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材以外的課:把社會打開,讓學生進來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

一套國家標準教材能否滿足教育的全部需求?顯然不能。因此,我們需要在教材之外開闢新的課程領土。

但如何將社會打開,讓學生進來,實現教育的多元化呢?許多學校經過長期實踐,也逐漸積累了豐富有效的經驗,在此與您分享——那些教材以外的課。

一、讓自然成為我們的教育資源

1. 一個菜園子給孩子們帶來了神奇變化

現在的多數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卻對快餐情有獨鍾,這讓很多家長和老師煩惱。如何才能讓孩子們發自內心愿意摒棄高熱量的垃圾食物呢?澳大利亞名廚、美食作家Stephanie Alexander成立了一個名叫 Stephanie Alexander Kitchen Garden 的基金會,並通過這個基金會,來資助澳洲的國小。把農場、果園和廚房,都搬到校園裡,專門教國小生如何種植、採收、製作和分享新鮮有營養的食物,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對於食物的想法,讓他們愛上健康的美味蔬菜。

Stephanie Alexander在菜園

後來,堪培拉的Majura國小,成為了基金會計劃的實驗學校。這所學校的家長們,在得到Stephanie項目的資助之後,聯起手來,先用這個經費把校園進行了一番大改造。改造過後,學校就變身成為了一個小小的「農場」。不僅有日常上學的課堂,更多了學生菜園、學生廚房等新的設施。

農場被分割成2個區域,一個是市場花園(Market Garden),一排排整整齊齊地種著各類農作物。收穫以後,還會在學校的集市上進行售賣。另一個是家庭花園(Home Garden),在這塊區域里,小朋友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實驗使用不同方法來種植他們喜愛的蔬菜水果。然後老師們還會在廚房里教他們如何做菜。

當然,孩子們並不是只在菜園子里「玩」,家長和老師們編好了適合孩子們的教材,讓孩子們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也能學習辭彙、數學、科學,而在課堂中,也可以用種植蔬菜中的例子來演示。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對於學習更加充滿了興趣。或許Stephanie倡導的這種教育,對國內教育來說,也是一個啟發。

2. 在田野上創建一所魔法學校

(不一樂乎田野學校)

從2016年9月開始,田野學校面決定向在大理安居樂業的新老大理人的孩子們,開設長期、系統的自然教育實驗班。由於課程都在周末開展,因此無論孩子們就讀怎樣的學校,田野學校都為他敞開大門。同時,實驗班將首先拿出2年時間推出原創課程——稻花計劃,計劃分設兩個學習小組,分別以稻與花為線索,從自然到生活與文化,深入地進行認知能力、行動能力與創造力的養成。截止目前,田野學校的田野課程已經搭建得比較豐富和完善,其中包括兩個部分:

實地田野課程

稻花計劃:用四分水田學懂大理,懂得土地滋養生命也滋養文化

男神計劃:在嘉絨藏鄉的熊貓之路,練就自己這個小男神

音樂計劃:用土地與自然改變孩子學習、體驗音樂的方法

同學們和農人一起插秧

網路田野課程

一株植物的自然筆記:在自家窗台上發現並記錄身邊的自然

筆尖上的童年:從爸爸媽媽的童年裡了解一種美食的X檔案

孩子們的自然筆記

這是一間沒有圍牆的學校,也沒有統一標準的教材,對孩子們的教育採取的是回歸生活本源,通過探尋自然的各個方面,來培養其專註、勇敢、創造、協作等能力。所謂「一花一世界」,在田野這最豐饒和富有生機的課堂,追溯一樣事物的生命軌跡去打開一片土地全息的圖景,這便是不一樂乎田野學校的教育哲學。

二、博物館課程,讓教育更精彩

1. 讓學校成為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學校

(陝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國小)

博物館課程作為曲江第二國小的校本核心課程,分為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

在校內除了建成核心主題博物館外,每個教室也都布置成一個博物館。在教室布置上有研究主題、有實物陳列、有文字介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資料收集,有研究過程,有成果展示。一年級選取了如「碗美世界」「扇于思考」「錢眼裡看世界」等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二年級是「漢字的演變」,三年級則選擇了「塔遍世界」,對塔進行了研究。

這些主題作為課程在實施中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參與形式以小組合作為主,成果彙報時不但要將自己的研究結果以「小小講解員」的身份給大家進行講解,還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這樣的課程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將各學科知識巧妙融為一體,關注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

校外博物館課程,學校聘請孩子們喜歡的專家,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認知特點為他們量身打造走進博物館的專屬課程,將以前的走馬觀花式遊覽,變成積極主動地實踐參與。

依託西安這座「博物館」之城以及曲江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曲江第二國小與11家博物館簽約。今後,這些博物館都將成為二小孩子博物館課程的校外實踐基地,有計劃地展開分層次、分主題、定製化的「博物館探究研學」課程。通過「引進來」再「走出去」,真正讓博物館變成孩子們快樂學習,主動探索的「第二課堂」。

2. 把課堂搬進博物館,雙師制教學

(北京史家國小)

「如果說老師的課堂講授是一種知識輸入,那麼孩子把自己心中的博物館畫出來就是一種輸出,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看待文化。」史家國小教學主任郭志濱說道。

