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品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李明遠

什麼是產品?

你必須先把公司里那些描述產品的功能定義、模塊素描的文檔統統清零。拋開這些表面,跟著李明遠好好琢磨琢磨:產品的本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非常能夠理解大家對產品的興趣。

因為我們很多創業的出發點,一定是從產品出發。

這是不是一個做產品的最好時代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今天的互聯網專業以及傳統行業的專業,是和過去有很大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現在信息高度對稱,競爭非常白熱化。很多創業項目在初期即陷入要面對資本密集、渠道密集的境況。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我們討論產品,意義還大不大?

很多公司覺得,我們產品做得差,沒關係。同業有的公司做得好、那麼多人在試錯,我抄就行了。產品經理就當是給這個行業打工就行。

其實,在我看來,產品本身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在今天,產品仍然具有非常強的意義。因為我們現在定義的產品,並不簡單是你公司MRD(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市場需求文檔)里所定義的那些功能和模塊。

這不是產品。

真正的產品,是去滿足用戶需求痛點、給用戶創造快感,或者成本節約帶來的感受。這種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直接感知。

你要意識到,你賣的產品並非鞋和裙子,而是用戶使用這個東西帶來的潮流自信——美的感覺。對於女性來說,穿裙子不是她的剛需,自信漂亮才是。

方法並不是唯一的,當你理解了一些方法,不代表你就可以不斷做產品。你理解的產品,與用戶對你的感知,兩者差異會很大。

而儘管從感知上,產品沒有確定方法,可以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產品是可以形成方法論的。我自身進入互聯網十幾年,這個方法論不斷生長和變化,很有意思。

產品這個話題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需求定義,到實踐,市場運營驗證,再往後的數據建設與分析,在不斷迭代中的競品關係等,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

我把產品劃分成五個階段:

階段一:立項(該不該做)

階段二:產品定義(能不能做)

階段三:組織實施(搭建什麼樣的團隊)

階段四:商業模式(具備盈利能力)

階段五:建立企業機制和企業文化(制度和價值觀)

階段一:產品該不該做?

判斷力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能力

判斷一個產品該不該做,這裡面需要拆解兩個要點,產品,和人。

產品

按照需求的迫切度來區分,產品分三個層次:可以有—需要你—離不開。

可以有:這是一個使用頻次的問題。很多人意識不到,「可以有」意味著對用戶來說,也「可以沒有」。多數產品都停留在這個層次。這種產品是個創新,也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也就僅此而已了。不能進入第二階段。

需要你:這個主語是用戶,「用戶需要你」。有一部分用戶對產品產生了需求依賴,但這個層次需要面對一大問題是替代和競爭。

儘管整個市場方向中,電動剃鬚刀的使用頻次已經很高,但是其所作的創新與原有產品相比,也並不能夠把體驗或成本節約提升到下一個高度。在場男士肯定有感受,無論電動剃鬚刀的廣告多好,賣得多貴,它始終沒有傳統剃鬚刀颳得乾淨。

這種產品,其優勢體驗既不能解決市場原有產品的問題,同時又創造了新的負擔,就只能停留在這個階段。

離不開:用戶一旦用了就離不開,這是產品的最好階段,往往已經徹底顛覆這個行業。用戶形成了產品使用習慣,高度認同你的技術和體驗,在市場中形成了足夠高的壁壘。這時,你就是很好的企業,擁有定價能力,自然而然形成盈利的空間。

因此,在你決定去做一件事時,要事先預測:我的產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實現一、二、三階段之前的跨越,能走到多遠。事實上,今天有很多行業都走不到最後。

首先,選擇一個業務,要考慮兩點:喜歡和擅長。

最好當然是兩點兼備,最糟糕的是兩個條件都不具備。

如果是後者,我建議大家就不要折騰了。

你也別堅持,你不喜歡也不擅長,其實也就是你只有夢想。這真的是非常疲勞的一件事情,最後坑很多人。這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你要了解自己喜歡做什麼事情,做什麼事情不累,做什麼事情一個通宵沒睡,還覺得自己狀態很好,很興奮。

