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非遺中國的邏輯:懷舊主義的濫觴——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作者:宋彥成(方塘智庫文旅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日前《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電視劇獲得熱播,難得讓原著黨們從前幾部盜墓類題材改編影視片的大失所望中重現笑容,有口皆碑。事實上,盜墓小說及其改編影視劇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讀者與觀眾對於考古與盜墓關注的熱情。就此,有考古學出身的學子專門出來澄清考古與盜墓的區別,以謂二者之一天一地。

其實,二者之區別在於關注對象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分野。那麼,我們何以要從歷史沉積的舊物中發現它們的價值?

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古董生意場中,對於古物/舊物的執迷由來已久,而近年來隨著國內鑒寶欄目的高收視率、盜墓類型題材IP化的推波助瀾以及源自資本的驅動,玩物之風大興,文物古玩市場與藝術品市場火爆增長。與此相應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大眾傳播中的一個熱詞。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當整個社會都對舊物與代表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關注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當此之時是什麼在引導風尚?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在此之前,先要回答我們為什麼懷念舊物的問題,以及我們是在懷念舊物還是在懷念生產舊物的技藝?

1為什麼我們懷念舊物?

當我們睹物思人,觸景生情,陷入回憶。在由物及人的研究範式中,一方面在說明人與物的牢靠關係,另一方面也在暗指此物是舊物,相思是故人,原是人之常情。當物成為商品進入市場,無論其本身便是舊物,還是凝結「懷舊」的情感被重新生產出來,以此列入供需關係。在消費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中,「懷舊」指向社會認同或個體認同,意在說明個體懷舊與集體懷舊的情感連接。

外國學者Sierra和 McQuitty運用社會學的認同理論分析了消費者的懷舊消費行為,認為懷舊消費行為既與個體嚮往的過去有關,又與有相同體驗的其他個體的聯繫存在關聯,因為基於特定時期的群體成員關係能夠影響消費者對過去事物的態度、情感和意願,社會認同理論提供了一個在懷舊情形下理解消費者反應的有價值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懷舊導致了一種基於獨特的個體特徵、群體成員關係和共享經驗的自我建構。

懷舊情境下,社會認同意味著基於共同體驗的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對刺激物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會發生變化,因為這些刺激物能夠使他們回想起與其他群體成員相處時光。既然懷舊的心理基礎在於獲得認同感,那麼文物古玩舊貨市場的存在則合情合理。在文玩市場,到處充斥著「古舊」的色彩與味道,甚至因此衍生出了仿古與做舊的行當,其中包括以假亂真的各類古董以及具有復古風格的舊物。

在文玩市場,到處充斥著「古舊」的色彩與味道

我們眼見大量粘附著泥土的造像以及銹跡斑斕的青銅器物擺放在潘家園專闢為舊貨市場的水泥地上,打扮成鄉下農民模樣的掮客蹲在天橋上認真地擺出他從地里挖出來的寶貝,又或者是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擱置在當地人不起眼的角落中蒙塵的物事,除了要交學費的新手以及看走眼的收藏者外,通常的交易是在明知其為假的情況下進行,比如仿古傢具市場在某一時期內的興盛可見一斑。

台灣學者余舜德在《消費、感官經驗與歷時意識:傳統民居傢具在台灣》一文中描述台灣外省人在對大陸祖居地古董傢具的消費經驗和過程中勾連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記憶,正是在對舊物的消費過程中,人們完成了懷舊情結中的自我建構。

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懷舊倫理學者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懷舊的未來》一書中表明:「懷舊被灌注到商品中,從此展開市場營銷,施巧計誘引顧客懷想他們失去的東西。」[ (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楊德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41頁。]尤其是在內容時代,懷舊主義無處不在。

如此,在方塘智庫看來,舊物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媒介,在激發消費者懷舊的過程中達至自我認同的回憶與重塑;與之相應,當消費者反視自我,就不得不在回憶或懷舊中尋覓,一般而言媒介擔當物可以具象為故人、故事、舊物與舊情,當懷舊被喚起,商家的營銷即充分徵用和挖掘了消費者社會認同與歸屬感的強烈願望。

2懷念舊物還是懷念舊的生產方式?

但我們究竟是在懷念舊物,還是在懷念舊物的生產方式?

自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以能源動力與電力為代表的機器生產以及計算機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都使得手工造物在時代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如此,就不得不思考,在機器時代,我們是在懷念舊物本身,還是在懷念以物為載體的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被提出就是傳統文化及其表現形式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危機,因此才提出保護與傳承的概念。如此來說,「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並且經常作為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討論的對象。

「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

我們說「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本義是讓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而現代生活是以科技與技術為象徵;同時,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也包括其在多元文化與多元生活方式社會構成中的一個面向,也就是說非遺可作為現代社會的表徵之一而存在。

如此,以物為載體的手藝在懷舊的情結中為人所關注,舊物所凝結的社會認同也體現在手工藝區隔出來的社會認同。一種生產方式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中以傳統手工藝為代表,其在指認所謂傳統社會中的生產方式所蘊含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在大機器生產時代被社會主流划入「閒情逸緻」的範圍,時而褒揚,時而貶抑。

