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黑膠漫談 | 黑膠唱片上的小鮮肉

筆者自己本身是學語言的,在學英文的過程中卻覺得自己的中文底子單薄的很,例如10歲以下的孩子稱黃口,我們聽過單田芳老先生的說書中提及「黃口小兒」,弱冠之年是指20歲的年輕人,而針對年輕人的稱謂還有很多——金釵、豆蔻、及笄、碧玉之年等。收集黑膠唱片時候常常訝異於許多現在的大師年輕時候的照片,感嘆時光流逝。有一次我在東方藝術中心做志願者的時候遇上了鄭明勛大師帶領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上演經典曲目聖桑《第三交響曲》。在排練的間隙我請大師在他早年的經典黑膠唱片「卡門」上簽名,他指著黑膠封面上自己年輕時候的照片調侃著問我:「Hey,這個唱片上帥帥的年輕人是誰啊?」 搞得邊上的團員哈哈大笑。

誰沒有年輕的時候呢?

很早以前我就想在黑膠專欄中寫關於黑膠封面的專題,有許多黑膠封面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記錄了大師們的青年時代……他們或在大賽中嶄露頭角,或在他們第一張專輯上稚氣未脫,又或在早年的作品中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猛勁兒。我們一起先來看看俄羅斯小將們在未到弱冠之年的表現吧。

基辛(Evgeny Kissin)

基辛——俄羅斯神童。2009年,香港請到了基辛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我實在沒有抵抗住這個曲目的誘惑,決定周末飛去香港聽這場音樂會,順便吃吃、喝喝、玩玩,早早的通過電話訂票,一個電話就搞定了票務,演出當天提取即可。基辛的表現果然沒有辜負我打「飛的」的瘋狂行為,一路各種俄式作品行雲流水般的順暢,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有他自我的強烈表現,在演奏作品的間隙還不忘整理一下頭髮。

出生於俄羅斯的世界著名鋼琴家葉甫根尼·基辛是上個世紀90年代前的鋼琴神童,10歲開始登台,17歲就與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他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國際比賽,當然,他的實力已經不需要參加比賽了。據說,1984年他在莫斯科的一場音樂會中完成了兩首肖邦鋼琴協奏曲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而基辛自己卻幾乎一無所知,因為他的家人為了保護他,第二天直接把他帶到了俄羅斯的鄉下,讓他遠離媒體,以及遠離鋪天蓋地的好評。讓我們看看這個帶著紅領巾的英俊少年在黑膠封面上的圖片吧。

帶著紅領巾的基辛在演奏肖邦

帶著紅領巾的基辛在基坦科(Dimitri Kitaenko)護犢般的指揮下、在莫斯科愛樂樂團的協奏下,一鼓作氣完成了兩個硬作品。這與後來在卡拉揚的威名之下指揮的名盤——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基辛在和柏林愛樂合作的時候,在速度上服從了卡拉揚的節奏,反而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水準。

索科洛夫(Grigory Lipmanovich Sokolov)

16歲的索科洛夫在柴科夫斯基大賽上的現場錄音,同一年還有一位傑出的至今被低估的小提琴天才Tretjakov獲得小提琴組冠軍。

現今他是在歐洲幾乎所到之處必定一票難求的鋼琴演奏家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聖彼得堡人,每年必定會為故鄉的人安排連續三場音樂會,而每當大師的海報一張貼出來,每場近2000多張的票在一個星期內必定售罄(包括站票)。如果你沒有聽過他的手指現場所發出來的聲音,你是不會相信鋼琴還能發出如此纏綿和細膩的聲音的!觀察他的曲目量,除了巴赫、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從文藝覆興時期的伯德(英國作曲家William Byrd,1543-1623)、拉莫(法國作曲家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一直到1992年才去世的當代作曲家阿拉波夫(俄羅斯作曲家Boris Arapov,1905-1992)他均有涉獵,唯獨對於李斯特,他表示「了無興趣」。

現今深居淺出的索科洛夫1950年出生於俄羅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並在這裡完成了音樂附中的學習,曾師從於Leah Zelikhman。1973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於Moise Khalfin。他12歲首度舉行公開的演奏會,技驚全場。1966年還是中學九年級的索科洛夫作為最年輕的參賽選手——剛剛勉強達到參賽年齡的最低要求16周歲——贏得了第三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與金質獎章。上圖就是他當年的錄音唱片,在本唱片中細細聽來,可以聽出16歲的他就擁有著「華貴的發音」。據說他在演出前,除了練琴之外就是搗鼓他即將演出的鋼琴,常常坐在琴前調試老半天,有些「工欲善其事,必將利其器」的意思。他必須確保上台之前,鋼琴的每個音符所發出來的音色都要讓自己滿意的。

