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陶文慶:恢復高考40年思利弊與育人、教改

【部分要點摘選:應充分肯定聯考、恢復聯考的積極作用。聯考制度所形成的聯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弊端、欠缺:就高不就低導致片面追求升學率;以高分為「高人」,與人的實際能力不符;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不對稱;不斷動態出現「公平」問題;本欲取「高」,實際有「高不成,低不就」。教育正在蘊育、實施新一輪改革,凸顯曙光】
2017年聯考,意味著恢復聯考已整整40年。「四十而不惑」,在這個「不惑之年」回思聯考,人們是否應該再思考聯考的利弊及相關的若干問題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以下願將若干思考議論述之於後,以供參閱:
一、恢復聯考對教育、培養人才即育人,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近期見這類言論不少,這裡不妨摘取若干——
1977年恢復聯考,是教育發展史上特殊的轉折點,其劃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聯考的正面功能與積極作用是:以考促學,即促進學生努力向學、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採用其他選才方式,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他人。考試則提供一個反求諸己的機會,能否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聯考作為公平選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平性和客觀性,其摒棄了權力、出身和人際關係對選才的干擾,保證了個人憑才學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恢復聯考40年來,通過聯考這一相對已經比較公平的競爭,為高等學校選拔了千百萬合格的學生,許多人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這些年的經濟騰飛,與聯考制度的恢復和不斷改革密不可分。聯考制度還具有以考促學的功能,它在促進民族文化和教育發展,包括維護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等方面,也起著巨大作用。經過文革11年的中斷,聯考1977年恢復,成了撥亂反正的風向標,表明一個可以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來臨。聯考制度的恢復使教育恢復了正常秩序,更帶動了整個國家由亂而治。人心向學、人心思治,整個社會才有可能穩定下來,走上正軌。因此,恢復聯考成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的確,今天,我們在教育已經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在看到聯考弊端的同時,應充分肯定聯考、恢復聯考的積極作用。
二、現行聯考制度所形成的聯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有何弊端或曰欠缺之處?
弊端、欠缺之一——【就高不就低;片面追求升學率】
或許可以說,聯考變成了指揮從幼教到大學教育考試的「指揮棒」,有合於「人情常理」的一面。無論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人情常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處走;就高不就低;取法其上,所得其中。
聯考,就如同科舉的「金榜題名」一樣,迎合了「人往高處走、就高不就低」的社會心理。而錄取,存在著不量化為分數就難於比較高低、決定取捨的實際困難。這也就在有意無意間,導向了學生、老師把精力過多集注在考試分數上。
其實,大家也知道,就教育培養人的根本目的而言,只看可以準確量化的那幾門課程的考試分數,僅僅以「分」取人,有讓教育成為「非全面的教育」之虞。
聯考帶來的一個突出的矛盾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有多嚴重呢?僅舉一例:高二的數學課本中,有的內容不是聯考必考,老師就不講了。學生一天學習十五六個小時,文體活動都停止了。同時,還有出偏題、怪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弊端、欠缺之二——【以高分為「高人」,與人的實際能力不符】
以「分」取人,並形成「取者為高」的社會評價,以高分錄取者為「高人」,與人的能力的現實狀況,是不相符的。
我們不妨把話題稍稍延宕開,對人及其的能力,做些許探討:
人是精靈。作為宇宙間目前所知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神功造化的產物。可以說,每個人的生理結構、功能,比人類目前已製造的尖端產品(例如超級計算機、太空空間站等)的功能,都要精密且自調節能力、水平更高;而且,人的(含潛在的)智力、能力,其實是「差小異大」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多數是後天的客觀條件的不同所造成的。——雖然,在現實中人的水平有高低,這種高低也會形成其他可以理解的差異。
