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甘Live第33期|《紙牌屋》推手Netflix:內容是好內容,但生意不一定是好生意

本期主題

.
  • Netflix是如何崛起的?

  • 除了內容,Netflix還有哪些優勢?

  • Netflix的出現,為整個產業鏈帶來了哪些改變和投資機會?

  • Netflix現在的估值合理嗎?我為什麼不看好Netflix的生意?

分享人簡介

陳達

美國持照證券投資顧問,任職於某美國大型證券公司。財經作者,關注美股市場個股與投資策略分析。雪球ID:陳達美股投資

Netflix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作為現如今美國最大的流媒體平台,Netflix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既曲折又精彩:以在線DVD租賃業務起家,卻坐上了流媒體領域的頭把交椅;明明在混娛樂圈,骨子裡卻是大數據科技公司;曾經5000萬賤賣無人問津,如今市值600億美元,市盈率高達380倍。

今天就從以下四個方面簡要介紹Netflix的崛起、為產業鏈帶來的改變和估值

1.Netflix是如何崛起的?

2.除了內容,Netflix還有哪些優勢?

3.Netflix的出現,為整個產業鏈帶來了哪些改變和投資機會?

4.Netflix現在的估值合理嗎?我為什麼不看好Netflix的生意?

1Netflix是如何崛起的?

Netflix成立於1997年,最開始從事的是在線DVD的租賃。

當時的行業霸主叫Blockbuster,這家公司的模式很單純:你來我店,我租你碟,到期還碟,不還扣錢。Blockbuster通過特許經營和領先一步的數據分析(就是使用數據分析周圍居住群眾的人口特徵,並以此來決定藏碟的種類)幹掉了一大批當地「門口的租碟店」,至2004年的峰值,Blockbuster 一共擁有九千多家店面與接近六萬的僱員。所以在創辦之初Netflix看起來確實有點在大風車前抽抽的唐吉坷德的意思。至少,當時一些花街極具遠見的分析師對其是有頗為客氣委婉的點評:一文不值的一坨屎 (a worthless piece of crap)。

1.0版本的Netflix對Blockbuster的模式進行了大膽地改革,做出了兩個改變:第一,輕資產化、無店面、網上運營;第二,郵碟到戶,用戶在網上訂碟,Netflix用隔夜快遞郵寄給客戶,客戶看完郵寄回Netflix。相較於Blockbuster,如此操作的直接比較優勢很明顯:一方面可以不出門,省腿;另一方面選擇多,你Blockbuster再一臉苦逼地去根據人口數據調整藏碟,也架不住別人線上選擇的琳琅滿目。

此時的Netflix無論做什麼都在琢磨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用戶體驗比從Blockbuster租碟更好?

很多人認為Netflix是一開始就採用月費會員制並且不收逾期費用,其實不然,Netflix也是摸石頭過河逐步實驗新玩法,一開始的收費是每張碟五毛,相比於Blockbuster平均每張五刀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四塊半的差價讓Netflix在需求曲線上向右走出了老遠。到了1999年9月,Netflix終於推出了無到期日、無逾期費、無郵費的三無會員制,一個月會費19.95美元,每次最多租四碟。此舉一出,Blockbuster的客戶紛紛倒戈,因為很多人都對逾期費這一項苦不堪言。有人問Blockbuster不會有樣學樣不收逾期費么?事實是當時逾期費佔了Blockbuster總營收的16%,上市公司要向股東交代,大腿肉不敢輕易割。當然後來這塊肉還是割了,Blockbuster也嘗試自建了線上租碟平台Total Access,但最後都無法阻止這家大麥克的原地爆炸。

一張圖可以描畫Netflix對戰Blockbuster天狗食月一般的大場面:

逆襲成新盟主之後,Netflix無論做什麼都開始琢磨另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用戶體驗比從Netflix租碟更好?

2007年,Netflix找到了答案:流媒體。於是,公司開始逐漸將旗下原有的租賃項目轉型為流媒體在線點播模式,開啟了Netflix2.0版本。

為什麼進軍流媒體?Netflix的決策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2005年YouTube的橫空出世,初戰告捷,讓Netflix看到了流媒體服務的全新商機。其次,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間,美國電信公司DSL上網價格大幅下調,Verizon通訊公司和AT&T公司都推出了每月14.99美元的收費計劃,美國家庭寬頻上網用戶因此由6000萬增長至8400萬,增幅40%。其中,7.5萬美元年收入家庭的寬頻普及率68%,3-5萬美元收入家庭寬頻普及率43%。Netflix認為,主要目標客群已初步完成了網路設施的配置。

