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舊時清明習俗:掃墓、踏青、拔河、放風箏

天再旦,年復來,節氣二十四個,一一而出。立春之後是雨水,雨水之後是驚蟄,接著是春分,十五日以後,斗指乙,便是清明了。

到了這個節氣,日暖,天朗,風和,雨沛,草盡染綠,木咸豐茂,冬之灰黃轉而為春之青翠,山川河流,一片欣然。人也充滿希望,姑娘更是燦爛。古賢者認為,萬物生長於斯,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誠然如此,古者之觀察精而細矣!

清明是春播的有利之機,自秦漢以來,長安人便循此節氣耕耘自己的莊稼。「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此諺語既有提醒,也有總結的意思。可惜我在農村的時候,土地都歸人民公社,種什麼莊稼,上有長安縣革命委員會主任的意見,下有隊長的意見,於是土地盡種小麥。清明前後,經過施肥和除草,小麥起身拔節,已經可以遮住烏鴉了。農民有一點自留地,恐糧不夠,也都種小麥,惟特別聰明的人才種極少的瓜豆。我家前院頗大,母親遂在靠牆一帶種梅豆、豇豆,還會抓一把筍瓜籽和絲瓜籽埋至黃壤之中,以待夏收。

木有伐就有植,清明前後也宜於栽樹,因為過了這個點,日晒,天熱,樹難以活。人民公社的那些歲月,應清明之節氣,總是在路邊和水渠邊挖坑栽白楊樹,幾年之後,葉子便有鬱郁之貌。受長者的影響,小時候我在清明之際也栽過樹,前院栽桐樹、德國槐樹,後院栽柿樹、桃樹,遺憾桃樹未成。

清明節古既有之,是悠久的傳統了,其內容豐富,不過掃墓至重。所謂掃墓,實際上就是祭祀祖先,出於祖先崇拜的心理,也是慎終追遠的一種表達。

在長安,掃墓興於秦,成於漢,盛於唐。唐政府會在清明節放假,令其官員掃墓,若家在外州外府或外縣的,還可奏請返鄉掃墓。唐有千百關於清明節的文章,吾獨愛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掃墓的習慣一直沿襲到明清。清有賢者指出:「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寒食節是以禁火的方式紀念介子推的,不過寒食節與清明節在唐就融合了,所以這裡指的就是清明節的掃墓。

在20世紀,掃墓遭遇了封建迷信的指控,遂頓為簡陋,不過,對祖先的敬意,使它得以傳續。小時候,我隨祖父,隨父親,都上過墳。家長捧著祖先的牌位在前,我在後,緩緩進入塋地。拔掉蓬蒿,砍去斜枝,便恭敬給冢培土:把雨水所沖刷的曲縫淺洞一律填充並夯實,以保護墓穴不受浸泡,再修圓頂部。吹一口氣,遂整平墓前之地,立牌位,獻米獻面,獻酒獻煙,獻水果獻糕點,燒紙致哀。舉目而望,方圓數里,上墳者來來往往,燒紙者星星團團,頗有鬼在之象。

清明節正逢春光亮麗,長安人素好出戶踏青,尤其是青年,成群結隊,以入終南山作樂。唐長安踏青頗為流行,文士、仕女、宮女,每每人以位分,走曲江池,登樂游原、少陵原,遠一點的往樊川。唐詩人崔護踏青,在樊川敲門求飲見到一個姑娘,面若桃花,遂彼此有意,不過僅以目傳,尚未相親,崔護也止渴而別。時令循環,又是清明節,崔護之愛難以自禁,又往樊川覓其姑娘,不料院敝門空,惟桃花映天,使其惆悵無限,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現在的人踏青之心更強,可惜曲江池為樓所圍,樂游原也削盡其田,少陵原開發騰騰,遂乘車鑽終南山諸峪,然魯來莽往的,不夠風雅。

清明節還打鞦韆。資料顯示,這是北方山戎之戲,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唐玄宗執政,曾經在宮中立木以打鞦韆,盪嬪妃於空中,升高落低,宮女嬉笑,他也喜悅。打鞦韆遂翻越宮牆,進入坊間鄉里,風傳為俗。20世紀中葉以後,西安打鞦韆的多是孩子,春風吹紅了花,他們便找到繩子,拴在兩棵樹之間,坐上去推引起來。房前屋后,街頭巷尾,到處都是國槐、柳樹、椿樹、榆樹,小孩子選窄距的兩棵樹,盪得低一點,大孩子選寬距的兩棵樹,盪得高一點。如此之娛,遷延迄夏。

拔河在古者有祈禱豐收之意,清明節恰恰宜於春播,遂拔河大行。唐中宗有一年幸梨園,巧是清明節,便命大臣分組拔河,宰相、將軍,甚至皇親,都脫然加入。贏者一組必然拉倒輸者一組,逗得唐中宗笑。我小時候,到了清明節,學校有拔河,村子里也有拔河。學校里的拔河氣壯山河,不過總覺得有紀律的約束。村子里的拔河固然散漫、自發,不過偶爾也會舉巷動員,全街出戰,男女老少全加入。

清明節也是放風箏的絕妙時候。若天開透藍,風吹送熏,便當盡松其線,放風箏於萬里雲霄,以應人的縱情之性。小時候,見城裡人騎腳踏車登我少陵原,不為別的,就藉此隆起之勢放風箏。曠野無垠,小麥鬱郁,有一鳥翔於空,讓人嚮往。作者:朱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