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行草書章法中的秘密-「變」

對於章法變化的處理,不外乎「變」與「不變」。「不變」在當代來說,似乎是個貶義詞,名聲甚糟,但它並非一無是處,如在基調確立、風格塑造上,它就功不可沒。尤其當我們進入孫過庭所說的「人書俱老」的時候似乎就屬於這一種狀態。「變」似乎千態萬狀,難以捉摸,其實也不過「漸變」和「突變」兩種而已,與人在中年狀態相仿。

漸變與突變,主要依據變化程度及有無過渡加以劃分。在章法中,漸變和突變也主要通過線條之粗細、曲直;字結構的欹側、大小、錯位;字間、行間距離的疏密;用墨的變化等方面體現出來。

一、線形之變

A、線的粗細變化

書法是以線造型的藝術,線條是書法最重要的構成要素。線條的粗細變化與書法藝術的生命活力息息相關。南朝梁武帝蕭衍生動地指出,「或粗或細,隨態運奇」,「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蘿之繁縈」。

線條在粗細上的逐漸變化,即為線條粗細的漸變。它可以是「漸強」式的,即由細漸粗,彷彿旭日東升,草木方萌,洋溢出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氣象。它也可以是「漸弱」式的,即由粗漸細,彷彿夕陽西下,漁舟晚歸,給人一種寧靜恬遠、餘韻裊裊的美感……

線條在粗細上的突然變化,即為線條粗細的突變。用筆的忽重忽輕,線條的忽粗忽細,恰似民間鼓樂:時而鼓樂齊奏,管弦轟鳴,如萬眾歡騰,聲徹雲霄;時而戛然中止,聲歇氣屏,如風平浪靜,一片寂然。線條粗細的突變,會迸放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藝術感,極有利於表現書法家的澎湃激情。

線條粗細的漸變與突變的綜合運用,大大豐富了線條的藝術表現力。多變的線條猶如一雙敏銳的「心靈捕手」, 書法家的心境變化、情感起伏、思緒飄飛,於其中表露無遺:它既有激昂和奮進,又有恬淡和悠然;既有由衷的喜悅和憧憬,又有不盡的彷徨和幽傷……

B、線的曲直變化

書法是線條的舞蹈。線條在飛舞的過程中,是以曲線造型,還是以直線造型,抑或是以曲直結合的方式造型,即構成書法線條的曲直變化。「每書欲十曲五直……方可謂書」,王羲之此論雖可斟酌,然曲直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漸變式的曲直處理,指的是曲線向直線的轉換,或直線向曲線的轉換,婉轉流暢,自然而然。特別是過渡環節,線條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其變化巧妙而無痕,有水到渠成之感。

突變式的曲直處理,指的是曲線與直線的互換,極其迅捷和突兀,省去任何過渡和鋪墊。那營造字形的線條,形成異常強烈的對比:一些字全以曲線造型,曲線陰柔、感性、流美、含蓄、自然等特徵得以充分展現;接踵而至的另一些字,則全以直線造型,直線陽剛、理性、沉毅、直爽、機械等特徵得以迅然涌聚。

書法藝術強調「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妙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漸變式的曲直處理與突變式的曲直處理的綜合運用,無疑使二者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使章法的構成更經得起推敲,更耐人 尋味.

二、字結構之變

A、欹側

欹側是指字形體勢的斜傾變化。欹側能破平直、生跌宕,「以奇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語),是高明書家駕馭章法的要訣。邱志文先生曾對王羲之《十七帖》曾作過統計,在全篇801處變化中,欹側變化有198處,佔總量的24.7%,位居所有變化手段之首。

漸變式欹側通常有兩種做法:1、縮小欹側幅度。如字形體勢由正向側的微妙調整,或者對連續的多字作欹側幅度由小到大的依次漸變。這些變化雖不搶眼,但平緩漸進,不顯唐突。2、增加過渡因素。如在反方向欹側的兩個字(如前字左下欹側,后字右下欹側)之間,加入一個體勢端正的字。這樣,體勢的變化便獲得了一種緩衝,字行的形狀也不致過於突兀和和尖銳。

突變式欹側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1、字形體勢由正向側的大幅度轉變。體勢作大幅度欹側的字,在字行中成為「特異」元素,格外引人注目,有序的字行也因此變得有些無序。2、字形體勢的反方向欹側。如前字左下欹側,后字則右下欹側;或者前字右下欹側,后字則左下欹側。反方向欹側帶來的變化異常突兀,在字行的形狀上形成富有張力的突角。但它又險中寓穩,正所謂「勢似欹而反正」(李世民語)。

輕轉慢扭,攸悠蕩漾,撫人心懷,是漸變式欹側的表現優勢;強轉硬折,大起大落,動人心魄,是突變式欹側的表現優勢。兩種表現手段在章法中的綜合運用,即是兩種表現優勢的發揮和互補,它使字行的推進,猶如淙淙溪流:時而左拐,時而右彎,時而宛轉,時而跌折,時而平緩,時而激宕,乍驚乍喜,饒有興味。

B、大小

若字體大小參差,天然不齊,章法則有細雨夾雪、亂石鋪街之妙。包世臣很有想象力,他說:「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在王羲之《十七帖》801處變化中,大小變化有153處,佔總量的19.1%,在所有變化手段中位居第二。可見,字體大小變化是章法處理的重要手段,無大小之變,常有運算元之誚。

