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一定中槍了!有一種朋友圈叫父母的朋友圈

【摘要】 核心提示: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微信用戶佔比近3%,如果按照微信7.6億用戶計算,這部分群體數量高達2000多萬。隨著微信朋友圈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養生資訊逐漸成為父母朋友圈中轉發的「主力軍」。

核心提示: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微信用戶佔比近3%,如果按照微信7.6億用戶計算,這部分群體數量高達2000多萬。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50后」、「60后」成為微信朋友圈的主力軍。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微信用戶佔比近3%,如果按照微信7.6億用戶計算,這部分群體數量高達2000多萬。

不少年輕人感嘆,自打父母加入朋友圈以來,每天都會被他們轉發的各種文章刷屏:勵志帖、養生之道、健康常識等,其中也不乏一些「毒雞湯」和假新聞。這部分微信用戶,他們到底愛看什麼內容?又能反映出怎樣的價值取向和時代背景呢?A 「雞湯文」、人生哲學每天一則勵志帖「望認真閱讀」

作為一位職場新人,田義每天結束緊張的工作后,只想安安靜靜刷個朋友圈放鬆一下,但打開手機一看,撲面而來的儘是「為人處世36計,終身受益」、「教你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學會這些你就會變身職場達人」……「基本都是我爹媽發的,躲也躲不過。」

「如果能穿越回過去,我肯定會阻止自己教他們玩微信。」田義頗為無奈地說,3年前父母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為了方便跟在外地上學的自己聯繫,他給二老下載了微信。「爸媽都比較『潮』。隨著周圍親戚朋友用朋友圈的越來越多,他倆也『不甘落後』,每天花在這上面的時間比我都多。」田義邊刷手機邊說:「這是今天發的6條,基本每天都是這樣的頻率。」

田義父母對「雞湯文」的鐘愛,也是這一代人使用朋友圈的真實寫照。根據騰訊去年公布的一組大數據,微信用戶分類方面,「90后」愛看娛樂八卦,「80后」喜歡國家大事,而「60后」最熱衷的便是「雞湯文化」。

「80后」小謝也有類似的經歷。「感覺爸媽的朋友圈應該都是一水的『不轉不是人』、『這個東西不能吃』、『那個東西會中毒』、『正品現貨有需要的嗎』,還有曬孫子、孫女的,或者他們自己發一張照片,然後在底下自言自語地回復。」

「最受不了的還是這些勵志的文章。」小謝有些哭笑不得,「其實很多雞湯文是廣告軟文,但爸媽還是樂此不疲地轉發,為了讓我看,還不忘加一句『希望認真閱讀』。」B 養生大全、健康資訊父母的朋友圈=一部百科全書

在不少「80后」、「90后」眼中,父母微信中的聊天內容大多有這些特點:表情包多、動圖多、字體特別大。而「看見這條錦鯉轉發保一家平安」、「你身邊有屬龍的嗎?就明天!」等更是分享信息中常見的字眼。

隨著微信朋友圈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養生資訊逐漸成為父母朋友圈中轉發的「主力軍」。知乎網站上曾有網友說:「父母的世界就像一部百科全書,讓我們發現一個全新的科普世界,一邊默默地為他們倆挨條點贊,一邊『承認』自己懂得太少。」

陳彥對此感同身受。「自從加了我媽微信好友后,以前的噓寒問暖基本從『線下』改到『線上』了。」陳彥說,以往天氣變化時,母親經常叮囑幾句,「現在好了,你看這些,《三伏天,如果不……直接減壽十年》《最有效的養生方法,竟然全部免費!》《夏天到,告訴你身體上的這些毛千萬不能拔》,基本都是隨著天氣變化的節奏發給我。」

雖然陳彥知道裡面有很多是營銷號或者一些「陳詞濫調「,但對於母親的行為他表示理解,「畢竟是對我的關心,每篇文章都點開看一下,好讓她放心。」

相較於陳彥的「溫和」,閆晗的反應則顯得比較「過激」。「每天都發好幾條,不光我爸媽,很多親戚都轉,有些根本就是好幾年前就辟過謠的信息,改改又是一篇新的文章。說了多少次也不管用,害得我都快屏蔽他們了。」閆晗的母親則倍感無奈,「怕耽誤她工作沒有單獨發給她,分享到朋友圈裡能讓她看到,就是想提醒她多保重一下身體。」C 謠言滿天飛從眾心理造成不實信息流傳