其次,產品經理和CEO一樣,最重要的是判斷力。

關鍵時刻的YES or NO,對產品發展至關重要。好的產品經理應該有判斷力,願意承擔後果,並能夠分析出失敗的原因和改進的方法。

公司進入產品定義階段時,要儘可能把問題抽象化,而不是陷入到執行的細節里。早期就想很多細節,團隊是沒有生命力的。

有的創始人,管得特別具體。他會具體到這個功能會長這樣,那個交互應該這樣。如果你總是試圖去干預,你的產品經理和團隊就退化了,他們自己不去學習,而試圖總是揣摩和迎合,失去創造的動力。

你要負責的是說「好」或「不好」,並講清為什麼,而不是剝奪團隊應盡的職能。這會導致你的精力分配出現問題。在初創團隊中比較常見,彼此關心了對方本更該關心的問題,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足夠的關心。

對於一個產品人來說,判斷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一直都是模稜兩可,每一次都抱著賭博的心態,你的感覺也沒有越變越好,那麼你在這個領域就沒有太大發展。

判斷力也是一種天賦。如果你的個性願意承擔做判斷的風險,且結果成功率比較高,那你就堅持做下去。如果你屢戰屢敗,就找一個比你會做判斷的人去做判斷。你可以去做你擅長的部分,比如銷售。

階段二:產品能不能做?

通過四個步驟構建產品實操方法論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實施產品的方法。什麼樣的產品,才能承載你的初衷並且達到最終的目的呢?

我的產品實操方法論,通過四個步驟展開:競品研究、市場分析、客群分析和能力儲備。

第一步:競品研究

什麼是競品?要有清晰的定位。它可能在你的行業裡面,也可能不在。要從最終產品解決用戶什麼需求痛點的角度去出發看競品是誰。只緊盯著和自己長得像的人去複製或者硬拼,很難贏。

第二步:市場分析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任務式聯繫用戶,和用戶溝通。在這個階段,不能光聽你自己團隊的人怎麼說,要真正走到市場上去。

很多公司都去做APP,怎麼了解市場對你的認可度?要走到深圳華強北、北京中關村的刷機店,看看用戶拿到新機或刷機后早期最離不開哪幾個APP。大數據,是要在感性基礎之上建立的。

你千萬不要盯著成功公司的PR說辭去做。你要了解的是自己怎麼控制渠道,最能打動消費者的話是什麼。

很多消費者進了手機店本來是去買華為或者小米,結果進去十分鐘就改主意買OPPO,為什麼?因為他們有一套話術,三五分鐘就打消了消費者的念頭。好比他透過接觸和反覆的迭代試錯,知道了年輕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痛點是拍照,如今另一個痛點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產品,和用戶怎麼看待真的不一樣。

第三步:客群分析

要對客群進行分類識別:新老客戶、不同消費習慣、階層、不同使用時長、不同渠道來源、不同機型……。你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倉庫,會定義自己的數據報表,知道你做的產品要看什麼指標,如何用各種條件交叉分析,從而更了解你的用戶,找出各種你想不到的共性和問題。

百度貼吧早期出來的時候,並不是為做社區而做社區,而是做信息沉澱。那個時候搜索引擎搜不出什麼東西,還要教大家怎麼使用關鍵詞搜索。這是最大的痛點,所以產生了貼吧。貼吧是一個自然表達「說人話」的地方,不需要關鍵詞。

所以,這個時候貼吧的產品經理應該做什麼?是新增活躍貼吧數、話題廣度。這些都與傳統社區不一樣,如果你去看人家的考核UV(獨立訪客)和PV(瀏覽次數)、賣了多少廣告,那就是走錯路了。

分析你平台產品的不同類型用戶,尋找其中的主流用戶,找到共性,這才重要。除非你是做單品硬體。

第四步:能力儲備

公司一起步,立刻找了一批很貴的人去打造一些可能趨於完美時才需要的項目,這種模式往往很難存活。

那麼,起步階段正確的路徑是什麼?

先分析自己在當前的產品階段下,解決被一部分用戶真正認可、需要、乃至離不開,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能夠建立一定的根據地和壁壘,哪怕是時間帶來的規模沉澱。是渠道管理?是掃街地推?還是別的?根據需要的,搭建匹配的團隊,儲備合適的人才。如果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而沒有配備他需要的施展空間,反而會導致人才更快地流失。

驗證了產品市場需求,著手進入下一階段,則能力儲備也需要一定的預見性。比如外賣生意,往後看,人工智慧是行業發展的關鍵點。在適當的時機,需要提前儲備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人才,佔領好外賣行業的先手優勢。

階段三:搭建團隊

你的賽道,是鐵人三項還是百米飛人?