字體大小的漸變是指字體在大小上的逐漸變化。它有兩種形式: 1、字體由小到大的逐漸變化。它猶如事物處於上升階段,有一種壯大感。2、字體由大到小的逐漸變化。它猶如事物處於下降階段,有一種消退感。這兩種形式的共同特點是逐漸變化,這種變化是和諧有序、自然而然的。

字體大小的突變是指字體的驟然擴張或收縮,字體在大小上兩極分化、對比懸殊。字體的擴張,彷彿重彈瞬間爆炸,形成極強的衝擊和張力,對觀者的視覺刺激異常強烈。在追求「shock」效果的現代書法中,這種手段被廣泛運用。字體的收縮,彷彿物體悄然遠逝,給人以內斂、凝聚、隱退的感覺。在強調修鍊的傳統書法中(如出家后的李叔同書法),這種手段運用得較為普遍。

字體大小的漸變與突變的綜合運用,可以使二者的特點得以兼容並包,使章法既有反差強烈的轟然跌宕,又有循序漸進的和諧推進,既富於刺激性,又不失耐看性。

C、錯位

錯位是指一行中的上下兩個字作方向相反的水平移動,重心連線由垂直狀變為傾斜狀。書法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其實,「奇」、「險」向來為書法所重,而錯位是營造奇險感的有效手段。在王羲之《十七帖》801處變化中,錯位變化有147處,佔總量的18.4%,在所有變化手段中位居第三。

漸變式錯位與突變式錯位的劃分,關鍵看錯位的程度。上字形體的縱向平分線,是漸變式錯位與突變式錯位的臨界線。尚未跨越臨界線的錯位,屬漸變式錯位;跨越臨界線的錯位,屬突變式錯位。在章法處理中,漸變式錯位所營造的奇險感相對較弱,它所塑造的「形象」是以正為主、以險為輔的,是平中寓奇的。突變式錯位所營造的奇險感要強烈得多,它之所以要跨越「臨界線」,目的就是要「履險蹈危」。突變式錯位所呈現的險勢,從局部看已險仄傾倒,無可挽回,它需要在更寬闊的章法空間尋找「撥轉機關」予以補救和平衡。

漸變式錯位與突變式錯位的綜合運用,可以使「險」的營造不恪守某種固定的模式,它在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更適應和滿足了觀眾對「峻險」、「奇險」、「懸險」、「絕險」等的多元化需求及個性化偏好。

三、字間距離的疏密

章法上的疏密是指字體在間隔距離上的聚散變化。「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姜夔語),在營造書法藝術的空間效果上,疏密是須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領域,更是如此。

漸變式的疏密處理,是指字體間隔距離的拉開或靠攏,是按遞增或遞減的方式逐漸展開的。遞增則漸疏,漸疏則有散朗感;遞減則漸密,漸密則有逼聚感。總之,漸變式的疏密處理,寓變化於和諧之中,守序而不呆板,宜於塑造平和有致的書風。

突變式的疏密處理,是指字體的驟然密集或驟然疏散,古人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指的正是這種類型。在章法中,字體的驟然密集,會加劇「濃」、「重」、「實」等效果;字體的驟然疏散,會加劇「淡」、「輕」、「虛」等效果。因此,突變式的疏密處理,具有大濃大淡、大輕大重、大虛大實的「強對比」特徵,這就決定了它在章法處理中具有加劇刺激、製造動感、激發活力、突顯效果等天然優勢。

過度平和易步入平淡,導致生氣不足;過度刺激易墜入粗野,導致格調卑俗。「不及」和「過之」之弊,決定了漸變式的疏密處理和突變式的疏密處理,「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強調綜合運用。

四、行間距離之疏密

五 、墨色之變

書法是黑白藝術。在色彩上,雖然黑白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涵蓋力,但純粹的黑白終顯單調。為豐富墨色的層次和變化,書法家展開了對墨法的探索。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也是墨法漸受重視的過程。

墨色的漸變,是濡墨揮毫的自然結果,但它需要時間的支持。倘若每次濡墨揮毫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乾的變化就會非常明顯。相反,倘若每次濡墨揮毫持續的時間太短,墨色就來不及變化,從而仍顯單調。后一種情況在書法界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正是由於缺少時間的支持所致(審美觀念的影響使然者除外)。

墨色的突變,通常有兩種做法:1、自然變。在筆干墨渴的情況下,重新濡墨揮毫,就會形成墨色濃淡乾濕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比強烈鮮明,但又合乎情理,不顯刻意。2、故作變。濃墨既施,為製造對比效果,便故意將筆毫擦乾於廢紙再作書寫。這種做法雖亦能造出墨色變化,但過於做作,不夠自然,且易導致章法過「花」。因此,它並不受書法家青睞,在畫家書法中卻俯拾皆是。

墨色漸變與墨色突變的綜合運用,目的是規避墨色的乏味單一,增強墨線的表現力。墨色的漸變雖然只是一種緩然慢進的變化,但它是墨色突變的前提和基礎。在獲得時間的足夠支持后,墨色的漸變就會把墨色的突變喚至前台,共同創造一個墨彩紛呈的迷人世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