每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頭上有辮髮,外側的兩人的一臂均為兩道線,似為表示舞蹈動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個人物的體側都有一尾狀物,大約是模擬動物的一種裝飾。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圓圈線,可能是表示人們在湖邊進行舞蹈表演的場景。盆的外壁用三道線裝飾,它模擬著三道繩圈將陶盆緊緊地捆紮著。

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國家博物館館藏

口徑9.2厘米,高33.4厘米,馬家窯文化,1974年出土於青海樂都縣柳灣採集。泥質紅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頸,鼓腹,腹下部內收,平底,腹中部有對稱的環耳。

這件彩陶壺頭像部分就運用了雕鏤、貼塑、刻畫和繪畫等不同的藝術手法。頭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處,又注意表達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顯得生動傳神,是史前雕塑藝術的傑作,推測此壺可能與祭祀或巫術活動有關。

彩陶網紋船形壺 國家博物館館藏

高15.6厘米,長24.8厘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

此彩陶船形壺為盛水器,屬於隨身攜帶的水壺或酒壺類物品。陶壺兩端如船形上揚,尤其是壺身裝飾網紋,極似從河裡收網捕魚或者捕魚結束將網搭在船邊晾曬的情景,從造型設計到裝飾紋樣,都讓人聯想到漁船、漁網、捕魚活動等水上生活場面。

彩繪蟠龍紋陶盤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9.0厘米 口徑37.0厘米,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這件彩繪龍紋陶盤出自陶寺遺址的大墓中,可能是當時「王室」使用的禮儀用品。從陶寺的龍紋陶盤開始,的龍形象的演變發展,延續至今。

彩陶八角星紋豆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徑26厘米,足徑14.5厘米,通高28,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1978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豆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禮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彩陶藝術珍品。

青釉堆塑穀倉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46.4cm,口徑11.3cm,底徑13.5cm,三國·吳,1935年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題材的立體雕飾展現了1700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穀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器用來隨葬,稱為「冥器」(又稱「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

青釉虎子 國家博物館館藏

虎子高約15厘米,前後長約20厘米,吳「赤烏十四年」款,1955年江蘇省南京市趙土崗出土。虎子起源於戰國,風行於漢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總體造型基本一致。

此器出於早期最主要的窯場——越窯,這種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和演變,改變了越窯瓷器風格單一的局面,形成了嶄新的藝術風格,這也是當時社會正孕育著重大轉型的鮮明特徵。

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 南京市博物館館藏

三國·吳,1983年江蘇南京雨花區長崗村出土。

青釉神獸尊 南京博物院藏

高27.9厘米,口徑13.2厘米,西晉,1976年江蘇宜興周處家族墓出土。尊的造型為盤口短頸削肩鼓腹平底,象個大魚簍。顯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確是獨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青釉仰覆蓮花尊 國家博物館館藏

高63.6厘米,口徑19.4厘米,足徑20.2厘米,北齊青瓷,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該尊侈口、長頸、溜肩、長圓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橋形耳一對,肩部有六系,並附蓋。通體有紋飾十三層,除頸部貼塑寶相花及壓印團獸紋外,其它均為蓮瓣紋。用於隨葬代表逝者的一種精神寄託。

白釉綠彩長頸瓶 河南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徑7厘米,北齊,1971年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此器為目前發現的年代較早的白瓷。造型規整、古樸,胎質細白,白釉較光潤,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器白釉施綠彩,開創了陶瓷釉彩裝飾的先河,它是單色釉向彩色釉發展的重要一步,為色彩斑斕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藝基礎。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 天津博物館館藏

高18.5厘米,口徑5.2厘米,腹徑11厘米,底徑2.5厘米,隋代,器單頸雙腹,飾有捏塑雙龍形柄,龍頭攤入瓶口,通體施白釉,瓶底刻有「此傳瓶有□」,可知此器名為「傳瓶」。陝西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曾出土類似的一件,但無銘文,故此瓶的年代也應為隋代。