而人的差異,會導致人各有不同專長。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確是由各方面的專長者,引領和推動的。
不過,雖然在一個領域的引領者,是「少而精」的。引領者(含設計籌劃者、組織管理者等),是少。但是,參與落實籌劃的人,即按照籌劃去大規模行動者是多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裡的項目、任務的具體籌劃、組織、最終落實,只有由眾多行動者參加,才能最終成功,引領者也才能成為「成功的引領者」。
人是精靈。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專門花費較長乃至很長的時間、精力去探索所有的問題。人的精力有限,且由於個人的知識、能力、際遇等等的不同,只能各有其關注的領域。也正因此,才有行行出狀元。
無論何時,人民大眾都是全社會所有的人們生存的物質、精神條件的創造者,維護者,提供者;而且,人人都可以、可能成為不同方面的「引領者」。只是,這些引領者所引領的範圍、項目不同而已。賣油翁、解牛的庖丁,也是有專長者,只是其所專長的領域是操刀、舉勺,而他們的操刀解牛、舉勺注油的本領,也能達到出神入化的水平。
民眾,乃至所謂「普羅大眾」,其實是參加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項目、任務的直接、間接的具體操作、行動者,也是對成果、成功出力最多、最必要、最不可缺者。
世界可以暫時無某個專長的引領者,但是終可有、乃至必會有其他同樣或類似的專長引領者。作為某個專長的引領者,他於社會是「非唯此不行」,並非「少了張屠戶,就吃混毛豬」,少了誰「地球就不轉了」(雖然,一時沒有某個專長人物的「先知」和引領,人們可能要在歷史的隧道中摸索的時間長些)。而人民大眾,則可說是無論何時、何地「唯此眾,別無另可依」。是「少了民眾直接、間接的參與、行動,必會一事無成」。這正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可能正是從這些意義出發,人類文明逐步樹立了這樣的價值觀:「人」是「無價」的、尊貴的,應該「人人平等」,人人都應該受到充分的尊重,人人應享與其能力、水平相當的足夠的權利、義務、待遇。
也正是因為這些,以高分錄取者為「高人」,其餘都「等而下之」,是不符合人的能力的現實的,是不「實事求是」的。這不能不說是主要「以分取人」的聯考,可能導致的又一個不足。
弊端、欠缺之三——【現實應試教育機制下的人才培養、評價、選用標準,與社會實際需求不對稱】
在現實應試教育機制下,社會以是否聯考得高分、是否受過高等教育、乃至是否受過高等名校教育來衡量人才水平高低,乃至以此為標杆來選人、用人,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實,存在比較突出的不對稱狀況。
必須看到,社會的需要是全面的,社會實際上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學校也不能只培養一個金字塔的「尖頂」,不能讓所有學生僅以成為一個金字塔的「尖頂」為唯一目標。教育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社會的需求也是全面的,這是社會的客觀需求規律。
無須否認,北大清華類學校是頂尖的,是我們共和國人才金字塔的頂尖。但是,光有這類「頂尖」,中華民族的巍峨「金字塔」就能高高地屹立起來了嗎?中華民族的雄偉金字塔,如果沒有中層、基礎層,只有頂尖,就能成「塔」了嗎?
振興中華,我們需要「科學巨匠」,也需要「大國工匠」,需要「愛迪生」,也少不了無數身懷絕技的「解牛的庖丁」和「賣油翁」,以及億萬的基層勞動者。
現實應試教育機制下的人才培養、評價、選用標準,及其所形成的過於執著的「就高不就低」的社會氛圍,與社會實際需求並不對稱。持續下去,可能影響人、也影響社會的全面發展。
弊端、欠缺之四——【仍需面對不斷動態出現的「公平」問題】
幾十年來以應試教育為指揮棒的聯考的「公平」,也一直存在著不斷動態出現的若干問題。
聯考是通過考試篩選考生。而這種選拔,最有價值、作用的地方,正在於其能使選拔儘可能的「公平」。恢復聯考之所以必要和受到肯定,也正是由於聯考比其他選才方式,客觀、公平。
但是,這並不是說,只要「考」,公平就沒有問題了。保證「公平」選拔,一直是聯考需要解決的問題。
曾見有知情者透露,在聯考恢復后鄧小平曾指示:公布聯考成績是堵後門的最好方法。那正是為了防止不公平。
有專家指出:恢復聯考以來,最早提公平問題,是在上世紀80年代。理論上講,相差20分以內,水平屬於同一檔次,但聯考差1分就決定命運,公平嗎?
1984年,搞了保送制度,特長突出的孩子可以保送。但很快發現了新的不公平:什麼算特長突出?不能量化,就有人「走後門」,後來停掉了。現在,有呼籲大學自主招生,結果又擔心在人情社會裡會滲透不公平。
看到有北京某中學的副校長說,他今年最看好的學生每天清晨5點起床,家長開車接送,輔導班和學校輪番跑,到晚上12點才結束。另一位甘肅某縣教育局的副局長說,今年縣裡最有希望的一個孩子,也是5點起12點睡,縣城沒輔導班,只有任課老師帶著不斷做題。有人問:「他們是在同一條競爭線上嗎?」
還有,孩子他爹是教授,他媽是博士,家庭環境特別好,從小有一對一的外教,他考上的可能性必然大,這公平嗎?
從掌握知識的程度上來說,從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儘可能「高」的人才來說,統一的考試和分數線,才是公平的。但這樣,吃虧的可能是最邊遠、最落後的地區。
不能不說,這是教育在「公平」上遇到的「難題」。
可能可以問:這裡的教育「公平」,其具體內涵應該有哪些?
