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

轉自《經濟研究參考》2017年第15期第120—148頁

摘要:借鑒UNDP編製的人類發展指數,文章從健康、教育、就業、性別四個維度分別選取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勞動力佔比、失業率四項指標測算出「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指數,將其排序並對其進行分析,可知「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差異性較大並存在一定的波動性。同時,通過與不同收入水平國家、世界不同區域及「一帶一路」內部區域間相關指標的比較,分析「一帶一路」國家健康、教育、就業、性別發展的情況、特徵以及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社會發展;健康;教育;就業;性別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的是打造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而社會的共同進步與發展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社會的發展進步與人們不斷改善的健康狀況、不斷提高的受教育水平、以及逐步提升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因此,借鑒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編製的人類發展指數,本文從健康、教育、就業、性別四個維度來分析「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發展狀況。

一、「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

社會的發展涉及到健康、教育、就業、性別等多維度,參照數據的可得性,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選取出生時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失業率、女性勞動力佔比四項指標來衡量「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

(一)社會發展總體水平較低

總體來看,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並不高。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們將一帶一路國家分成高、中高、中低、低收入水平國家,並分別計算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四項指標的平均值。

健康方面,從預期壽命可見,「一帶一路」國家的預期壽命為73.24年,已超世界平均水平71.45年,比低收入國家的平均壽命高12年,也略高於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壽命6年,但還是比中高收入國家公民平均少活1-2年,與高收入水平國家壽命差距較大。教育方面,「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86年,僅高出世界平均水平0.7年,但比中高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值的少0.5年,與高收入國家11.18年的教育年限有較大差距。就業方面,「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失業率為8.73%,遠高出世界平均失業水平2.8個百分點,而且比社會發展較好的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失業率還高1.4個百分點。性別方面,「一帶一路」國家女性作為勞動力參與到經濟建設的情況不佳,較受限制,女性勞動力佔比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還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3.84%)、低收入國家(47.17%)的平均水平。

在上述四項指標中,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勞動力佔比都是正向指標,「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值遠低於高收入、中高收入國家平均值;失業率指標是負向指標,「一帶一路」國家失業率均值比四種類型收入國家的平均值都高,就業形勢最為嚴峻。由此,「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較低。

表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

(二)社會發展差異較大

一帶一路國家大多是發展家,主要分佈在亞洲、中東歐地區,根據世界銀行按照收入水平對國家的分類,一帶一路國家中僅有18個國家屬於高收入國家,22個國家屬於中高收入國家,23個國家屬於中低收入國家,2個國家屬於低收入國家。根據新興市場研究院測算的社會發展指數分值,本文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分為四個社會發展階段(低社會發展水平階段0-25;中低社會發展水平階段26-50;中高社會發展水平階段51-75;高社會發展水平階段76-100),繪製成表2。另外,根據2014年社會發展指數及各指標統計數據繪製圖1

由表2及圖1可知,一帶一路國家區域發展不均衡。南亞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數平均值最低(50.51),區域各國大多為低、中低收入水平的國家,即使得分最高的斯里蘭卡,在65國中排名僅在39名,其預期壽命為75歲,比壽命最長的以色列82歲的壽命差7年。中東歐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社會指數平均值普遍屬於高水平階段,部分國家指數值甚至是南亞國家指數值的4倍。中東歐國家大多屬於中高、高收入國家,預期壽命(75.72年)、受教育年限(11.14年)、社會指數平均值(74.08)都是六大地區中最高的,女性勞動力佔比(45.53%)也僅僅低於蒙俄地區(47.3%),但是該地區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高失業率(12.66%)嚴重拉低了該地區的社會指數得分。西亞北非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數平均值(55.32)僅高於南亞地區,是六大區域較差地區。該地區的女性勞動力佔比僅為25.65%,遠低於世界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值,嚴重拉低了該地區社會指數值。中亞與東南亞的社會發展狀況較為接近,社會發展指數平均值分別為67.1266.65,其中東南亞地區的就業情況最好,失業率僅為3.19%,遠低於西亞北非(8.84)、中亞(8.11%)的失業率。中亞地區的預期壽命平均值為69歲,是六大地區中最低的,但由於受教育年限和女性勞動力佔比均較高,中亞地區的平均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表2 2014年「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指數分類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測算。發展水平階段良好與較差標準參考「人類發展指數」分類。

