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挑動中印「洞朗戰爭」的西方輿論四大派

華語智庫(微信:huayujunshi

中印邊境對峙,也是一場輿論對壘、對戰的過程。中印對峙前50天,西方輿論當中有過中印對峙可能走向戰爭的聲音,但當時的討論都是局限於一種「可能性」。但是,50天後,中印依然互不讓步,且軍事戰備氛圍漸濃。

輿論認為,這已經不只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中印要麼長期對峙下去,要麼在某一時刻打一仗。莫迪政府8月9日向英國媒體路透社透露,中印就雙方撤軍的外交談判再次陷入僵局,中方拒絕了印度提出的軍隊後撤數百米的建議。或者說,拒絕回應「先撤軍」的印度提議。

「子彈尚未飛起來」,西方輿論就已吹響中印「2017年洞朗戰爭」的號角,、印度、美國等國家戰略分析師、學者等開始設想中印戰爭的各種可能性及後果。戰爭往往是相互的,且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西方猜測洞朗對峙如何收場時,大致存在四種聲音:挺印派、挺華派、中間派以及建議讓美國「挺身而出」。

印度被曝已開始在中印邊境對峙地點附件部署直升機

挺印派:代價更大

美國外交政策理事會(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亞洲問題專家史密斯(Jeff M. Smith) 7月27日向《紐約時報》說,中印雙方都採取了比較強硬的立場,互不讓步,彼此釋放給對方和外界的信息都很相似,這樣很有可能會導致戰爭。不過,史密斯強調,在此次同印度的對峙中不會得到什麼,只會加重印度年輕人對的不信任,進一步拉近印度同美國和日本的距離。

這種「揚印抑華」的聲音在西方輿論和印度媒體當中很普遍,認為如果中印開戰,受到的傷害遠大於印度。《印度時報》8月9日一篇文章套用「修昔底德」陷阱,認為作為「大國」,若與印度為敵,必然會自毀前程。它的邏輯是,20世紀納粹德國蠶食歐洲、美國發動越戰、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進犯歐洲、19世紀大英帝國兩次入侵阿富汗,最終都是以「大國命運宣告終結」的敗局首場。現代的也處於類似的地位。

這家媒體將描述為「狂傲自大」、「過度自信」或「言行魯莽」的「大國」,認為除了近年出現的經濟問題外,還將自己捲入了地緣政治爭端(比如朝鮮和南海)。且不說這家印媒將「洞朗對峙」(而非朝鮮或南海問題)形容為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對洞朗對峙問題的描述也非常偏頗。

比如,它認為是「入侵」了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地帶,言外之意就是將「西藏」從分離出去,或者不承認西藏是的一部分。而且,對於中印貿易,如果中印開戰,它也認為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最後,它得出的結論是,2017年不是1963年,今非昔比。印度、日本和美國都有挫敗野心的能力,方式就是通過貿易制裁、聯合軍演和外交施壓,包括美印、日印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挺華派:印度不佔理

事實上,外交部、國防部、駐印度大使館等官方機構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官方媒體已密集就此次中印對峙發聲。如果將輿論總結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提醒中印貿易實力差距;防止國際第三方勢力介入;不放棄軍事威脅。

對於輿論,西方媒體自然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很少為發聲。不過,也有一些聲音站在了立場這邊。美國威爾遜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說,此次中印對峙和以往不同,考慮到當前中印關係的緊張,不丹這一第三方國家的牽涉,以及對峙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此次對峙很難輕易得以化解。最微妙地一點是,此次是印度軍隊首次在第三方國家和軍隊對峙。

也有美國學者直接呼籲印度撤軍。美國休斯敦聖湯姆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泰勒(Jon Taylor)認為,在莫迪結束訪美之際,印度軍隊進入領土,違反了國際法。印軍這種入侵應該是中印加大地緣戰略競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川普拉攏印度」的影響。泰勒認為,保持了一定的剋制和容忍度,印度方面並不理解在洞朗地區既有存在的廣度,也不理解在該地區保持存在的決心。如果此次對峙引向戰爭,印度還有可能重蹈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覆轍,輸給。

挺美派:時刻準備斡旋

印度媒體一直都充斥了美國支持印度的聲音。比如,中印對峙期間,莫迪政府通過和美國等國的「軍事進購大單」、「幕後外交斡旋」、「雙邊及多邊聯合軍演」等方式,強化自己在地區的戰略存在。當然,美國國內也開始出現一些「美國不應該袖手旁觀」的建議。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前中情局(CIA)分析師里德爾(Bruce Riedel)8月7日在美國《每日野獸》網站撰文稱,中印作為兩大經濟體和核大國,長期對峙可能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雖然雙方均未要求美國介入斡旋,但是兩國對峙也讓美國的利益面臨風險。川普政府應該時刻準備外交斡旋,派出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同時要高度關注美印軍事關係。里德爾曾在2015年出版《約翰·肯尼迪時期被遺忘的危機:西藏、CIA和中印戰爭之精裝本》。約翰·肯尼迪在中印1962年戰爭中站在了印度一邊。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印度文化與文明教授剛古力(Sumit Ganguly)說,如果美國表現冷淡,不支持印度,印度就有可能採取和一樣的強硬立場,美國所期待的那種中印直接對話解決問題,在短期內就不可能實現。一些美國保守學者甚至建議川普政府藉此次中印對峙,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存在。

中印對峙引發印度國內新一輪民族主義狂熱潮(圖源:AFP)

這類支持美國介入的聲音對中印邊界對峙的性質存在誤解,也對中印1962年戰爭的歷史存在誤讀。它們片面地認為是「入侵」他國,永遠把定性為「改變規則」、「改變現狀」的麻煩製造者。這種也忽略了在解決領土爭端問題方面堅守的「雙邊解決」原則。歷來反對領土爭端問題國際化,反對第三方勢力介入攪局。

中立派:最好外交解決

這一派的聲音主流是不支持中印此次對峙演變為戰爭,認為雙方「遲早」會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此次對峙。當然,為了支撐這種和平解決的觀點,它們會找到各種中印不開戰的理由。

比如,英國《電訊報》8月9日稱,此次中印洞朗對峙其實是習近平對印度的一次心理戰,而印度則決意和長期對峙,打持久戰。在中共十九大(即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習近平需要強化軍方和建制體系的支持。莫迪2019年也面臨印度議會下院的選舉,也需要對外展現強硬。

這類輿論在西方也很普遍,將中印國內的民族主義聯繫起來,認為雙方對峙只是一種「政治需要」,到了一定時機自然會通過外交解決。現在,很多輿論都在猜測,中印會趕在9月廈門金磚峰會舉行前解決這次對峙危機。

當然,還有一種「中立」的聲音指向了美國。雖然印度官方存在強化同美國戰略合作的意願、印度媒體也存在宣傳美印關係的氛圍,但川普政府介入這種領土爭端的可能性非常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川普憎惡國際多邊主義或干涉主義,是一個內向型總統。他關心的是如何刺激和增加就業、通過稅改、解決朝核這一國家安全威脅等。

這四種輿論都凸顯了中印對峙升級的潛在風險,以及此次中印對峙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之所以存在這種「戰爭」的猜想,一方面離不開威脅論的陰影,另一方面離不開兩國對國際社會的「輿論公關」,以及中印對峙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

-END-

微信公眾號:華語智庫(huayujunshi)

雲集優秀記者,匯聚一流專家,實名專稿、權威分析、深度評論,最靠譜的原創資訊。關注「華語智庫(huayujunshi)」官方微信號可查看更多專家評說,按國家查詢文章內容列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