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探路「醫養結合」

5月19日中午,正是北京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隆福醫院北苑院區康復室內卻頗為涼爽,三名約80歲的老人聚在一處打撲克,旁邊醫務人員則不時給予指導。這三名老人都是全國數千萬失智老人中的一員,但大多數老人卻無法和他們一樣,獲得由專業人員指導的康復訓練。

據民政部統計,進入21世紀以來,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現已超過16%。國務院則預判到2030年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升至25%,相當於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年人。在擴大的老年群體中,至少4000萬老人生活自理困難或認知功能退化,總共超1億人罹患慢性病。

醫療資源供給看起來跟不上老齡群體的需求增長。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養老機構達4萬多家,床位總數不到600萬張,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只佔20%多一點,缺口巨大。至於還未陷入失能、失智狀態,選擇在家養老的老人,看病也實屬不易,許多人難以就近獲得滿意的醫療服務,只能湧向距離更遠的三級醫院。

隆福醫院等許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已開始嘗試把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結合。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推出了「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的方案,其中尤其強調要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支持老年病醫院等機構建設,規範上門醫療服務的實施。

據財新記者了解,目前北京、上海、青島等城市都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其中,上海力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給絕大多數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服務。青島則從2012年開始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符合條件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后,不必擔心醫療照護費用無法報銷。

資本市場也躍躍欲試,地產公司、醫藥企業、保險企業等已紛紛舉起「醫養結合」的大旗,爭相提前布局,打造養老產業園、養老小鎮。中投顧問曾發布報告稱,未來五年間,「醫養結合」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17.92%,隨著老齡化速度加快,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湧入。

然而,無論是政府主導的「醫養結合」,還是企業投資建產業園、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都必須面對養老護理人才不足、社會「未富先老」等問題,而這有賴於多部門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共同為「醫養結合」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

失能老人何處去

89歲的老人陳玉娟(化名),已在隆福醫院北苑院區住了很長時間,如果不是得到了專業的醫療照護,她很有可能再次病危,陷入完全癱瘓狀態。

大約在春節前一個月,陳玉娟突發急性腦血栓,整個人摔在了地上,直到三個小時過後,家裡人回來才把老人緊急送往醫院。先到一家三甲醫院,醫院沒床位收不了,陳玉娟及其家人「跪著求人家都不行」,好不容易聯繫到另一家醫院,卻在一個月後又面臨新的難題。

據陳玉娟介紹,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她的病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醫院不會讓病人長期壓床,但她的身體還處於癱瘓狀態,「腳挨不著地」,「牙刷給遞到手裡,也刷不了牙」,她需要得到康復訓練和護理。可她能去哪兒呢?

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發布的《北京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北京市養老機構總數超過400家,僅有床位8萬多張,假設目前有至少12萬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需入住養老機構,那麼缺口超過4萬張。

在養老機構提供的床位中,只有少部分屬於醫療照護和養老為一體的養護型床位。北京小湯山醫院院長平昭在2014年接受北京城市廣播採訪時曾表示,北京全市康復床位不足2000張,按照北京2000萬人口算,要達到每千人口0.5張康復或護理床位,缺口超過八成。

按照北京市提出的「9064」養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6%的老人在社區養老,4%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看起來陳玉娟如果無法入住具備醫療能力的養老機構,還可以選擇在家或者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接受康復護理服務,但實際上她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陳玉娟家住北京東城區。儘管北京市已經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能力仍顯薄弱,許多機構無法為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醫療保健和康復護理服務。自四五年前老伴兒去世后,陳玉娟就自己一個人住,「兒子、媳婦年齡大了」,沒法一天24小時守在老人跟前,家裡年輕的就一個30多歲的孫女,平時工作又很忙,顧不了太多。

在陳玉娟看來,雖然幾經輾轉,但她最終能找到一家合適的機構做康復、養老,已經感到很「幸運、感激」。但全國還有超過2億的老年人,根據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的調查,其中有近一半是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則占老年人口18.3%。這些老人未必都如陳玉娟這樣幸運。

專註於老年疾病的北京市隆福醫院院長盧艷麗告訴財新記者,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很實在,「能動的時候不需要去養老院」,在家養老,生病了能在附近醫療機構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方便又快捷,動不了就讓醫生上門服務,或者入住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養老機構,由專業人員照護。

而在整個養老過程中,老人還需要健康管理服務。一名關注「醫養結合」投資的業內人士表示,醫療資源永遠是有限的,因此不僅要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還要預防「未病」,通過改變老年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減少老年人的發病幾率。

盧艷麗則表示,要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就是「讓老人無論到哪一個地步都有人管」,包括健康管理、疾病治療、康復訓練等等,而這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病醫院、三甲醫院、養老機構各司其職又緊密合作,這才是理想的「醫養結合」體系。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https://dribbble.com

來福君提示:

以上內容為2017年6月12日出版的《財新周刊》內容,想閱讀全文可按以下方式:

1,註冊財新網通行證,每月即可免費閱讀五篇《財新周刊》文章。

2,點擊左下「原文鏈接」,購買《財新周刊》閱讀許可權,一個月僅售40元,超值尊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