圖1 2014年「一帶一路」各區域社會發展比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

社會發展的差異性不僅體現在區域層面,每個區域內部各國的社會發展差異性也較為明顯,如表3所示。西亞北非地區的國家社會指數涵蓋低、中低、中高、高四個水平階段,其中葉門社會指數得分只有21.9,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指數都低於40,而同區域板塊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以色列的社會發展狀況都處於高水平階段,其中以色列指數竟高達90.78,位於65個國家之首。除了蒙俄地區和中亞地區,東南亞、南亞和中東歐地區國家的社會發展也涵蓋了至少三個水平階段,區域內部社會發展水平兩極分化的情況同樣存在。

表3 「一帶一路」國家社會指數區域水平階段匯總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2014年數據,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測算。

(三)社會發展具有一定波動性

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根據上述四項分量指標,測算了2010-2014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發展指數(見附錄1)。從附錄的趨勢圖可見,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有49個國家呈略微下降趨勢,有13個國家呈略微上升的趨勢,只有3個國家(白俄羅斯81、卡達62、寮國61)相對平穩。整體看之,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波動性。

二、健康

健康是社會得以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衛生事業發展的狀況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健康狀況水平,對「一帶一路」國家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分析「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狀況。

(一)健康水平概覽

衡量一個國家健康狀況的指標有死亡率、患病率、殘障率等諸多指標,但每一個指標都不全面。目前,世界銀行的分析報告里最常用的健康分析指標是預期壽命。預期壽命指標受社會穩定、社會發展水平以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流行病盛行,健康環境惡化,該國家和地區的預期壽命值也會隨之下調。綜合考慮其指標的功能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新興市場研究院研究組選取出生時預期壽命的指標來衡量分析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健康狀況。

1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已超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將2010年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的預期壽命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壽命對比,可得圖2。由圖可見,「一帶一路」國家的預期壽命為72.22歲,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69.92歲),更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70.49歲)。

收入水平的提高與預期壽命的增加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近年來,「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人均收入水平顯著提高,而這些國家的預期壽命也有了較大提升。由圖3可見,人均GDP與預期壽命的擬合度高達0.5766,說明兩者的相關性顯著。

儘管如此,由圖4可見,統計規律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有些國家人均GDP雖然很高,但平均壽命卻不長。表4列舉了平均壽命低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預期壽命平均值的國家。由表4可見,在23個屬於中低收入國家和22個國家屬於中高收入的國家中,僅有葉門、緬甸、土庫曼等8個國家的平均壽命低於同類收入水平國家的預期壽命平均值。然而,18個高收入國家中就有立陶宛、拉脫維亞、沙烏地阿拉伯等15個國家的預期壽命值低於世界高收入水平國家的平均壽命值。從地理區位看,這些低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預期壽命平均值的國家主要位於西亞北非、中東歐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

表4 預期壽命低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國家匯總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

2一帶一路國家預期壽命值增長率普遍較低

自1960年以來,由於健康知識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預期壽命都有所提高,但增長程度並不相同。我們測算了「一帶一路」國家1960年以來預期壽命值的增長率,如圖5所示,世界預期壽命平均值從52.47歲提高到71.45歲,增長率為36%;「一帶一路」國家的預期壽命平均值從1960年的55.83歲增長到2014年73.24歲,增長率為31%,高於高收入國家(17.67%)以及經合組織(18.96%)等發達國家的增長率,低於世界預期壽命平均值的增長率。上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較高,健康、醫療條件較好,公民的預期壽命基數較高,增長率較低。然而中低、低收入國家由於社會發展水平較低,預期壽命基數較低,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這些國家的預期壽命增長顯著。

