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解密|中國古代建盞因何絕跡?

兩宋時期,建窯最長的龍窯達135.6米。依山而建,堪稱世界之最。有學者研究稱一窯可達10萬件。可見當時裝窯是何等繁忙熱鬧,出窯又是何等壯觀。時至今日,放眼窯址上堆積如山的廢棄匣缽和建盞碎片,也可以看出當時建窯窯火是多麼的旺盛。可是,建盞為何在元代之後絕跡?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建窯的發展說起。建盞始見於宋初,隨著鬥茶的發展興盛進入鼎盛時期。而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器的普通窯場。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從青釉-醬釉-普通黑釉-建盞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制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成本提高。其實,宋代建盞的出現,是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對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流行於宋代的鬥茶文化藝術,是驅動建窯發展的根本原因,建盞的推崇與鬥茶背景息息相關。在當時不僅僅有精通茶藝的徽宗皇帝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推廣建盞,更有眾多文人巨匠留下傳頌千年的佳詞名句。所以,建盞在宋代的「火」是必然的。而且宋代鬥茶傳入日本后,其轟烈程度不亞於,屬於上流社會娛樂活動的貴族文化。建盞成為「書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貴茶碗,供人們鑒賞和收藏使用。其實建盞的興衰也可以這麼說:「成也點茶,敗也點茶」。 元代作為宋明兩代的過渡期,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在飲茶法上卻進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說這一時期是茶飲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除了繼續餅茶的生產和使用外,散茶也漸漸在茶葉消費中佔有了一席之地。餅茶的使用主要在宮廷貴族之中,散茶的消費則主要在民間。可是,進入明代后,是茶飲又一個高潮。由於團茶製作極其複雜、價格也非常昂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貢茶改制,廢除團茶,改用散茶,以減輕民眾經濟負擔。此舉促進了散茶的生產和技術發展,同時飲茶方式也開始走向簡單化,最終演變成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並沿襲至今。所以,元代之後,建盞開始失去了本身的價值,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而且,不僅僅當時建盞的實用價值被「丟棄」,連當時的審美都改變了,覺得建盞通體烏黑,十分「不討喜」。所以,盛極一時的建盞就此隕落了,建窯也停燒建盞。每每想到這裡,心情總是很複雜。 還好,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恢復出來了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特別有幸建盞能夠在現代失而復得,接下來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項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