2.0版本的Netflix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10年的DVD租賃時代讓Netflix聚集了大量的重度影視用戶,同時,與各大影視發行公司的良好關係,也保證了Netflix流媒體業務內容品類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Netflix有遠見的選擇了全渠道戰略,覆蓋了機頂盒(如Apple TV和衛星電視服務公司如Comcast的機頂盒)、家用視頻遊戲主機(如Xbox One)、智能手持設備(如iPad)等終端,實現了完美的多平台觀看體驗。其實,無論是租碟還是流媒體,不論是1.0還是2.0,Netflix這門生意最核心的價值並無變化:VoD (Video on Demand),就是內容點播,隨性隨需求。

2010年,Netflix正式進軍原創節目領域。從2013年起,隨著《紙牌屋》(House of Cards)等一批原創內容的熱播,讓Netflix在贏得口碑的同時,市場份額也進一步擴大,順利坐上了美國流媒體平台的第一把交椅。根據Netflix7月份發布的2017年二季報,二季度總用戶量已經超過1個億。

2除了內容,Netflix還有哪些優勢?

Netflix能有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歸功於它內容體系的搭建,尤其是對原創內容的投入。

根據Sandvine的調研,寬頻高峰時段,Netflix的使用流量佔到整個北美地區的37%;而Morgan Stanley針對18歲以上人群的代表性抽樣調查(樣本容量= 2501)顯示,29%的受訪者表示內容翹楚非Netflix莫屬, 18%認為是HBO(時代華納旗下的付費電視網),而這倆廝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Netflix的原創內容在專業獎項上也很有競爭力。在去年的艾美獎提名名單里,Netflix收穫54個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Primetime Emmy nominations),僅次於FX(Fox旗下的FX電視網)和HBO;收穫33個日間時段提名(Daytime Emmy nominations),為所有網路第一。考慮到Netflix自製劇的歷史僅有短短的三年,有如此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

除了內容,Netflix的競爭優勢還體現在技術層面。當年單挑Blockbuster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開路,時至今日更是如此,Netflix是出了名的開著業內頂薪打著燈籠挖IT工程師,公司官網也專門開設Netflix Tech Blog討論各種尖端技術問題。

Netflix的技術應用本質上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如何提升用戶的觀看體驗?第二,如何在內容上投用戶所好?

Netflix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在我看來是十分有誠意的。什麼是良好的觀影體驗?最基本的需求其實就是兩點:要高清,要流暢。其他流媒體公司,通常會根據用戶的帶寬自動配適傳輸的畫質:比如235kbps帶寬配適解析度為320*240的視頻,而5800kbps帶寬配適1080p的視頻。但是按照這種技術,在同樣的帶寬下,諸如《海綿寶寶》一類的動畫片,與畫面複雜的多的《復仇者聯盟》會被按照同樣的壓縮比率編碼為同樣大小的文件,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於是Netflix的演算法小組花了四年時間來重新coding這一切,不再進行統一粗暴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一個資源的特徵來量體裁衣,做精細化處理,讓每一部片子都會得到不同的演算法。這項技術可以在為用戶節省20%的帶寬的同時,提高畫面的質量,解決美麗的悖論。Netflix的工程師願意做到多精細?他們認為即使是同一個劇集,每一集都是不同的,每一集都應該有自己的encoding。

關於第二個問題,Netflix的答題思路就是為坊間津津樂道多年的大數據分析,用大數據拍「大數劇」。但是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公關的噱頭,因為《紙牌屋》之後Netflix還做了《鐵杉樹叢(Hemlock Grove)》,而亞馬遜靠且僅靠大數據也做了叫《阿爾法屋(Alpha House)》的劇集,但很顯然這些「大數劇」都沒有火。不過我倒是相信花大錢能夠做出熱門劇:砸頂星,砸名導,砸頂級製作團隊,砸PR宣傳,怎麼事大怎麼來,而這不就正是拍《紙牌屋》時Netflix做的么?