「一帶一路」國家的預期壽命值的增長率存在地區性的差異。南亞地區的健康狀況改善最為明顯。在1960年至2014年間,「一帶一路」國家預期壽命平均增長率為31.17%。中東歐地區平均預期壽命從1960年的66.75歲增長到2014年的75.87歲,增長率僅為13%,低於「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是六大區域中增長速度最慢的,但是該地區的預期壽命平均值卻始終高於65國平均值,其中增長最少的是烏克蘭(2.89年,4.2%)、塞爾維亞(3.95年,5.5%)、立陶宛(4.12年,5.9%)。中亞和蒙俄地區預期壽命平均值都增長了12年(增長率分別為22%和21%),增速較低。南亞地區從1960年的40.55年增長到2014年的74.79年,共增長了34.24年,增長率高達84%,是六大區域中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增長最多的是馬爾地夫(39.5年,105%)、不丹(37.11年,114%)和尼泊爾(34.43年,98%)。東南亞、西亞的平均壽命從1960年到2014年分別增長了23年(增長率44%)、20年(增長率39%)。

並不是所有國家的預期壽命均保持增長態勢。如圖6,1960年的預期壽命只有43.35歲,而彼時俄羅斯的預期壽命已達66歲;此後20年的健康狀況快速改善,平均壽命在1990年左右即超過俄羅斯。然而,俄羅斯的預期壽命在20世紀90年代卻出現了急劇下降。1990至1994年期間,俄羅斯的男性壽命從64歲下降到58歲,女性預期壽命則從74歲下降到71歲。此後俄羅斯公民的健康狀況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預期壽命值也比低5年左右。

(二)傳染病和匱乏的醫療衛生條件威脅健康

儘管平均壽命得到延長,總體健康趨勢向好,但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健康改善依然受到傳染病以及匱乏的醫療衛生條件的制約。

1傳染病困擾貧窮國家

隨著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下降,「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和常見疾病類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儘管20世紀主要致死疾病已經從傳染病轉變為非傳染病,但並非所有的國家都經歷了這一轉變,許多貧窮的國家仍然遭受著傳染病的困擾,其中艾滋病、瘧疾和肺結核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最為突出和致命的三種傳染病。近幾十年來,每年約有600萬人死於這三種傳染性疾病。

圖7 「一帶一路」國家結核病率與艾滋病感染率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

圖7展示了「一帶一路」國家結核病患病人數(每十萬人)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總數佔15-49歲人口的百分比),其中位於上方和下方的橫線分別是兩種傳染性疾病的世界平均感染率。由圖可見,結核病患病率最高的是東帝汶,發病率為498人/十萬人,其次是蒙古(428人/十萬人)、印度尼西亞(395人/十萬人)、柬埔寨(380人/十萬人)、緬甸(365人/十萬人)、菲律賓(322人/十萬人)、巴其斯坦(270人/十萬人),這些國家的結核感染率高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部分「一帶一路」國家保受艾滋病的困擾,特別是一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東南亞的泰國、緬甸、寮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以「金三角」聞名於世。該地區國家的平均收入水平較低,從事性工作以及販毒、吸毒等行為的人員比例高於其他地區。特別是泰國,吸毒者、性工作者、男同性戀者較多,是艾滋病的高發地區。數據顯示,泰國的艾滋病感染率位於「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之首,而與之毗鄰的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的艾滋病感染率也居高不下。

2清潔水資源較少且分佈不均

本文清潔水資源情況選取改善水源率來描述。改善水源率是指從改善的水源合理獲得足夠用水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改善的水源包括接入家庭的輸水管線、公共水管、蓄水池、受到保護的井、泉以及雨水收集。未經改善的水源包括售水機、水罐車、未加保護的井和泉。合理地獲得水源意味著每人每天從距離居所1公里範圍內的水源可至少獲取20升水。

圖8表示的是2014年世界各主要區域改善水源的水平。由圖可見,世界改善水源率平均為90.5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改善水源率最低,僅為66.5%;阿拉伯聯盟國家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地區,如北美、經合組織、歐洲聯盟等地區的改善水源率則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00%。「一帶一路」65國家改善水源率平均為92.04%,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一帶一路」國家多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人均淡水資源量名列世界最缺水的國家前列,本來可用水資源就少,得到改善可以安全使用的水資源更少,清潔水資源總量較低且分佈不均衡。阿富汗是65國中改善水源率最低的國家,僅為48%,意味著這個國家有一半的人用不上安全衛生的水。

除此之外,各地區改善水資源率的高低與預期壽命的高低顯示出很強的正相關性。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水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從而影響壽命的長短。本部分以「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為樣本,將2014年的預期壽命和改善水源率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正相關性顯著。2014年,「一帶一路」65國預期壽命平均值為73歲,遠低於發達國家80歲的預期壽命平均值,清潔水資源分佈不均,改善水源率較低是誘因之一。