從2012年6月開始,國家博物館結合自身業務特點,緊密圍繞學校教學大綱,開發了美術、音樂、戲劇、科學四大門類,50餘種體驗類課程,並將課件結集成《博物館教育體驗項目案例分析》一書。同年9月,史家國小師生走進國家博物館,雙方在「如何最大化發揮博物館教育資源優勢以促進學校教育」方面達成共識,開始了時長一年的合作嘗試。史家國小品德與社會、美術、科學和書法等多個學科的老師們,帶著學生走進國家博物館,與館內的負責社會教育的工作人員一同為學生上課。

而後,2013年至2016年期間,史家國小與國家博物館建立課程研發協作體,進行「漫步國博」「博悟之旅」兩大系列課程的教材編寫。依託這兩大系列課程,學校三至六年級全體學生均能利用國家博物館資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學習。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個成果,「漫步國博」系列課程把課堂直接搬進了博物館。該系列課程分為說文解字、服飾禮儀、美食美器、音樂辭戲四大單元,共計34個教學主題。

同時在授課方式上,史家國小創造性採用了雙師制模式。即在每一次教學過程中,博物館老師完成展廳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尋找、發現、探究為主;學校老師完成課堂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總結、歸納、體驗為主。看似配合默契的課堂背後其實經歷了無數次的打磨。每次課都會反覆打磨、修改,以確保兩段教學內容相互呼應、互為補充。

無疑,這是一次「把社會打開,讓學生進來」的大膽嘗試。

三、把微型社會搬進校園

「蓬萊小鎮」拓展型校本課程

(上海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國小)

在上海市閔行區都市路的一座大廈內,有一個名叫「星期八小鎮」的模擬社區。它根據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為兒童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小社會,供他們盡情地體驗、娛樂和交往,享受做大人的感覺。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國小的某次問卷中,大受歡迎。於是學校經過慎重的思考和規劃,決定圍繞這種模擬社區的小鎮,建設一個課程體系——「蓬萊小鎮」課程。

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在「蓬萊小鎮」課程中設計了「我和自己」「我和社會」「我和未來」三大板塊的小課程。「我和自己」板塊的課程主要關注學生個人經驗,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挑戰自我和展現自我的能力。「我和社會」板塊的課程將提供模擬的小社會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自己身邊的社會,學習和探索與人交往、合作的方法。「我和未來」板塊的課程更注重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長江造型解決問題的能力。

「蓬萊小鎮」課程共計40門小課程,每個年級有8門小課程可以供學生選修。學生每個學年可以從自己所在社區(年級)的8門小課程中選擇4門,即第一、二學期分別選修2門。隨後的每周五,則是「蓬萊小鎮」的各個社區正式活動的時間。

各門小課程屬於各社區的不同板塊,相對而言是獨立的,但是它們有時候也有交集。「小算盤銀行」在操場上舉行剪綵儀式,「星光廣播台」拿著相機和話筒採訪;「每日鮮菜場」里學習剝毛豆、擇豇豆,「美味中餐館」去選購食材;「民族戲劇團」排演了古裝劇,到「快樂小舞台」去演出……創意的排列組合,增加了各門課之間互動的可能性。同時,多樣的課程……擇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因為小鎮的課程而混合起來,使得全校師生關係更為緊密。

把微型社會搬進學校,孩子們可以提前在一個模擬的小社會中學習,在平等、自由的小鎮氛圍中,在認識、了解自我的過程中,既開闊了視野,也學會了與人交往,與人合作。「蓬萊小鎮」課程就是學校打開社會的一種方式。

四、生命教育點亮人生底色

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

(廈門湖濱中學紅十字生命體驗館)

虛擬滅火體驗、戶外安全防護、結繩自救訓練、交通安全搶答……廈門湖濱中學紅十字生命體驗館每周四下午向孩子們開放,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孩子們可以學習各種安全知識以及自救互救和逃生等各種技能。

另外,生命教育也切入了學校課程中:有的班級結合《生物》等學科,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生命的孕育過程,理解母親養育子女的艱辛;有的班級以「珍愛生命、享受幸福」為主題,結合學校讀書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名人名著,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有的班級開展「保護雞蛋的戰鬥」活動,讓孩子們學會呵護生命,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

然而,湖濱中學僅僅是福建省開展生命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省紅十字會聯合教育部門探索創新體驗式生命教育,在全省大中國小推進「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進校園」工作,主要圍繞生命價值認知、敬畏生命、防災避險、健康心理、自救互救5個方面主要內容,針對學生主體開展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10個一基本動作」,針對學校主體開展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的「N個自選動作」。

其中,國小提倡以遊戲和模擬為主,國中倡導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辨析為主,大學以實踐和感悟為主。這一體系探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教學方式,寓教於樂、螺旋上升,實現了各學習階段教育內容的有機銜接、整體融會貫通,同時幫助學生們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以上分享,僅僅是冰山一角,對於學校教育來講,生活是課程,活動是課程,家長是課程,教師素養更是課程……把社會打開,讓孩子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這才是學校教育的未來之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