杜梅(Dumay)

法國人杜梅,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師從小提琴大師米爾斯坦和格魯米歐,10歲進入巴黎音樂院。1963年,13歲的杜梅在Montreux音樂節舉辦獨奏會時,謝霖與西蓋蒂兩代大師都在場欣賞,一個星期後,謝霖推薦杜梅代替他到南美洲巡演。謝霖本身在南美的如日中天的影響力,讓杜梅在職業生涯的最初就有了很高的平台。杜梅可謂當時的超級替補,從而使得其被譽為「比利時殿堂小提琴家易沙意、杜穆瓦和格魯米歐真正的繼承人」。

他曾經來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來演出,由於當初我在出差,請太太代勞去後台找杜梅先生簽名。杜梅在自己年輕時候出版的拉威爾等法國作品的黑膠唱片上簽名時,對我的太太說了許多非常客氣的話,謝謝我們保存了他的唱片,還對在場的年輕人說你們真的應該聽聽以前的黑膠唱片,這些都是很棒的作品。太太對杜梅的第一印象是溫文爾雅的紳士,這和我的一位留學法國彈鋼琴的朋友,也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鋼琴老師崔嵐所提及的印象是相符合的。有一次,崔老師和杜梅在比利時巡演時相遇,演出結束后崔老師打算做火車回巴黎,杜梅很紳士的說:「女士,鋼琴家怎麼可以坐火車回巴黎呢?」於是崔老師便坐著計程車回到了巴黎,杜梅大師在之前就早已把車費結清了,一個小小的細節顯示出了大師對後輩們的關心和慷慨。

(剛出道的杜梅的Recital七寸小唱片)

讓我們來看看他年輕時候出的唱片有什麼特別。首先這是一張七寸的黑膠唱片,七寸的唱片往往用於單曲唱片或者是小作品的推廣。唱片背後有他揮著網球拍的照片,這個是唱片中比較少見的。關於唱片的廠牌BELAN,我找了半天也沒有詳細的資料,廠牌似乎是法國的,因為上面的法語翻譯成中文倒是極為應景。「美好年華」,這一廠牌名和杜梅的封面清秀的臉龐相符,左上角的法語Classque Jeunesse也是說年輕人的古典。我暗自慶幸自己得到了一張很稀少的唱片。

穆特 (Anne-SophieMutter)

一路由大師卡拉揚保駕護航的安妮·索菲·穆特可謂一路星運亨通。這位1963年生於德國萊茵菲爾頓的小女孩,自幼天資超群。1970年,年僅7歲的穆特,在二哥的鋼琴伴奏下,參加了前西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她是那屆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小的一個,最終卻技壓群芳贏得了冠軍。獲獎后,各類演出邀請紛至沓來,而她的父母卻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拒絕一切邀請,讓小穆特能正常地接受教育,慢慢成長。所以筆者花了許多精力去尋找這張當年大賽的錄音。好不容易找到了這張。我常去的德國法蘭克福唱片店的老闆說,當時穆特有可能虛報了年齡,因為唱片上顯示的是9歲,她和他的哥哥一起演奏的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年輕的穆特顯然沒有現在那麼老道,不過也算是把這首名曲演繹的有板有眼了。穆特曾經多次來,是一位很有個性的演奏家,且不說她現在的技術如何,僅曲目之廣泛,就很少女小提琴家能與之比擬。

穆特的第一張十寸黑膠唱片, 9歲的穆特的「初啼」

1976年穆特13歲時,卡拉揚在柏林聆聽了她的演奏,興奮異常,卡拉揚盛讚穆特為「自青年梅紐因之後最傑出的小提琴天才」。當即決定讓她參加1977年薩爾茨堡維松藝術節的音樂會,同年又讓她在夏季藝術節上演出。第二年2月,穆特有幸在卡拉揚的指揮下,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協奏,演出莫扎特《G大調協奏曲》,聽眾為她報以雷鳴股的掌聲。數日後,她又在柏林音樂廳再次成功地演出了莫扎特《C大調協奏曲》和《A大調協奏曲》,並錄製了她的第一張唱片。這些唱片都是DG一手包辦的,所以幾張莫扎特協奏曲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封面都很雷同——穆特在劇院的椅子上與搭著一件毛衣的卡拉揚在交談。這一點我覺得DG似乎沒有封面創意。2001年8月,39歲的穆特又與比自己年長34歲、有過3次婚姻的指揮大師普列文結為夫婦,也算是大新聞了。穆特對於演出中間的手機鈴聲和拍照極為反感,據說有一次她直接用琴弓指著一位拍照的觀眾請他離場。

