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行走於史學與美學之間的修復 非正統建築修復學筆記——斗獸場

遺產修復

Heritage Restoration

借著長城話題的餘溫,本期筆記將要探討的是義大利羅馬斗獸場修復。

斗獸場的故事就算一本書也說不完,陸地所寫的《羅馬大斗獸場:一個建築 一部濃縮的建築保護與修復史》是對斗獸場修復歷程很系統的介紹。往期文章中張玥同學的讀書筆記(羅馬斗獸場的四次修復|遺產科普)也是很精彩的總結。此次我們關注的是斗獸場在19世紀初期的修復。

19世紀初義大利的修復界是什麼狀態?如果我們將時間定位在1806年,也就斗獸場的第一次大規模修復,當時沒有國際準則可以參考,義大利現代修復理論的鼻祖博依多還未出生,法國形式主義修復大師維奧萊勒杜克才只有兩歲。

那有的是什麼?拿破崙侵略戰爭,羅馬教皇國政權動蕩,但在新古典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卻是一個全民考古玩收藏的年代。支持此項工作的有貴族、世俗與宗教界的權貴人士。拿破崙可稱得上是考古腦殘粉,一邊擴張著帝國的疆域,一邊將各地劫掠的文物輸向巴黎(讓我們想想可憐的埃及,而羅馬就是歐洲的重災區)。

Hubert Robert - Colosseum-Rome

那時的文物「修復」更像是組裝,把A雕像的頭、手拼到殘缺不全的B、C、D身上,全憑收藏者的閱歷與品味。而對於遺址古迹,「修復」這一概念更不明晰。當時盛行的是「盜挖為主、搶奪第一、肆意利用、疏於管理」。

(補充說明一下,義大利有關藝術與古迹保護的法規可追溯到1425年,但法規在面對戰爭與衝突時總是無力的,值得注意的是1820年法令Editto Pacca——義大利現代文物保護的法制模板——所述的保護藝術品與古迹的動機格外有趣:吸引外國遊客,激發古董商好奇心,培育高格調藝術家。)

古羅馬藝術美術館, G.P.Pannini 1757年

即便如此,兩個劃時代的修復工程在義大利橫空出世,並且被後世解讀出了現代修復的含義。一個是提圖斯凱旋門,一個就是斗獸場。機緣巧合的是,這兩個修復工程都經過了斯特恩(Raffaele Stern)和瓦拉蒂爾(Giuseppe Valadier)之手,而且都是由斯特恩開始,瓦拉蒂爾繼續。在斗獸場的案例中,斯特恩在殘缺的東端修建了嵌入結構內的巨大扶壁,「競技場」另一端的瓦拉蒂爾建造了模仿拱造型的斜向加固。二者為何有如此差異?斯特恩和瓦拉蒂爾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修復工程又隱射了怎樣的時代文化?

斗獸場東段與西端對比

要了解斗獸場修復前的狀態,可參考18世紀義大利雕版畫家皮拉內斯(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的作品,也是他把古羅馬遺址宏偉而衰敗的景象植入歐洲人民的靈魂深處,再加上歌德、司湯達一批文人墨客對於古羅馬廢墟的迷戀,以至於斗獸場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不可修復性,與我們期待的大團圓式的復原與重建背道而馳。

Piranesi版畫作品 1756年

這種根深蒂固的廢墟情結通過拿破崙軍隊隨行詩人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的日記可窺見一斑:

「(1803年)六月的一個晚上,我來到斗獸場,這曾經祭祀著痛苦與瘋狂的神壇。落日的餘暉穿過斗獸場的拱廊,那裡曾經坐滿了鼓掌喝彩的觀眾。濃重的陰影從通道的拱廊中溢出,傾倒在地上染出一大片黑色。遠處高大的建築在廢墟中若現,凱撒宮殿花園裡的一棵棕櫚樹,它的存在彷彿是為了畫家和詩人。太陽從地平線上消失,大教堂的鐘聲震顫著斗獸場的拱廊,回應了當時異教徒的營造,也激起了我強烈的情感。我想象現代建築如同古代建築一般會坍塌,紀念物豐碑此起彼伏,人類社會更迭交替……」

(Roma città e Foro : questioni di progettazione del centro archeologico monumentale della capitale)

觸景生情的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然而,浪漫外表所掩藏的是結構安全隱患,1803-1806年羅馬地震頻發,斗獸場東側首先出現了坍塌。1804年古迹督察官員、兼考古學家與藝術品收藏家的費阿(Carlo Fea)視察斗獸場。和我們印象中的大多數官員一樣,費阿一方面強調了考古研究與廢墟清理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將斗獸場外側拱廊加固提上日程,但費阿沒有拖延症。一年後斗獸場的考古與修復準備工作正式展開,由斯特恩、康波萊斯(Giuseppe Camporese)、帕拉琪(Giuseppe Palazzi)組成的專家團進場挖掘、勘測。

斯特恩,1774年出生,父親也為建築師。當年初出茅廬的斯特恩很可能是專家團里力資歷最淺的,這點使人懷疑斗獸場方案中他的話語權到底有多少。相比之下,康波萊斯1761年出生,亦為建築世家,且已經獲得教皇御用建築師稱號。

專家團所提出了的加固方案是一個嵌入原有拱結構的磚砌實心扶壁,有意保留因地震而造成的裂縫,凝固即將倒塌的瞬間,並且反對以考古復原法(anastilosi)進行的建築構件重組。

