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太平軍在世人心中到底是什麼形象?

文|逆北

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回憶其童年時的保姆「阿長」給他所講的故事中曾經有這樣一個片段。「長毛」(即太平軍)到達江南后,魯迅先生的祖輩們都逃走了,家裡面只留的一個看門的和一個老媽子。沒過兩天,太平軍果然開到了,老媽子見到后連忙以「大王」相稱,並希望對方可以給予其一些糧食。

太平軍中的一個頭目聽到其訴求后哈哈大笑,反而將看門人的腦袋扔到老媽子的面前,使其大驚失色。而這段對於太平軍形象地描述,也給後來步入文壇的魯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那麼太平軍真如魯迅所敘述的,都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嗎?

(太平軍官佐及普通士卒)

忐忑的「天國子民」

坦白地說,生活在太平軍所控制區域中的居民對於太平軍並沒有什麼好的印象。當太平軍同清軍在長江流域鏖戰時,除了對地方廟宇予以搗毀並大力宣傳「天父天兄救天下」的思想外,為了應對兵源的大量短缺與糧食等物資的需要,太平軍曾以「打先鋒」的方式對地方民眾採取物資的強行徵收等「應急措施」,使得不少地方民眾因此而生活愈發雪上加霜。

(在南方丘陵地帶作戰的太平軍一部)

而伴隨著大量兵員的補充進入太平軍,其內部成分變得更加的複雜,這更導致了必要的紀律維持等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因此在徵收實物或兵員的過程中,這些因素的共同干預加劇了太平軍同其治下的「天國子民」間的對立關係。這種對立關係的加劇也直接導致了不少地區的居民在聽說太平軍即將開到時立即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反抗,因此後來對太平軍的一些「負面宣傳」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革命者眼中的「志同道合」者

隨著近代報紙傳媒行業等如火如荼的發展,太平軍也由歷史塵封的記憶中被挖出,並由幕後再一步轉到台前。而這一次,其則又被賦予了一個新的身份——「反抗清政府的革命勢力」。

(建國初期出現在連環畫創作中的太平軍形象)

早在孫中山先生的童年時代,曾潛逃回家鄉的太平軍老兵便為其講述了大量有關同清軍作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在孫的心中生根發芽,並對其日後從事革命事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除了國父的革命事業外,革命黨人黃小配還在當時的報刊上連載有關太平軍的小說《洪秀全演義》,以藉此來鼓吹革命。而到了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太平軍更是因為其農民階級反抗的性質而不斷被拔高到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

「洋兄弟」眼中的「帝國叛軍」

太平軍在進入江南地區這個新的作戰環境后,不僅要面臨生存所需的給養問題,還要面對一個新的勢力,那就是當時已在東南沿海擴張自己力量的「洋人」。太平軍的突然到來顯然讓雙方對於如何同對方打交道並未有過多的準備,因此在一開始便都採取了試探的態勢。

一般人都認為,太平軍所信奉的「天父天兄」還有其「宗教組織拜上帝會」,這些都同西方人所信奉的基督教有頗多相似之處,再加上太平軍在進入南京城之初嚴明的紀律也給不少洋商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按理講雙方溝通起來應當是極其愉悅的了。但是當雙方會面交談后,一切其實都不過是空想。

首先太平軍所信奉的「教義」本為洪秀全在篡改基督教會教義基礎上而形成的。如基督教教義只承認上帝有一個兒子耶穌,結果洪秀全硬是把自己定義為上帝的二兒子,太平軍的另一位領導人楊秀清還趁機搞出了「天父下凡」的巫術性質的鬧劇,讓西方人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感到頗不倫不類而心生反感。

(西方人畫筆下的「清帝國叛軍」)

另一方面,西方人同太平軍交涉的最主要目的其實為期望太平軍能夠繼續維持西方人在之前同清政府交涉所獲得的特權利益(並爭取擴大),換句話說,只要有錢賺,對於江南歸太平軍管還是清政府管,其實對於洋人是無所謂的。

但是從兩廣地區摔打出來的太平軍上層,顯然對於這其中微妙的關係平衡與必要的交涉技巧一竅不通,而能否維護其特權便更是無從談起了。

談到最後,太平軍以一番晦澀難懂的「天話」加以安撫並「禮送出境」而結束了這次「會晤」。西方勢力也借這次會面,對於太平軍的真實面貌中「自以為是」而又在現代政治處理中所表現出的幼稚一面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種認識並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消退,而是為之後西方勢力在雙方的競爭中(出於利益考慮)逐漸倒向清政府一方埋下了伏筆。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