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八旬院士開公選課呼籲在科學與文化之間構築橋樑

汪品先院士在授課。江平攝

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黃艾嬌許婧)同濟大學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一線的八旬資深院士,新學期主動請纓,開設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只為引發青年學子對於「科學與文化」二者關係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研創新。

3月7日晚間,由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主講的這門課開講,首堂課的主題為「科學與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創造性」。

講座持續了100分鐘,老先生精心準備的116張ppt圖文並茂,信息量大、案例豐富,觀點精闢凝練,給同學們奉上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長年堅守在深海國際科研前沿的汪品先院士,一直熱心倡導加強海洋文明,為科學與文化的結合、發揚科學的文化本質奔走疾呼。他曾於2011年和2014年,兩度在上海媒體上發起「科學創新的文化障礙」「重建創新的文化自信」的討論,2015年又提出「漢語被擠出科學,還是科學融入漢語」的問題,並在2013年主編出版「十萬個為什麼海洋卷」。

當晚,汪品先院士首先從現代科學的起源說起,他說,現代科學是在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科學根植於文化的土壤。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都是創造思維、創新衝動,遺憾的是,從科學院到聯考均實行文理分家,導致中間出現斷層,而斷層犧牲掉的正是「創新」。

汪品先院士授課結束后被學生團團圍住。江平 攝

他認為,科學家的工作不可能單純用「產生多少價值」,更不能用「拿到多少經費」來衡量。

汪品先說,回顧科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科學家不但幾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潛心探索,甚至可以為追求真理而獻出生命。許多重大的發現,研究者本人一沒發財、二沒當官,生前潦倒一世,身後才被追認。「這與今天我們按論文數目發獎金、科研立項時就盤算著得幾等獎的科技「文化」相比,相去何止千里!」他直指當前病態的「科技文化」,引人深思。

汪品先院士打趣說,學生一說科學就是考試,科學本來是好玩的,既「有用」,又「有趣」,而「有趣」說得太少。真正的原始創新往往是源於「有趣」:我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有用那我太高興了;如果沒有用我還是要研究,因為解決不了我睡不好。

為此,他指出,科學創造往往伴有幽默感,科學表達中的「幽默」,有助於思想的表達、傳播的效果和爭論中的主動處境。具有突破性的科學思考,和文藝思考之間在創造性上並沒有區別。

「深層次的創新要求有文化基礎,『源頭創新』是一種文化行為,和文藝創作有共同的特點。」汪院士認為,科學不是競技,更不是賭博,科學是文化,如果過分強調科學帶來的利益,過分忽視科學的文化本性,缺乏文化基礎,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僅不能發展,還可能出現科學造假之類的「學術不端行為」。

汪品先指出,科技和文化間的斷層,十分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斷層的成因除政策之外,還在於「缺乏兩者之間的橋樑,缺乏文化人的科學興趣和科學家的文化素養,缺乏『兩棲型』的人才」。而這類人才在發達國家產生著巨大的社會效應,但至今對此仍缺乏認識。

「我們的責任是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樑,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汪品先表示,「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想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構築橋樑——-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裡的一座小木橋。」

據介紹,這門課包含8次講座,其中6講由汪品先院士主授,2講由校外知名專家講授。由汪院士主授的另5場講座,主題涵蓋「人類與海洋——兼談華夏文化的軟肋」「東西方文化——知識界的百年困惑」「科學與視野——時空的跨度和認識的深度」「創新和語言——漢語、外語和雙語」等。(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