是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即:民眾不分地域、文化等等差異,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還是在知識(真理)、能力面前,人人平等、公平,體現在「高者就高」、各得其所上?即:為能選拔符合培養條件的人,要以個人素質高低為篩選標準,要選知識、能力夠得上、適合上各級各類學校乃至高等院校、名校培養的學生。(當然,還要解決「以什麼樣的衡量標準即「考核標準」,來儘可能準確的選拔有適當知識能力的學生,使之各得其所?」的問題)
或許應該說,這裡的「公平」,應該主要是在以上兩者之間有一定寬容度的、平衡的「公平」。即:教育「公平」,主要顧及、應適度兼顧如下兩方面:民眾不分地域、文化差異,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在知識、能力面前,以確實的「高者就高」、各得其所為「公平」。
弊端、欠缺之五——【現今應試教育機制,本欲取「高」,實際卻有「高不成,低不就」】
這裡,還想提出一個特別需要引起人們深思與高度關注的現象:在現今的應試教育的機制下,還導致了各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實際上的——本欲取「高」,實際卻有「高不成,低不就」。
正如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的24位委員之一、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教育學會名譽會長、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最近所指出的那樣:「有一個事實大家總會提及,就是說很多發達國家的孩子學的課本比我們容易多了,課後玩兒的時間也比我們多,許多國家還沒有統一的類似聯考的選拔機制,學生自己寫個簡歷就能申請大學了,但人家並沒耽誤高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獲得世界級科技獎的人數遠比我們多得多。別的不說,這從一個側面更印證了應試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弊端。」
「人家並沒耽誤高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獲得世界級科技獎的人數遠比我們多得多」,「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層出不窮,從產出概率來講遠勝我們」,這不是「高不成」?而應試教育、導向了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一頭鑽進「分數」的牛角尖中,就高不就低,實際造成了各級學生、各類用人單位的需求也都要以此為標杆來「就高」,而學生、家長也還「眼光高」,看不上當「士兵」,總想一上馬就當「將軍」。這豈不是用人和被選用的人,皆「低不就」?
三、前路在何方?怎麼辦?
不只在一處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教育的問題,不是僅僅靠教育系統本身就能解決的。筆者以為,如果這不是為了推脫教育界「天賦」的責任(對培養教育後代、人才,教育系統確有職責所在的「天賦」責任),其還是有相當道理的。
教育的改革,絕對需要從社會角度,從社會全方位做頂層設計、從教育和用人機制,從社會輿論到用人單位,都要對人的能力、差異有正確認識,並充分尊重各類人才;需要民眾、家長、學生實事求是、因才定向;當然,也需要教育界跳脫教學的慣性,擺脫利益和惰性的束縛,銳意改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力軍。
對於(其實,世界的東方文明圈也頗多類似現象)來說,對那些認為「人往高處走,就高不就低;取法其上,所得其中」者們,對信奉「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將軍願」的人們,有一組問題,不知是否可以一問:
在現實中、戰場上,是將軍多,還是士兵多?
是「將帥必起於士卒」,還是一心只想當將軍,不願當一天士兵,就能當好將軍?
想當將軍,就不應先當實戰一線的「神槍手」?不從士卒當起,先當好基層指揮員,就能當好將軍?
經過多次實踐檢驗,發現自己不適宜或顯得暫不適宜當將軍,能否在「知己」的基礎上,先發揮己之所長?當「己之所長」領域內的文或武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
而且,也須客觀認識人本身,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為金字塔的「尖頂」,——其實,人們心裡也明白:金字塔尖,本來就是極小、是少數。
看到有報道,有家長現實的評估自己孩子,認為孩子可能並不具備未來在課業學習上達到頂尖水平的天賦。於是自問:如果是這樣,是否有必要花費全部精力去擠頂尖象牙塔的獨木橋?如果童年、少年時代苦苦追求的分數並不真的意味著什麼,那麼什麼樣的教育真能在人的一生里發揮價值?回答是:用「差異化競爭」,不擠頂尖象牙塔,——「大家都會的,你幹嗎要學,何必跟人家正面競爭?」一切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平衡點:要對子女提出期望,這個期望不至於太低,也不應太高。應該說,這樣的家長是明智、高明的。
當前,教育正在蘊育、實施新的一輪不乏「頂層設計」的改革,見有媒體、專家透露出其中的諸多具體措施,這裡願摘取羅列其中部分要點:
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將高中學生的綜合評價內容作為招生錄取時的參考。
鼓勵每個學生增加各學科知識的寬度、廣度而不是深度。
明顯降低考試難度而增加考試寬度。
糾正目前全國上下幾十年來早已根深蒂固的課內外教學的「奇、難、偏、怪「問題。
降低學生平時學習負擔,摒棄在全國普遍存在的9年義務教育畸形掐尖。
全國中國小學校教材全都採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
主要學科的考試將不再有考試大綱,哪個學生的知識越寬廣、體系越健全而不是 越艱深,哪個學生就會成為教改重大變革最受益的。
實行分類考試,也就是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考試招生分開進行。
培養興趣、特長、愛好將成為全面素質教育重中之重。
先取消三本院校,並逐步實施按照專業錄取,改變一直持續至今的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分數線錄取的方式。
降低小升初的強選拔性,使國小、國中教育逐步均衡並優質。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試教育是封閉的教育,封閉的教育難以造就開放的環境從而產生大量拔尖創新人才。等等。
筆者以為,這些都頗為鼓舞人心、令人欣慰,凸顯新的一輪教育改革的曙光。
因作此文,願能呼應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