平心而論,這並不是一個「藝術性」的加固,似乎與義大利一貫堅持的唯美精神不符。的確,方案在當時也被抨擊道有礙考古遺址景觀和諧。但結合時代背景,我們可以推想在崇尚考古學的新古典主義時期,對遺址古迹真實性的闡釋相對藝術處理更為重要。尤其聯繫到當時著名的龐貝遺址發掘,火山爆發瞬間掩埋一座城市,對災難性場景的展示正是專家團的良苦用心。

加固有意保留的裂縫

與專家團同台比拼的是一個名為斯基沃內(Schiavone)的建築包工頭,他提出加固的方案以模擬斗獸場自然衰敗的樣子為出發點,建造斜向磚砌扶壁的同時拆除原有的結構上部分牆體,用以補砌下部的拱,視覺效果類似於在整個斜向扶壁上做出拱的浮雕。此方案一出就遭到了專家團的炮轟:這樣無憑無據擺弄斗獸場和汪爾達人、西哥特人的破化行為有什麼區別,與其如此還不如讓斗獸場自然解體。終於,在一片爭議聲中,羅馬又震了。1806年,專家團所提方案因較小的投入和較高的可行性戰勝了民科,速效解決了斗獸場東端的結構問題。

油畫「天使與斗獸場」,斗獸場加固在當時堪比世紀大工程

斗獸場一期加固工程結束之後,斯特恩的修復工地在羅馬迅速鋪開,他在新建築設計中也頗有建樹,成為義大利新古典主義建築實踐人。他自1817年開始主持另一項重大且有爭議的修復工程——提圖斯凱旋門。但1820年英年早逝的他沒能完成修復,只留下待裝配的石塊。此時,瓦拉蒂爾登場,他接手了斯特恩的工地,在1821年完成了勝利門的修復(歡迎約稿提圖斯凱旋門修復軼事)。

斗獸場與提圖斯凱旋門合影

論年齡,瓦拉蒂爾比斯特恩大12歲。在教育背景上,如果說斯特恩是典型工科男的話,那麼瓦拉蒂爾則是標準藝術生。父親是具有法國血統的銀匠、珠寶製作師,外祖父是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師,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瓦拉蒂爾作品的工藝性更強。瓦拉蒂爾從小接受來自於法國的藝術熏陶,接觸國際上的高端珠寶客戶,但他對建築和數學比首飾加工更感興趣,從13歲就開始參加一系列建築繪畫、設計比賽並獲大獎,加上家庭與教皇的關係,20歲時就在建築界嶄露頭角。

瓦拉蒂爾1800年左右的手繪作品,獻給教皇Pio六世的凱旋門

瓦拉蒂爾的法國血統多少有助於他在羅馬的法統時期被重用,但他也確實名至實歸。1822他所面對斗獸場西端的結構問題與東端類似,但與斯特恩不同,瓦拉蒂爾所設計的扶壁在形式上繼承了原有拱的造型。雖然扶壁的建築材料為磚塊,但是這一意圖並不是做可識別修復,而是由於資金緊張……(囧)他何嘗不想採用原材料——高貴潔白的石灰華。但無奈現實之骨感,這也迫使瓦拉蒂爾要在扶壁上做仿古處理以儘可能「欺騙群眾的眼睛」。

(資金匱乏是當時困擾羅馬修復工地的普遍問題,事實上,這也是提圖斯凱旋門修復沒有採用大理石的主要原因。無獨有偶,提圖斯凱旋門修復使用的材料正是來源於斗獸場的石灰華。可見早期修復工程中的「偷梁換柱」是常態,但至於如何演化為了金科玉律的可識別修復還需下回分解。)

瓦拉蒂爾繪製的手稿,修復方案與修復前搭建的臨時木架

來源 Valadier: Segno e architettura

瓦拉蒂爾的手法顯然比斯特恩討巧,這從東西兩側斗獸場的出鏡率便可推想。嚴謹的說,斯特恩的所做的並不是修復,而是加固。瓦拉蒂爾的干預也可解釋為考慮原有形式和建築韻律的加固,但已經多少有幾分現代修復的意味。斗獸場兩端代表了史學至上與美學至上兩股勢力的競技,二者在修復中的權重也隨著時代變遷和地域文化不同而搖擺,構成了修復學耐人尋味之處。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斗獸場的西端扶壁的建成少不了瓦拉蒂爾之子Luigi Maria Valadier的功勞,他負責撰寫一系列結構報告和施工。生活在知名建築師父親的陰影下,小瓦拉蒂爾的職業生涯並不得志。但是,他妻子名為Maria Camporese,看著是不是點眼熟?沒錯,之前專家團里康波萊斯的女兒。至此,故事算是大團圓了。

世界名城logo中的斗獸場

後記:

非正統建築修復學筆記源於學渣當年在義大利修複課堂收穫的浮光掠影,之後通過史料查找補充完善。整理並分享這一筆記的意義何在?重新科普西方修復理論的權威性嗎?或許,只有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才會明白它是我們選擇之一,但並不唯一。

參考文獻

1. Boito Camillo,Il nuovo e l' antico in architettura,Milano : Jaca Book, 1989

2. Marconi Paolo,Il restauro e l』architetto : teoria e pratica in due secoli di dibattito,Venezia : Marsilio, 2002

3. Panella, Raffaele,Roma città e Foro : questioni di progettazione del centro archeologico monumentale della capitale, Roma : Officina, 1989

4. Elisa Debenedetti, Valadier : segno e architettura, Roma : Multigrafica,1985

(作者:杜騫 編輯:俞菲)

微信名: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

微信ID:SJTU-IRCAHC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一支聯合國內外多學科方向、較早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產學研團隊,研究方向與實踐領域包括:建築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安全監測、病症勘察、修復技術、傳統建築再創作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