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資券商在港20年蛻變:從邊緣到主流

時間可讓滄海變桑田。1997年到2017年的20年間,中資券商在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就經歷了從夾縫中求生存到佔據行業半壁江山的巨大變化。

截至目前,A+H股上市的中資券商已有10家,港交所50多家上市券商中,市值排名前十位被中資券商包攬,2016年香港市場承銷額排名前十的投行中,中資券商已佔據7席。

20年中,中資券商在香港資本市場從邊緣參與者變身市場主導者之一,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中資券商是如何把握住歷史機遇走上了香港市場的舞台?中資券商距離真正的國際一流投行還有多遠?

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交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譚岳衡及部分在港展業的中資券商負責人。

從夾縫生存到佔據半壁江山

1997年到2017年的20年間,中資券商在香港市場深耕細作,已經成長、壯大為佔據半壁江山的主要參與者,行業發展可謂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統計顯示,2016年香港市場承銷額排名前十的投行中,中資券商佔據7席。截至目前,A+H股上市的中資券商已有10家;港交所50多家上市券商中,市值排名前十位被中資券商包攬。

時間回撥到20年前。當時中資券商在香港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只能求得「夾縫生存」。10年後的2007年,中資證券業協會成立,會員單位只有8家,然而又一個10年,該協會的會員驟增至111家。

申銀萬國海外子公司申銀萬國(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在香港成立,是最早到香港發展業務的中資證券機構之一。1995年國泰君安(香港)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也是較早成為香港聯交所成員並開展業務的中資券商。

除直接設立分支機構外,在香港本地進行同業併購也是中資券商開展國際化運營的主要途徑。2009年海通證券收購香港大福證券並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2012年中信證券斥資逾97億元收購里昂證券亞洲業務全數股權等,均被視為中資券商在港併購的經典案例。

時至今日,「中資券商」的內涵已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兩類。

交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譚岳衡認為,除了經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審批獲准到香港成立的金融機構,內地的企業集團和民營資本在香港收購或者新設立的證券經營機構,均是廣義上的中資券商。

與數量一併增長的,是中資券商在香港市場的佔有率。

「2007年香港投行承銷額排名前十名中,只有兩三家中資券商,其餘全是外資機構。回看2016年的數據,承銷額排名前十的投行中,有7家是中資券商、3家是外資機構。」 譚岳衡稱,目前在香港一級市場上,中資券商和外資券商各佔半壁江山的格局十分確定。

「隨著中資券商實力和影響力增強,我們不僅可以在來港上市的企業招股書中頻繁看到中資券商的身影,中資券商自身也不斷藉助香港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成為港股券商板塊的中流砥柱。」一位資深香港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從2011年中信證券H股上市,到2017年4月國泰君安H股上市,A+H股上市的中資券商已增至10家。截至6月30日,總市值超過千億港元的中資券商包括銀河、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中信證券一家的市值就接近2300億港元。

中資券商羽翼漸豐

縱觀中資券商在港20年發展,能夠從邊緣參與發展到佔據主導地位,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生態格局。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以摩根、美林為首的外資金融機構大舉進入香港市場,並在此後10年佔據市場主導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則為中資券商帶來了拓寬市場空間的機遇。

「1997年至2007的這個10年,中資券商整體來看沒有什麼大發展,因為那時候外資券商掌握著話語權,中資券商還不具備很強的實力。」 譚岳衡告訴記者,2008年的次貸危機始於美國,受到重創的是發達地區的大型金融機構,對在港的美資機構來說,是後院起火,它們紛紛撤出在香港及一些新興市場的投資「回師馳援」。這是2007年、2008年後中資券商獲得較快發展的外部原因。

另一方面,經濟在過去10年已從單純的吸引外資變成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雙輪驅動,許多內地企業利用香港這個「橋頭堡」推開了世界的大門,這也給中資券商帶來了業務發展機會。

受訪人士介紹說,過去若干年,香港市場的IPO、配售、再融資等業務有很大比例來自內地企業,這給在港中資券商提供了融資類和交易類的業務機會。同時,過去20年間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如QFII和RQFII制度,兩地基金互認,滬港通、深港通互聯互通交易機制等,這為中資券商更好地走上香港市場的舞台提供行了難能可貴的政策環境。

外資大行與中資券商的市場份額此消彼長,中資券商近年來迅速崛起。順應這個趨勢,不少中資券商立足香港、布局亞太、輻射全球的國際化路徑也日漸明晰。

例如,2016年海通國際加快在亞太區的布局,當年成功收購了海通證券印度子公司,為提升公司在亞太區的綜合競爭力帶來了契機。目前,公司已經形成以香港為總部,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為主要生產和銷售基地,美國、歐洲為重要銷售平台的全球化布局。

廣發證券的國際化戰略,則採取了內涵增長與外延擴張並重的發展模式,建立以香港為主要國際化中心,以倫敦和溫哥華為區域國際化中心,覆蓋亞太、歐洲和北美的國際化網路。目前,廣發集團將廣發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作為集團國際化戰略的核心平台,已在境內外建立起覆蓋投行、資管、投資、FICC、財富管理的綜合平台,並延伸到歐美市場。未來,廣發還將擇機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逐步實現北美、歐洲、亞太等區域的全球布局。

建設國際一流投行任重道遠

中資券商在港發展20年,儘管整個行業的國際化水平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客觀地說,與成熟的外資投行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業內人士看來,中資券商與外資券商相比,「可以整體打仗,但單挑不行」。

「中資券商作為一個整體很有競爭力,市場份額大、發展速度快,但如果拆開成獨立的個體就不行了。」譚岳衡表示,中資券商中仍然缺乏個體實力強的投行與國際大行抗衡。

此外,中資券商普遍缺乏全球性的網路體系。譚岳衡說,過去若干年來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以中型規模為主,這樣的規模正是中資券商力所能及的,如果是超大型企業赴港上市,中資券商就缺乏國際網路將超大型IPO的股票賣到全球投資者手中。

廣發證券相關負責人也坦言,香港資本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競爭也更為激烈。中資券商在與內地客戶的熟悉程度和客戶關係維護方面具備優勢,但在銷售定價環節,卻是國際投行更有優勢。「我們與國際投行在展業過程中雖然有競爭關係,但更多地體現為合作與學習,只有相互合作、相互學習,才能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國際化業務需求。」

受訪人士還指出,中資券商仍缺乏解決複雜、大型項目的能力。近年雖然出現了人才從外資機構向中資機構流動的趨勢,但從存量來看,頂級投行人才還是主要供職於外資機構。

「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化的大型商業銀行,但是還沒有一家全球化的投行,相信在未來,或者再過10年,一定會有。目前已有不少大型中資券商在國際上擁有了基礎網路體系和良好的平台形象,若再進一步加強國際化發展的話,若干年後應該能與美資大投行抗衡。」譚岳衡說。

「在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大背景下,香港資本市場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資券商未來發展也面臨著很大機遇。」前述廣發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不久前,中資證券業協會的65家理事單位研究人員集體撰寫了《香港如何「帶」「路」?》,專門研究香港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此同時,交銀國際、海通國際等機構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布局業務,其他一些業務比較成熟的中資券商,也已經開始介入「一帶一路」的融資活動。

譚岳衡認為,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推進,在香港的中資金融機構將大有可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