哈根四重奏(Hagen Quartet)

2013年起,哈根四重奏因受日本音樂財團(NipponMusic Foundation)資助,使用名為「帕格尼尼」四重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演出,這著實讓人羨慕不已。哈根四重奏的聲音本來就特別好聽,而且很有「木頭」的琴腔感,有了這些名琴可謂如虎添翼。我喜歡哈根四重奏很久了,因為很少有人能夠把貝多芬中期的四重奏演繹的如此和諧。貝多芬是一位跨古典和浪漫兩個時期的作曲家,銜接了兩種音樂風格,他的作品是開創性的,將古典風格引向了浪漫風格。勃拉姆斯雖然作為繼承人卻沒有他的激情澎湃,而哈根則是我們看見少數能夠輕鬆駕馭此類作品的人,每一個節奏、每一處停頓相當精彩。筆者擁有的第一張哈根的唱片便是哈根和鋼琴家希夫一起合作的舒伯特的名曲《鱒魚》。一聽,便決定儘可能收藏每一張他們的唱片,實在是品質保證。然而,現在的哈根成員已經有所變動, 上次哈根30周年世界巡演來上海的時候的陣容如下:

小提琴:盧卡斯·哈根
小提琴:雷納·施密特
中提琴:維羅妮卡·哈根
大提琴:克萊門斯·哈根

最初,哈根四重奏由三位薩爾茨堡哈根家族成員,以及德國小提琴家萊納舒密特(Rainer Schmidt,1987年加入代替Annette Bik)所組成。三位哈根家族成員早年曾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院學習。薇羅妮卡與盧卡斯是柴恩麥爾博士(Helmut Zehetmair)在薩爾茨堡的門生。他們同時也跟隨畢爾(Hatto Beyerle)和克萊曼學習。克來門斯則是塔雀齊(Wilfried Tachezi)與席夫的學生。舒密特在德國、加拿大與美國念書。在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期間,舒密特曾接受萊維(WalterLevin)與迪蕾的指導。大多數媒體提到的哈根四重奏的出道時間,是哈根四重奏於1981年受邀參加克萊默號召的奧地利洛肯豪斯室內樂音樂節時(Lockenhaus Chamber Music Festival),資料顯示這是他們首度登台演出,當時年紀最大的成員也不過19歲,他們與克萊曼、邁森柏格共同演出,獲得評審團大獎與觀眾票選第一名。其實不然,筆者收集到的這張唱片是一張更早期的十寸黑膠唱片。此黑膠錄製與1975年,德國唱片公司把此系列唱片稱為年輕的演奏家系列。因此如果要找大師們當年的初啼,在此類唱片中往往是有可能找到的。筆者就曾經在1980年的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發現了讓蒂伯戴的年輕臉龐。如果有心人能夠找到此類唱片也算是很難得了。

1982年,哈根四重奏在英國朴茨茅斯弦樂四重奏大賽(Portsmouth String Quartet Competition)奪得首獎,同年在威格摩爾廳的演出獲得滿堂彩;1983年哈根四重奏贏得愛維恩國際弦樂四重奏大賽(EvianInternational String Quartet Competition)首獎;1985年哈根四重奏榮獲奧地利文化部頒發「莫扎特作品詮釋獎」;2011年,哈根四重奏贏得了鼎鼎有名的回聲古典獎(Echo Klassik award),為「年度最佳團體」;2012年,哈根四重奏獲維也納音樂廳(Konzerthaus Wien)選為榮譽會員。筆者至今記得2011年30周年世界巡演來上海音樂廳演出結束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求他們儘快離開時的場景,因為外面有許多樂迷在等簽名。我是門外排在第一位的樂迷,就聽見裡面的維羅妮卡·哈根看著我手舉起的黑膠說「No,we will do the sign first」。好nice的一個人啊。那一場的雅納切克(Janacek)的四重奏作品至今仍常常在我耳邊環繞。

高保真音響雜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