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退耕還林的臨滄「鼓點」

臨滄南滾河國家公園

臨滄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是雲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水電富礦」「藥物寶庫」「天然花園」的縮影,是滇西南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是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多年來,臨滄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著力開展「七彩雲南·秘境臨滄」保護行動和「森林臨滄」建設,紮實推進生態綜合治理,全面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03.4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200平方公里,完成退耕還林還草23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5%,年平均氣溫為18.5℃,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到國家標準。

臨滄被雲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園林城市,獲得「恆春之都」「十佳綠色城市」「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最美生態旅遊示範市」「2015最美麗城市」「雲南最佳生態州市」等榮譽稱號,有「世界佤鄉好地方,避暑避寒到臨滄」的美譽。

合力攻堅 抓區域覆蓋

臨滄切實把退耕還林工程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市、縣(區)、鄉(鎮)分別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合力攻堅的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層層簽訂責任書,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形成政府主體責任,部門協調配合,上下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特別是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為確保項目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實施,我們按照「先規劃、再調整,先落實地塊、再精準到戶」的工作思路,由林業部門按照政策要求,結合各地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實際需要進行規劃,由國土部門在總體規劃和需求的基礎上,提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的調整方案,再由農戶實地確認退耕還林地塊及界線。解決了退耕地塊零星分散、項目布局不盡合理、退耕農戶權責不清等具體問題,保證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2002年以來,臨滄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208.8萬畝,其中退耕還林55.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21.9萬畝,封山育林31.6萬畝。工程覆蓋全市8個縣(區)、77個鄉(鎮、街道)、754個村、11萬戶農戶、46萬人,完成工程建設總投資18.8億元。退耕還林成為林業發展歷史上投資額最大、惠及面最廣、群眾最擁護、成效最明顯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合理布局 落生態棋子

臨滄把「一河、兩江、三庫、四線、五區」作為項目布局的重點。「一河」即臨滄的母親河南汀河,「兩江」即瀾滄江、小黑江流域,「三庫」即漫灣、大朝山和小灣三大電站庫區,「四線」即主幹公路一線、過境河流一線、旅遊通道一線、邊境一線,「五區」即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區、嚴重石漠化區、水源涵養區、建檔立卡貧困區、生態移民區。按照「封山頂、退半坡、育山腳」的治理方式,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果則果,退耕還林與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等工程造林協調推進,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擴大實施規模,加大實施力度。

2002年以來,依託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生態經濟兼用材林286萬畝,水源涵養林1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12萬畝,共完成造林綠化800餘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十五」末的46.5%增到目前的67.5%,工程區內平均每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從7127.2萬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06億立方米,增幅48.7%。境內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臨滄到處呈現出青山綠水、鬱鬱蔥蔥的景象,先後獲得「恆春之都」、「十佳綠色城市」等稱號。

潛心謀划 融產業集約

始終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注重生態與產業有機結合。依託「核桃之鄉」「滇紅之鄉」「澳洲堅果之鄉」「特色竹鄉」等稱號,選擇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樹種造林,突出產業發展重點,形成一地一品、一品一帶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產業特色品牌。積極推行「林糧」「林茶」「林菜」「林豆」「林葯」等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套種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行立體開發、多種經營。探索創新發展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公司、企業、大戶積极參与退耕還林,採取承包經營、合作經營、入股經營、興辦家庭林場等方式,帶動產業集約高效發展。

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帶動,全市累計建成特色經濟林1320萬畝,發展咖啡、魔芋、龍膽草、茯苓等林下產業基地62.8萬畝,人均經濟林面積達7畝以上。2015年全市林業產值145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3000元,核桃、堅果、茶葉等已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建成退耕還林工程示範基地30餘萬畝,示範村75個,其中人均收入上萬元的退耕還林村達26個。永德縣在重點退耕還林區大力發展「核桃+魔芋」「堅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成了明朗、勐汞、勐板、崇崗等10餘個產業示範基地,平均畝產值超過1萬元。

創新機制 助精準脫貧

藉助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扶持,積極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把工程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找準定位,精準發力。臨滄出台了《關於實施「27241」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文件,按照脫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的要求,把退耕還林項目任務重點部署在貧困地區,實行整村推進,著力發展核桃、堅果、茶葉、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等增收致富產業。同時,為確保退耕還林后「樹上山、糧下川」,實現退耕農戶減地不減收,全市農業、水務、交通、扶貧、國土、電力、科技等部門配合聯動,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強化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基本口糧田複種指數和糧食單產,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有效解決退耕貧困戶當前的生存問題。

計劃到2017年末,全市24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將全部納入退耕還林還草範圍,實施退耕還林30萬畝以上,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實施1畝以上,使每個貧困村有1—2個產業發展項目,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增收項目,貧困人口人均增收林產業基地達5畝以上。據了解,去年,全市林業產值已超過142億元,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達3000元。

退耕還林惠民事,綠色臨滄名遠揚。臨滄,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號角已吹響,退耕還林的戰鼓已擂動,各族人民一定會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森林繁茂、水系發達、空氣清爽、人文薈萃、經濟循環」大美篇章。同時,退耕還林還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傳統的生產耕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騰出雙手發展草畜產業、設施農業、勞務產業,開闢了新的增收渠道。鳳慶縣安石村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把以前廣種薄收的地塊全部種上了核桃和茶葉。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比2002年退耕前的765元翻了十多倍,打造出「滇紅第一村」的品牌。

臨滄各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證明,以「核桃之鄉」鳳慶縣、「澳洲堅果之鄉」永德縣、「特色竹鄉」滄源縣為代表的林產業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基本形成了區域特色,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來 源|雲南日報

記 者|李春林 謝進

推 送|易秋紅

編 審|鞏立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