階段一講該不該做,階段二講能不能做,回答這兩個問題以後,基本上就進入到執行落地了。

搭建團隊和商業模式,我認為是迭代進行的,不能分開看。商業模式決定核心團隊的搭建,核心團隊的能力影響商業模式的發展。一言以蔽之,商業模式要和團隊能力相匹配。

商業模式決定團隊形式

做單點突破?還是平台戰略?

小米的早期,雷軍雷總說小米的商業模式是「鐵人三項」:硬體、軟體、互聯網。

但小米初期真正執行的結果對於大多數小米冬粉是什麼感受呢?我叫他「百米飛人」。

鐵人三項,包括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腳踏車、公路長跑,講求的是在均衡,不能有短板。這項運動不會出明星世界運動員,卻是一項特別感人的運動。這很像雷總的氣質,就是勞模。你看他的創業,會覺得很感動,每一個都很苦。

「鐵人三項」為什麼不能出明星運動員?這項運動要求的是每一項都不能太差。那麼,你就不能做到「極致」和「發燒」。「

「百米飛人」的意思,就是要有一個點特別突出。百米飛人,一個頂尖百米選手會有足夠明星效應,最終呈現的樣貌就是那9秒多的跑程,背後卻集結了相當專業團隊的努力,從營養到康復。

你的團隊,默默去完善軟體、硬體各項功能,這ok。但是不能把整個過程定義為「鐵人三項」,因為團隊的期望值會改變,變為只求沒有短板。

加強團隊穩定性和抗擊打能力

我看到很多創業公司的CEO,至少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去融資,這輪剛結束,很快就開始談潛在的下一輪;再三分之一的時間,去參加各種行業的會議,學習交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時間,回來和合伙人溝通,沒有時間去了解用戶客戶和骨幹員工。

有些事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這是不足夠有意義和價值的。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節奏變快以後,創業團隊的結構是非常容易流動不穩固的。要把時間花在和核心骨幹員工的溝通交流上,和幫助你管理團隊的人拉近距離。

如果只是追求擴張,而沒有一個穩定的核心骨幹團隊,這樣的創業很難成功,也很難有持久性。

內功的修鍊——穩固團隊非常重要,這不可避免,必須要做。如果你發現你合伙人就已經耗費你太多精力,要麼你換個彙報方式,要麼你換人。否則你的精力無法讓你在企業貼身肉搏的階段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團隊要經得起折騰,多做一些內功的鍛煉,沒什麼不好。

階段四:商業模式

團隊搭建與商業模式,相互影響

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才能夠讓價值觀落地。

團隊搭建跟商業模式構建是相互影響的,是動態迭代的,二者共生,且不斷發生著變化。每個階段,企業家都會面臨團隊轉型、商業模式重新定義的多個選擇。

蘋果公司的商業模式跟團隊有著密切的關係,商業模式影響著團隊的組建;而團隊發生變化后,商業模式和核心產品定位也隨之改變。

制度管理

在我看來,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三種:決策制度、評價制度、獎罰制度

決策制度:員工不一定要了解公司戰略,但是他應該知道自己的公司是怎麼做決策的。他不一定了解所有人怎麼做事做決定,但是要知道公司對一個事情如何決策、事後如何評價,對應結果的獎罰邏輯是什麼。

評價制度:很多公司對人對事,不重視評價和反饋,或者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潦草。所以員工的自我認知和創始人對員工的認知,是錯位的。兩個人都不願捅破窗戶紙,在有成績或者有失敗的時候,很多事實際就講不清楚了。

灰度管理

管理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事情,評價和獎罰實際上也不是,它中間有灰度。很多人都說,灰度很抽象,怎麼管理灰度?我的理解是,不要非黑即白的機械執行管理,但也不能不清不楚,所以很多時候你要根據自己不同的企業情況,選擇你是傾向「管理上限」的公司,還是傾向「管理下限」的公司。「上限」就是獎,「下限」就是罰。

不同選擇,會給企業帶來不用的結果,不是獎越多越好,也不是罰越重越好。這與你的企業經營情況有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