3醫療投入低,公共衛生條件差

如圖10,「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除了馬爾地夫(13.73%)、塞爾維亞(10.36)、摩爾多瓦(10.32%),其他62個國家的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百分比)佔比均低於世界平均佔比(9.9%),東帝汶、寮國、土庫曼、緬甸等低收入水平國家對醫療衛生投入的GDP佔比竟不足3%。同時,社會較為動蕩的西亞地區、生活水平較低的南亞等國家每一千人的醫院床位保障普遍低於3個床位,伊朗、阿富汗、埃及、孟加拉、緬甸、柬埔寨、印度、葉門、印度尼西亞等10國家每千人連一個床位都保障不了。「一帶一路」沿線大多國家和地區的公共健康制度不完善,政府對衛生醫療的投資較低,醫院、醫護人員以及醫院床位數量等衛生配置都較低,醫療基礎設施的缺乏嚴重威脅了國民健康。

圖10 「一帶一路」國家醫療衛生支出佔比與千人床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但缺少巴勒斯坦的千人床位數據。

三、教育

教育是培養適合經濟發展人才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既是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更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和條件。近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事業都得到了發展,但是「一帶一路」國家的教育發展程度不高,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教育情況概覽

1教育指數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指數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創立的一個反映某國或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數,指數主要通過計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值而獲得。本文選取了2014年UNDP人類發展指數中經過性別差異調整后教育指數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圖11表示的是世界各主要區域教育指數與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水平。「一帶一路」國家教育指數平均值為0.565,低於世界平均教育指數(0.654);阿拉伯國家、南亞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的主要地區,教育指數分別為0.643、0.563,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作為教育指數計算因素之一的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高低與教育指數的高低趨勢基本相同。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受教育水平差距較大。如圖12所示,中東歐、中亞、蒙俄地區受教育年限均高於65國的平均值,其中中東歐國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為11.4年,與發達的經合組織國家(11.5年)相差無幾;西亞、東南亞、南亞的教育年限均低於65國平均值,分別為8.3年、7.1年和5.6年;較為貧困落後的南亞地區最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幾乎是中東歐地區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改革開放以來人受教育水平提升的速度超過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由於基數較低,當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5年,僅稍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受教育年限(7.1年),還未達到「一帶一路」沿線65國的平均值。

2一帶一路國家文盲較多

成年識字率是指年齡在15歲以上(包含15歲)的人口中,能夠理解、閱讀和書寫有關日常生活的短文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通常講,「識字」也包括認識數字,即有能力進行簡單的算術。成年識字率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圖13展示了世界各地主要區域識字率的水平。「一帶一路」國家識字率的平均值為89.9%,高於世界識字率平均水平(81.2%)。南亞地區、阿拉伯國家、中東和北非地區是「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地區,這三個地區的識字率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62.5%,78%,80.3%;歐中與中亞地區文化基礎較好,識字率最高,達到98%。另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的統計,世界共有7.75億成年文盲,其中75%的文盲集中在十個國家,包含印度、、巴其斯坦、孟加拉國、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六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文盲總人數高居世界第二。

「一帶一路」國家的教育指數與成人識字率呈現顯著正相關性。由圖14可見,教育指數和識字率均低於世界平均值的國家包括阿富汗、不丹、東帝汶、孟加拉、巴其斯塔、葉門、尼泊爾、印度、伊拉克、寮國、柬埔寨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為中低收入或低收入國家,主要分佈在西亞與南亞地區。

3一帶一路國家的大學入學率相對較低

「一帶一路」國家的大學入學率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由圖15可知,「一帶一路」國家中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只有41.2%,雖然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1%),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相距甚遠(歐盟,64.6%;經合組織,70.7%;北美,90%)。

在「一帶一路」國家內部,受教育程度呈現區域性差異。蒙俄兩國以及中東歐16國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較高,大學入學率達到71.46%,超過「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與經合組織的大學入學率接近;西亞、北非、東南亞、南亞、中亞地區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較低,中學入學率最低的是南亞,只有72.2%,東南亞也僅有75%,這些地區的大學入學率更是只有20%—30%。東南亞和中亞地區16國的國小入學率雖略高於「一帶一路」國家國小入學率的平均值,但是中學、大學教育入學率普遍低於「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