《緊急通知:竟然是癌白菜,千萬別再吃了!》《速看!這條微信能救你命!》《再晚點開就刪了》……對於自己母親每天轉發的這些信息,王雷直呼「辣眼睛」。「網上有什麼最新謠言,看我老媽的微信朋友圈立馬知道。」

王雷說,每次點開母親發的內容,無非就是兩種情況,「要麼就是『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要麼就是『因違規無法查看』,一看就是些不實新聞和謠言,後來再發給我,再也不會點開看了。」王雷很是無奈,「跟她說了后,她就是嘿嘿一笑,沒過兩天,肯定又會在群里發一條標題驚悚的文章,真是無語了。」

著名網路輿情專家、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瀋陽曾告訴記者,微信朋友圈里一些看上去貼近生活、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往往被許多人分享給朋友和家人。「因為很多人有從眾心理,人們往往把親近人的信任,轉化為對信息的信任,造成不實信息不經過核實就流傳開來。」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聯合微信安全團隊發布《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顯示,謠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實報道類,佔比達31.4%;其次為健康養生類,佔15.1%;再次為奇聞趣事類主題,佔比13.5%。報告顯示,這些謠言話題涉及人身傷害、食品安全、疾病養生領域,通過「死亡恐懼」情緒引爆親友傳播。而這也導致「60后」、「70后」容易成為信謠、傳謠、造謠的主力軍。D 朋友圈被「上鎖」因「過度關心」爸媽被「分組」

如果說「雞湯文」和養生帖帶來的只是刷屏的「煩惱」,那麼父母對子女每條朋友圈狀態的「過度關心」,讓不少年輕人大呼「想要屏蔽」。

「發了個朋友圈,說我去圖書館看書,結果回宿舍發現空無一人好寂寞,結果我媽馬上發消息給我,質問我為什麼發朋友圈總是不過腦子,怎麼不想想自己安不安全什麼的。」

「前天同學聚餐到晚上11點多,心情很好發了個生活感悟,之後手機沒電關機了,沒想到回宿舍充上電后,我媽接著一通電話打進來,質問我這麼晚還在外面瘋。」

「跟男閨蜜拍個合照發朋友圈,我媽留言問我是不是找男朋友了……往後每次發東西都會把家長專門分組,像這樣的內容還是不讓他們看為好。」

在不少年輕人看來,父母加入朋友圈后,除了跟同齡人互動之外,更多地還是扮演著家長的角色,只不過把「線下」模式改為「線上」,並且時間設定為「隨時」。此外,不同年代人之間的代溝和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及觀念,讓朋友圈裡的「鴻溝」越來越長,也讓父母和子女彼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項針對200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88%的受訪者跟父母是微信好友,有4%的受訪者在父母使用微信的情況下,沒有添加父母為微信好友。是否屏蔽家長一項中顯示,8%受訪者屏蔽了父母,12%受訪者稱選擇性屏蔽,「有的動態就是發給父母看的,有的不想讓父母看,就屏蔽掉。」專家點評讀懂父母朋友圈還需耐心和細心

為何會有那麼多子女不願意讓父母看到自己的朋友圈?青少年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郗傑英認為,網路可以讓人隨時溝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放大效應」。「就事論事容易走極端,在網上說的話不代表就一定認可這個事情,也不等於他在現實生活中就這麼做,家長要分清虛擬網路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和區別。」

郗傑英表示,朋友圈中的矛盾其實都是現實中的問題衍生而來,這種矛盾是無法通過網路上的距離拉近而消失,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的是當面溝通。

「其實在任何一碗『雞湯』後面,都有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家長,笨拙地想對你表達關切和善意。」有心理分析師表示,每日刷屏的父母其實就是想找子女說說話,但又因為擔心對方工作忙,只能在朋友圈裡刷「存在感」,「很多在子女眼裡沒有『養分』的『雞湯文』,對於父母來講都是『精華』,一條條轉發其實都是藏著愛的『小心機』。」

正如一位「80后」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常常看到老媽在朋友圈轉發『轉發這條,女兒一定會幸福平安』,時間久了,忍不住吐個槽說幹嘛搞得我跟千里之外似的?我媽回復了一條經典評論:『因為你心裡沒我,我心裡有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