3「好公司」Netflix的投資價值

站在一個消費者的角度,Netflix毋庸置疑是一家「好公司」:有相當數量的獨家內容可以消費,有強大的技術可以保證觀看體驗。但是如果要投資這家公司,成為它的股東,可能就需要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了。

作為一個教科書式的成長股,讓Netflix股價上下翻飛最大的守護天使或者作俑元兇就是四個大字:用戶增長。所以我們能看到,最近幾年Netflix在燒錢拍片的路上一路狂奔,把自己變成了一頭血流如注的「獻金牛」,畢竟一部又一部神作和准神作不是自己從地里長出來的。

在這裡稍微提一下,看Netflix的損益表要注意一個權責發生制(accrual accounting,指收入與支出的確認以實際權責發生的時間來進行,而不看現金入賬的時間)的時間差,如果公司燒掉一筆資本開支去拍片,他不會直接計入費用,而是資本化以後進行攤銷。所以你光看損益表是看不出這段時間Netflix燒了多少錢去拍戲的,我們應該去看現金流量表。而在現金流量表中有一項 additions to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 (流媒體內容資產增加)和另一項 change in streaming content liabilities (流媒體內容負債變化),這兩者之差 = 「這段時間老子為了拍個片燒了多少錢」。

說回來,Netflix這頭獻金牛的「金」從哪裡來?簡單,借錢唄。我發現大家談Netflix的時候都不怎麼談債務,難道就因為是成長股大家就不關心融資來源?2014年Q2 長期債務為8.9億,2015年Q2為23.7億,2016年Q2為23.7億,TTM 利息支出為1.4億,衡量公司償還利息能力的利息覆蓋倍數 (interest coverage ratio,越高表示償還利息能力越強)為1.89x (EBIT/利息支出),接近應引起警惕的1.5x警戒線。當然Netflix負債中佔比最高的不是長期債務,而是關於內容的當期與長期負債,一共接近60億,因此導致Debt to equity 比率=總負債/所有者權益=3.8,無論是科技業或者是娛樂業,行業平均水平反正肯定不到1。

在Netflix官方網站上的「投資者常見問題」板塊,關於「你們打算如何為內容投入來融資?」這個尖銳的問題,公司很坦蕩的回答:「我們打算使用高利率的債務融資」。未來,Netflix的債台可預見地只會築得更高,但人家並不是沒有告訴你,萬一以後垮了,這口鍋你還是得自己背。

可能很多人要問那麼Netflix能不製片嗎?答案是一個大寫的不能。如果不拍片,Netflix就會被網死在如同西緒弗斯推石頭上山的奪命循環里。

只有拍片才是出路。

所以說到底這個行當如果有護城河的話,那就只能是內容,技術層面的壁壘還是不夠高。亞馬遜的技術很牛了吧,但它進入這個行業也只能與HBO合作(你可以通過Amazon Video來訂閱HBO),為啥?因為她在短期內內容生產跟不上。而HBO就算目前技術捉急(使用過HBO Now的都很能體會這點),但這不影響以《權利的遊戲》為代表的一系列神劇對用戶的巨大粘性。關於這一點,迪士尼也反應過來了,相比於技術和平台,內容才是最關鍵的,所以前兩天迪士尼就正式宣布與Netflix分道揚鑣,從Netflix上撤回了迪士尼的電影,去做自己的流媒體服務了。

對於Netflix而言同樣如此,它要想繼續把這個雪球滾下去,就必須持續生產最好的原創內容,必須有漲價的能力,甚至是翻倍地漲。Netflix之所以拿出吃奶的力氣來製作一部又一部的神作,為的都是最後能緊緊抓住定價權,從而挖出真正的護城河。雖然目前來看這條小河仍然很淺也很飄搖,因為這個行業的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流媒體+原創內容的模式正在被蜂擁而至的競爭者襲用,它的門檻其實不高,有實力的科技公司基本上是說搞就更搞。所以我們看到Netflix的對手排排隊可以走出一個浩蕩的隊伍:Amazon推出Prime Video streaming,迪士尼、21世紀福克斯和康卡斯特這幾個傳媒巨頭聯合推出Hulu和Hulu Plus,HBO推出 HBO Now和HBO Go,Dish推出Sling TV,Google有YouTube Red,並且打算明年上線YouTube Unplugged來做TV streaming,Facebook也正在招兵買馬找媒體公司找明星找網紅,跟媒體不沾邊的沃爾瑪收購了Vudu,就連在旁邊玩沙的Apple也是虎視眈眈,要來親自操刀streaming的流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並且之前就與HBO直接勾結在一起搞HBO Now。不錯,Netflix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但是令人哽咽的是,其屁股上卻死死地黏著一窩論實力都屌炸天的其他行業的老大。

流媒體行業的競爭與肉搏將只會越來越奔放,行業的生產者剩餘也只會越來越貧瘠,在即將到來的冰與火的大局裡,Netflix能否以目前的財務狀況笑到最後,我真誠地無套路地為他們捏一把小汗。

4Netflix的現在的估值合理嗎?