近年來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引導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中國小教育已經普及,國小、中學、大學的入學率都高於「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值,但是大學入學率只有52.27%,略低於俄羅斯、中東歐等國的平均值,與經合組織、北美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還有一定差距。

圖15 世界不同區域與「一帶一路」各區域受教育程度比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

(二)一帶一路國家的教育投資低,制約經濟發展

教育公共開支由教育方面的公共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支出構成,包括政府在教育機構(公立和私立)、教育管理以及私人實體(學生/家庭和其它私人實體)補貼方面的支出,是一國花費在教育事業上的經費總和。圖16展示了世界主要地區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由圖可見,一帶一路國家教育指數平均值為4.07%,低於世界平均值(5%)。阿拉伯地區(4.3%)、東亞與太平洋地區(4.9%)、歐洲與中亞地區(3.4)和南亞地區(3.5%)的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北美、經合組織等發達地區的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5.25%5.1%)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些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入學率較高,識字率基本達到98%以上。這幾大區域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教育公共支出總額GDP佔比值最高,為5.46%,該地區的受教育年限(8.2年)也高於世界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

教育投資是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帶一路」國家教育公共支出佔GDP的比重較低,即便是科威特、阿聯酋等高收入國家,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僅分別為3.7%和1.1%,遠低於5%的世界平均佔比,這反映出「一帶一路」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水平影響著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進而影響著一個國家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產業結構。西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國家教育投入普遍不足,這些國家存在大量文盲,大學入學率不到30%,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這些國家只能選擇手工業、製造業為主的低端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勞動者也因此只能獲得較低的勞動報酬。在後危機時代,「一帶一路」國家要想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則必須通過加強教育投入來提升本國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進而提高其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

圖16 世界各主要區域教育公共支出佔GDP的比重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2014年數據。

四、性別

(一)性別情況概況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定義,性別發展指數等於女性的人類發展指數與男性的人類發展指數之間的比值,而女性和男性的人類發展指數則分別通過男女出生時預期壽命、期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收入四個指標數據計算而得,性別發展指數較好地反映全社會的男女平等狀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根據男女人類發展指數的絕對偏差值將國家分為高平等國家、中高平等國家、中等平等國家、中低平等國家、低平等國家這五類國家,表5展示了一帶一路國家的性別發展分類情況,此外,一帶一路國家性別指數排序可詳見附錄4

表5 「一帶一路」國家性別指數分類

註:數據來源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2014年數據;因數據缺失,無越南、緬甸、土庫曼、波黑四國的分類;每個分類家順序按照性別發展指數高低排列。

「一帶一路」國家中性別平等情況較差的國家(包含中低平等、低平等國家)主要分佈於南亞、西亞北非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治動蕩頻繁,恐怖組織盤踞,加之宗教信仰的束縛,女性發展相對受限。阿富汗、巴其斯坦、葉門、伊拉克、印度等國的女性地位較低,這些國家女性的人類發展指數與男性人類發展指數的偏差值都超過了20%,甚至高達40%(阿富汗)。經濟水平較高的中東歐地區的男女發展相對平等,在白俄羅斯、俄羅斯、亞美尼亞、波蘭、摩爾多瓦、烏克蘭等國家,女性的人類發展指數甚至高於男性的人類發展指數。

(二)性別發展分析

男女平等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2014一帶一路國家性別發展指數的平均值為0.935,男女存在顯著的發展差異。基於人類發展指數中的性別發展指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還測算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性別不平等指數。據統計,如圖17一帶一路國家的性別不平等指數平均為0.322,低於0.449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一帶一路國家的性別發展不平等狀況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蒙俄、中東歐地區的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嚴重程度較弱,不平等指數平均值低於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而阿拉伯地區以及南亞地區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則比較嚴重,性別不平等指數分別高達0.5370.536,其中,不平等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是阿富汗(0.693)、印度(0.563)、巴其斯坦(0.536)、孟加拉(0.503)。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較低,不平等指數只有0.191,與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近。

圖17 世界不同區域與「一帶一路」各區域的性別不平等指數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2014年數據。