在當代社會百花齊放的社群中,通常以生活方式作為區分,以此構建屬於社群自我認同的範式。手工藝成就了手工業,手工業塑造了特定社群。通常,文物界或收藏界討論的專業術語,主要集中在年代、工藝如何以及出自誰的手筆等。

此外,強調人賦予物以特性,即物附著有人的品性,比如在小眾群體中玩的小把件,通過「盤」來賦予其色澤與人性,而「盤」的好壞也是一個技術活,很有講究。因此,通常人們將手作與工業品進行比較,認為後者缺乏人情味,在眾多以手工藝為研究對象的分析框架中無不厚此薄彼,直至上升到藝術與審美層面的審判。

之於消費者而言,其在消費的過程中意圖在舊物的身上找尋一種有關於過去的、歷史的記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中,涵蓋傳統曲藝、傳統戲劇以及傳統音樂等,不但是傳承人堅持的夢想,也是一些人關於文化、歷史與土地根脈的情結。

非遺涵蓋了傳統曲藝、傳統戲劇以及傳統音樂等

也因此,設計秉承了對「傳統」與「舊」的理念,努力契合屬於這個時代的審美訴求。披掛著「傳統」出征的舊物,以及附著在其身上的「舊」與「傳統」的設計感,都是非遺在今日紅火的表現。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非遺之火是社會培育的中上階層新貴對其的徵用,藉以來表達自我,而他們恰恰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大變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一批人,目睹了過去,展望著未來。

如此看來,「舊物」凝結了一種情緒,一種心心念念、失而不再的東西,因而屬於這個時代的復古主義大行其道,最終變為全民的狂歡;同此之時,也是國民在工業化與信息化時代迷醉后的反思,而這與這個時代所附加的一系列巨大社會問題關係甚密。

3當我們在討論「懷舊」我們是在談什麼?

無論是在於器物層面的生產方式,還是傳統文化及其承載體的表現形式。當我們懷舊,不只是懷念舊物及其生產方式,是否還是在懷念那個年代?而這種歷史疏離感與建立同祖先或前輩聯繫的緊迫感,以「物」的形式再現出來,這一直以來就是懷舊的邏輯。

當懷舊納入體驗歷史與記憶,通常情況下只有當無序感浸入身體與思想,喚回秩序的念頭才越趨強烈。前述台灣對於古董傢具消費的案例便是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寄托在特性穩定的象徵物。事實上,我們是在困惑與危機中來討論懷舊。

首先,變革時代的認同危機與信仰危機。

在政治經濟大變革時代,思想與文化的震動反應強烈。當下的,正處於經濟轉型期,以及遭遇互聯網與大交通時代的風口,尤其是伴隨著信息爆炸,以及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與拜金主義泛濫,喧囂與浮躁震蕩於世的情況發生,在認同危機與信仰危機之下,人該如何安放自我?救贖自我?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謂人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近年來文學家木心以《從前慢》為代表的作品紅遍國內文藝界,這是屬於懷舊主義者的集結號,同時也是對快速化社會的反思,其中就以通訊技術與交通網路為討伐對象。確然,隨著生產效率提高,充裕時間減少,懷舊成為常態。

木心的《從前慢》屬於懷舊主義者的集結號

在學術界不乏時尚與社會變遷關聯的論斷,事實上,復古主義或懷舊主義總是在變革時代孕育而生,遠至中古時期的古文運動,西歐的文藝復興,近到「尋根文學」、「國學熱」等,不外如是。現代人對於傳統的徵用通常是碎片化的,因此在消費社會,對於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個體化的渠道分銷越來越凸顯。

其次, 載不動許多鄉愁。

既然懷舊作為現代人解決認同危機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徑。從時間維度上講,懷舊就是保持自我在時間、歷史、傳統和社會中的「深度」;從空間維度上講,懷舊就是尋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這既屬於城市邊緣人「進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的困惑,也是城市人在時空輾轉間的疏離感。

由高曉松作詞作曲、許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贏得了當下許多身在其位如機器般運轉的現代人的掌聲,使得他們得以幻想生活「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另外,同屬於自由宣言的民謠也在近期的國內圈粉無數。

無論是逃離,還是回去,都是對於當下困惑與迷茫的自我救贖。一些人宣稱「我們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通過對於「過去」與「舊」的回憶尋找確定感與秩序感。至於那些「無家可歸的現代性鄉愁者」,他們試圖在「遠方」與「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中覓獲安慰,因此瘋狂抓取與現代文明相離的象徵符號。

最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同。

事實上,在變革時代,分散的懷舊主義社群最終統合在整體的認同觀念之中,即納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以此區分外部的他者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代表的多元性,在多民族國家中所起的作用便在於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體認,同時也是對處於變革時代的轉型之路的認同。

那麼,當我們在談論「鄉愁」與「非遺」,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在懷舊主義與復古主義風潮的狂飆中,眾所周知的是意圖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古人智慧,以此應對全球化進程中遭遇的發展難題。因此,對事物的討論不能離開歷史談當下,這也是何以在這個時代重新看待傳統文化,以及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非遺的邏輯

之美,非遺發現。方塘智庫「非遺的邏輯」系列,致力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散佈於大地上「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尋訪和思辨,尋找文化的基因,表達故事的靈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