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山東菏澤定陶建起1120個"扶貧大棚"助農脫貧

原標題:山東菏澤定陶建起1120個"扶貧大棚"助農脫貧

新華網濟南3月21日電(通訊員 顏文珠 王浩勇) 每天上午7點到11點、下午2點到6點,是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馬集鎮朱樓村貧困戶秋明華的固定「上班點」。說起如今的生活,50歲的秋明華難掩內心的激動:「沒想到俺也和城裡人一樣上起了班,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工資還一天一結。」秋明華之前一直打零工,收入有一天沒一天的。自從去年開始,定陶區在他們村建起了扶貧大棚基地,作為貧困戶的秋明華也算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也越來越好過。

秋明華的變化,也是定陶區大多數貧困戶真實的寫照。近年來,定陶區通過積極探索,確立了「產業+扶貧」推進扶貧大棚基地建設的發展路子。定陶區原是農業大區,農民有種植大棚蔬菜的傳統,根據這一實際,2016年,定陶區整合各類涉農資金5600萬元,以每個大棚補貼5萬元的方式,建起了1120個扶貧大棚,實行「折股量化、固定分紅」,按照 「空殼村」每村分配扶貧大棚6個、「薄弱村」每村4個、「一般村」每村2個的標準,分配至全區295個非山東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

為了確保扶貧大棚基地正常運轉,定陶區以茗嘉興、荃富、瑞麟等16個有實力、有能力、有信譽的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並按照「一棚帶一戶」的方式,每個大棚至少帶動1名貧困人口務工,解決一戶貧困戶脫貧問題。

馬集鎮白菜王莊扶貧大棚基地剛籌建時,該村62歲的貧困戶柴學堂就踴躍報名,成了第一批扶貧大棚的經營主體。「我雖然年紀大了點,可以前種過大棚,會管理,以現在的大棚收益,自己脫貧絕對沒問題,還能幫助其他貧困戶,就算哪天我不能幹了,找人干,心裡也高興。」政府補貼5萬元,貼息貸款2萬元,兒女們又湊了點,柴學堂就建起了屬於自己的蔬菜大棚,老兩口別提多高興了。9月底建好棚,到12月份第一茬茄子上市,總共賣了1.3萬元,柴學堂率先脫了貧。

為確保扶貧大棚正常運轉,定陶區12鎮街與合作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從建設大棚當年起,連續15年,每年鎮街財政按照10%的比例每棚提取5000元固定收益,一部分以分紅的方式發放給貧困戶,用於貧困戶政策兜底后的再兜底,另一部分用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村「兩委」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在2016年,全區295個非山東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分紅收益560萬元,每村平均收益1.9萬元,其中用於公益事業投入340萬元;全區2454戶貧困戶扶貧大棚收益分紅220萬元,戶均受益900元,切實提升了貧困戶的收入,實現了政策保障后的再兜底。

「基地現在共吸納周邊村貧困戶200餘人就業,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合作社依靠政府資金髮展壯大了,貧困戶依靠合作社實現了脫貧,這是雙贏的好事。」茗嘉興農作物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雪芹介紹說。

「俺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出去打工也沒人要,現在扶貧大棚建到俺村上了,俺在這裡偶爾打打零工,年年還給分紅,干起活來也有勁。」濱河街道辦事處馬紀庄村貧困戶牛作雲說。

據定陶區扶貧辦主任吳斌介紹,2016年,定陶區全區脫貧13138戶、36907人,全區36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年集體收入3萬元以上。扶貧大棚最大的優勢在於既能幫助貧困戶的脫貧,又能增加村集體的收入,村裡有錢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