男女性別的不平等體現在生存、傳統意識、就業、教育、財產收入、家庭地位、政治權利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從就業和政治權利兩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性別不平等狀況進行分析。

1就業不平等——女性勞動力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女性參與勞動能幫助女性在不依賴於男性的情況下享有財產並獲得基本生活保障,這往往是實現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地位的先決條件。本文計算了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地區的女性勞動力佔比的平均值,由圖18可見,2014年「一帶一路」國家女性勞動力佔比平均值為37.62%,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9.60%)。

圖18 世界不同收入國家與「一帶一路」各區域的女性勞動力佔比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

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情況存在顯著的區域性差異。蒙俄地區的女性勞動力佔比平均值最高,為47.3%;中東歐(45.53)、中亞(42.92%)、東南亞(42.93%)的女性勞動力佔比均超過「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西亞、南亞地區的佔比平均值低於「一帶一路」國家平均值,其中最差的是西亞地區,女性勞動力佔比平均值只有25.65%。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尼泊爾、立陶宛的女性勞動力佔比超過50%,分別為50.85%、50.08%;阿拉伯、阿曼、阿聯酋等國的佔比極低,僅為13%左右,是世界所有國家中佔比最低的三個國家;從1990年到2014年,南亞地區手工業、低端製造業快速發展,勞動力需求增長,女性就業機會增多,女性勞動力佔比上升了15.56%。

2政治權利不平等——議會婦女席位低

議會中女性席位是女性行使政治權利的一種表現。由圖19可見,2014年,「一帶一路」國家議會中女性席位佔比的平均值為17.24%,低於世界平均值(21.76%)。阿拉伯地區、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歐洲與中亞等地區的議會女性席位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北美(22.29%)、經合組織地區(26.9%)等發達地區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22.5%)的議會女性席位平均值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地區中,中亞的女性席位佔比最高,達到了22.76%,與發達國家平均值相當,其中哈薩克的女性席位佔比高達26.2%;女性席位佔比最低的是西亞北非地區(11.72%)。

近年來,各國婦女參與國家事務的機會明顯增多,婦女在議會中所佔的席位比例也有所提高。然而,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只有、東南亞、中亞各國在制度中對女性參與政治的途徑和比例予以規定設置,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性行使政治權利,這才使得泰國前總理英拉等多位女性領導人活躍在政治舞台上成為可能;在南亞、蒙俄、西亞、北非、中東歐等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低,女性涉足政治領域仍然是難上加難,這些地區的議會中女性席位仍不足20%

圖19 世界不同區域與「一帶一路」各區域國家議會婦女席位佔比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2014年數據。

五、就業

就業是指在法定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勞動願望的人們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而進行的活動。對就業情況的分析可以從就業條件、就業部門、收入條件、時間條件等多個方面展開,而本文主要分析「一帶一路」國家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行業的就業狀況。

(一)就業以服務性行業為主

2014年,「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就業率的平均值為24.77%,工業就業率平均值為23.52%,服務業就業率平均值為51.25%,農業和工業就業率平均值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0.57%、24.20%),但是服務業就業率的平均值高於世界平均水平(45.02%)。「一帶一路」國家的勞動力就業以服務性行業為主。

圖20 「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工業、服務業就業率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2014年數據。

由圖20可見,由於經濟增長模式和主導產業的差異,「一帶一路」國家在不同的行業有著顯著不同的就業率。寮國、尼泊爾等國的農業就業率遠遠高於工業、服務業的就業率;新加波、汶萊、黎巴嫩、以色列、黑山等國的服務業就業率明顯高於農業和工業就業率;而卡達的工業就業率則顯著高於農業和服務業就業率。將「一帶一路」國家三個不同行業就業率進行比較,並將其分別按照主要行業進行分類,可得表6。

表6 「一帶一路」國家主要就業行業分類

以農業就業為主的國家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地區。這些國家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以農業為支柱產業,工業化程度較低。「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46個)的勞動力主要分佈在服務性行業。這46個國家中,、蒙古、菲律賓等14個國家的農業就業率高於工業就業率,而工業就業率高於農業就業率的國家則包括新加坡、巴林、以色列、捷克等,這些國家主要分佈在西亞北非和中東歐地區,國家的主要特徵是資源較為豐富或收入水平較高。