接下來我們再簡單地聊一下Netflix的估值。

如果是我來操作,會以用戶數和定價權為起點對top line的收入進行預估,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用現金流折現模型估算絕對的內在價值,這個講起來就很複雜了,大家可以參考我的這兩篇文章。估值是一門藝術:如何為虧損中的成長型公司估值(https://xueqiu.com/9598793634/77140123);估值是一門藝術:現金流折現模型下的Nevro估值實驗(https://xueqiu.com/9598793634/77933311)。

不過,現金流折現法其實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很玄幻也很算命,但很不幸華爾街對Netflix的估值用的就是這個方法,我們看到的那些目標價基本都是這麼估出來的。當然相對估值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的維度,我一般也會做一下。我現在無法給出具體的估值數字,不過通過市面上幾個投行分析師的報告,我個人認為目前Netflix的股價是包含著在幾年內實現2億用戶這個預期的,如果不能實現,就撐不起現在的股價。

我個人不會投資Netflix,這倒不是認為它目前估值過高,而是對製片這個行業實在是喜歡不起來。在我看來,製片業對於公司股東而言是一門憋屈的生意,因為明星要的報酬基本都高到不要臉的地步,製片公司沒有定價權。邱國鷺先生曾經說過,單純拍電影的商業模式有內傷,因為誰都不會沖某一家製片公司去消費內容,你聽不到有人說「我看電影就沖華誼兄弟」或者「我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腦殘粉」。所以美國那麼多的電影公司,最後都不得不成為某個媒體集團的附庸,事實證明僅僅拍片的單一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法活。當然迪士尼是個例外,因為米老鼠和唐老鴨從來不要求漲工資。

從更大的層面上說,所有人力資源成本貴成狗的行業都不能算是好行業。就像我長期持有一點點曼聯足球俱樂部的股份,但是我是在投資嗎,絕對不是,純粹是作為腦殘粉來滿足一下情懷。從回報率的角度來看,俱樂部可以說是最差的投資了。

雖然我並不看好Netflix的生意,但是不可否認,它的橫空出世給整個產業鏈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因為用戶消費內容的時間是有限的,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流媒體平台上。在美國,傳統有線電視(cable)和衛星電視的收費遠遠大於Netlfix(一個月65美元 VS 一個月10美元,你把Netflix、HBO、Hulu、CBS全部訂閱了一個月也不過$30+),所以早就有華爾街的分析師預言,Netflix、Amazon Video、Youtube的強大會帶來傳統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式微,比如傳統的 DirectTV、Dish Network、Charter等等。

華爾街曾非常悲觀地預計有線電視運營商每季度會有100萬到120萬的客戶流失,從Dish剛剛發布的財報來看,其損失了將近20萬的訂閱用戶,而Charter則損失了9萬,都好於預期,看來華爾街預計的sudden death還沒有出現。但是長期來看slow death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建議盡量避免長期持有傳統電視運營商,如果不是做空的話。我覺得長期來看,除非轉型,不然上面提到的這些公司統統都要像Blockbuster或者Redbox一樣逐漸滅絕。

而對於有內容護城河的內容生產者,如時代華納或迪士尼,Netflix對其威脅不會太大,反倒是他們對Netflix有比較強的掣肘能力,迪士尼主動撤出Netflix對其股價的下挫可以說明這點,獨家合作夥伴有可能給你背後來上沉重的一刀。另外,如果你確實對Netflix的全球擴張有信心,它的一些全球戰略夥伴,如Google、傳媒巨頭Comcast、荷蘭電信巨頭Altice、法國的運營商Orange、挪威的電信公司Telenor Group等等,都可以多關注一下。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參與討論

推薦閱讀

阿甘live第23期|都在叫好?別對醫療影像AI太樂觀……

阿甘live第20期|全球危機在即,也許黃金是你唯一的出路

阿甘live第18期|投資人,你不應該選擇對沖基金

阿甘live第16期|美圖50億美元,高了?低了?

阿甘 live第14期|10億美金,投特斯拉還是知豆?

阿甘 live第12期|大數據陰謀論,大數據投資應該看清的事實

阿甘 live第11期|東京啟示錄:日本經濟對的啟示

阿甘 live第10期|體育產業投資邏輯:我為什麼看好場館

阿甘 live第7期|人工智慧時代已來,AI晶元路在何方?

阿甘 live第6期|8年後,你還買得起一個比特幣嗎?

阿甘Live是每周五的實時分享活動。

我們關注一切與投資相關的,新鮮的、前沿的領域。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加阿甘 live(aganjinrong2017)為好友,參與每周五阿甘live,和3000小夥伴一起拓展知識邊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