青釉鳳首龍柄壺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41.3cm,口徑19.3cm,足徑10.2cm,唐代宮廷御用瓷器。此壺造型奇特,紋飾新穎,盤口形、細頸,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漸圓鼓,下腹緩收,圈足呈喇叭形。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頭狀,鳳的嘴下啄,鳳頭扣在壺的口沿上,使得壺整體頗似一隻挺立的鳳鳥。這件青瓷鳳頭龍柄壺,堪稱為唐代瓷器中的瑰寶。

魯山黑釉藍斑腰鼓 故宮博物院藏

長58.9厘米、面徑22.2厘米,唐代。此鼓呈長圓筒形,兩頭粗,中間細,即所謂「廣首纖腰」。通體施黑釉,勻凈的釉面上閃點著幾十塊藍色彩斑,鼓身凸起七道弦紋,一方面起著裝飾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燒成時又能起著控制彩釉流動變化的作用,可謂構思巧妙。

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國家博物館館藏

高58.4厘米,長43.4厘米,唐代,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鮮於庭誨墓。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餘4人圍坐演奏。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青釉褐藍彩雙系罐 揚州博物館

高29.4厘米,口徑16.2厘米,底徑19.5厘米,唐長沙窯,1974年江蘇揚州石塔路出土。器施釉下彩繪,用褐彩和綠彩相間的聯珠紋組成捲雲和蓮花紋,裝飾奇特。彩繪紋樣不僅有傳統繪畫的筆墨韻味,而且帶有異國情調。

釉下彩繪在唐代長沙窯廣泛使用,它打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陶瓷的裝飾技法,對後來釉下彩瓷的發展開創了先河,在釉下彩彩繪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青釉褐彩雲紋五足爐 臨安市文物館館藏

通高66厘米,口徑36.5厘米,底徑41厘米,唐越窯,1980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器由蓋、爐和座三部分組成。採用堆貼、彩繪和鏤雕的裝飾技法,製作精美,工藝精湛,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越窯的釉下彩繪瓷較為罕見,故此爐彌足珍貴,且為明確紀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高58厘米,長43厘米,唐代,1959年陝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駱駝昂首直立於長方形座上,張口嘶鳴狀。駝背鋪有帶花邊圓形墊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蓋,其上有七個男樂俑盤腿朝外坐於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簫、拍板、箜篌、笛、蕭正在演奏,中間立一體態豐腴載歌載舞的女子。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且為墓葬出土,製作精美,造型在三彩器中極為罕見。

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 蘇州博物館館藏

五代越窯,1956年江蘇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出土。此件器物由碗和其下的盞托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徑13.9厘米;盞托高6.6厘米、口徑14.9厘米、底徑9.3厘米。

在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考古發掘之前,這件蓮花式托盞一直被稱為「青瓷」,隨著法門寺地宮13件越窯青瓷被確認為歷史文獻記載的「瓷秘色」(即秘色瓷)之後,這件「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有了一個更為重量級的身份——五代、北宋年間秘色瓷標準器。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通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腹深12厘米,五代耀州窯,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此壺設計巧妙,由於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時需將壺倒置而得名。通體施青釉。裝飾技法有刻劃、堆貼等,堆貼子母獅生動形象,刻花纏枝牡丹紋有浮雕感,線條流暢,為五代時耀州窯的產品。

天青釉弦紋樽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汝窯,高12.9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7.8厘米。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徑度相同。外壁近口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腹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裡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瓷樽始於宋,汝窯、定窯、龍泉窯均有燒造,為陳設用品。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也收藏一件。

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官窯,高33.6厘米,口徑9.9厘米,足徑14.2厘米。

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形體高大,造型端莊古樸,線條優美,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器體有「紫口鐵足」的官窯器特徵,為官窯瓷器的上乘之作。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故宮博物院藏

高32.6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21厘米,北宋。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為官窯的產品,造型古樸端莊,形體高大,胎細質堅,為鈞窯中的珍品,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人民網)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購買古董、參加拍賣、鑒定等服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