(二)失業率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

失業不僅會導致勞動者收入減少,還會使得其與家庭、社會疏離,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一帶一路」國家高失業率是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儘管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一帶一路」國家的平均失業率仍高達8.73%,這不僅高於世界失業率平均值(5.93%),也高於高收入國家失業率的平均值(7.37%)。如圖21所示,「一帶一路」國家的失業率存在區域性差異。東南亞地區的失業率最低,2014年僅為3.19%。該地區1991年至2005年失業率徘徊在4%左右,但是2005年後就保持下降趨勢,維持在3%左右。大量承接從日本、韓國、轉移而來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製造業,並積極開放市場參與國際貿易,這些都為東南亞國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中東歐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中的失業率最高的地區,2014年失業率平均值為12.66%。「一帶一路」國家中失業率最高的幾個國家為馬其頓、波黑、巴勒斯坦、塞爾維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失業率都超過20%。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由於工業和裝備製造業是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而在工業4.0的升級中,這些傳統的製造行業面臨著高精新行業的挑戰,傳統工人無法適應全球化的步伐而被迫失業;另一方面,該地區民族關係、宗教信仰相對複雜,政治動蕩頻繁,企業發展受限,因此就業環境不穩定。

圖21世界不同區域與「一帶一路」各區域的失業率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測算。

(三)提振就業面臨的挑戰

一帶一路國家的失業率高達8.73%,遠高於4%的自然失業率,這些國家普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綜合分析,就業挑戰主要有兩個:

1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目前由於受到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世界上多數國家經濟發展進入疲軟狀態,需要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增加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創建和發展私營部門業務正是新增長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然而65個國家近五年新企業登記數量一共才1295258個,與每年新增6000萬待就業人數相比顯得杯水車薪。如何調動私人積極性,註冊新企業,開拓新市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成為就業工作的一個挑戰。

2如何提高勞動者專業技能

繼工業革命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世界的發展。它不僅改變了世界經濟結構,也影響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布局,而如何引導勞動力,使之與產業調整相匹配至關重要。根據上文分析,「一帶一路」國家受教育程度較低,這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制約因素。因此,如何能提高勞動者專業技能,幫助勞動者更快更好地根據產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從而降低就業市場的摩擦,便成為這些國家必須要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1]Chisamya,G.et al, 2012. Glovalization and education for all :Progress and problem in achieving gender equ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32(6):743-755.

[2]Dwight H.Perkins ,Stteven Radelet,David L.Lindauer.Economics of Development(Sixth Edition),彭剛等譯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版。

[3]Elson ,D. 1999. Labor market as gendered institutions ,World Development , 27(3):611-627.

[4]Neumayer,E.&H.W.Ursprung, 2012. Globalization and gender eaualit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28(4):399-413.

[5]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1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OL].

[6]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Women's Rights in Constitutions[OL].2016,http://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librarypage

[7]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2:gender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OL].http://siterespources.worldbank.org.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 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OL].http://www.who.int/whr/previous/en/.

[9]陳友華,苗國《人類發展指數:評述與重構》,載於《江海學刊》,2015年第2期。

[10]苟曉霞《提高人口平均壽命的路徑分析》,栽於《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11]賴小瓊、陳凱鳴《經濟轉型時期女性的就業選擇及收入效應的變遷》,載於《勞動經濟研究》,2014年第6期。

[12]喬曉春《健康壽命研究的介紹與評述》,載於《人口與發展》,2009年第2期。

[13]統計科學研究所《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與國家經濟安全》,載於《統計研究》,2002年第10期。

[14]王愛君《性別差異與經濟發展關係研究前沿》,載於《經濟學動態》,2014年第6期。

[15]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6]王志平《「人類發展指數」(HDI):含義、方法及改進》,載於《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

[17]楊言洪,徐天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分析》,載於《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18]趙可金《「一帶一路」從願景到行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1 社會發展指數排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資料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測算

附圖2 「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的教育指數排序情況(2014年)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因數據缺失,缺少、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土庫曼、阿聯酋5個國家的指數排名

3 「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的性別指數排序情況2014年)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因數據缺失,缺少越南、緬甸、土庫曼、波黑4個國家的指數排名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供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