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傳統製造業要有多努力,才能在地產行業看起來毫不費力?

近日,聯想集團發布公告,以16.17億元代價出售成都聯創融錦投資與其子公司49%股權,接盤人依然是融創孫宏斌。而出售的這家公司,則主要從事住宅和商業地產開發業務。

這並不是聯想第一次賣樓。去年9月,聯想便以137.88億的作價向融創賣出旗下房地產子公司融科智地的幾乎全部資產,一度引發業內熱議。

聯想為何動不動就賣樓?

柳傳志與孫宏斌的恩怨往事人盡皆知,這兩場交易很難用私人情仇來解讀。放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大背景下,其中折射出來的更多是傳統製造業企業在房地產業務上的力不從心。

標配

一直以來,實業+房地產都是國內稍有名頭的製造業企業的標配。

比如在家電領域,格力1991年就進入到了房地產業;海信的房地產公司1995年就成立了;海爾、春蘭、TCL等家電巨頭在這些年都紛紛在房地產市場上布下了自己的棋子;2010年7月,康佳終於也按捺不住,以3.42億競得崑山一地塊,一腳邁進了房地產行業。

國內知名的服裝企業中,雅戈爾在多個城市留下了地王的印記,在它的大本營浙江寧波,雅戈爾更是當地人心中的「地產一哥」。而李寧進軍房地產,第一個大手筆就是涉資400億的瀋陽和平區舊區重建計劃。

地產行業過去的高利潤讓製造業企業無法淡定

讓各細分領域最後都殊途同歸,製造業企業為什麼無法拒絕房地產的誘惑?葉檀在早幾年以前就說過,「實體企業如果只能拿到6%的利潤,而房地產行業可以拿20%甚至30%利潤,誰都能清楚他們會做什麼選擇。」

製造業企業是不缺錢的。雖然利潤空間不大,但日常的經營讓他們手中一直掌握著大量的現金結餘。讓這些錢閑置顯然不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面對又貴又久的轉型升級和又快又好的房地產利潤,把錢投向房地產便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

在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投資地產的確為製造業企業們留下了瑰麗色的回憶。

前些年,地產曾經貢獻了雅戈爾利潤的50%以上,就算在面臨樓市調控的2010年上半年,房地產仍然為雅戈爾貢獻了16.9億元的銷售收入。

曾幾何時,房地產也是支撐聯想利潤的支柱業務。2013年,聯想旗下的融科智地達到業績頂峰,實現凈利潤12.8億元。這一年,在多個場合,柳傳志興奮地表示,聯想的房地產可以做得更好,房地產在近十年還會繼續興盛。

路徑

而聯想的幾次賣樓,最大程度的體現了式製造業地產的某一條歸路。

以聯想去年賣出的融科智地為例。成立於2001年的融科智地,在聯想版圖中屬於「元老級別」,其地產業務背靠聯想控股這棵大樹,已走過15年曆程。

融科成立時,聯想已經是業內一哥,連續5年蟬聯電腦銷售冠軍。融科前身為聯想工業實業有限公司,從公司名稱看出,柳傳志對融科智地最初的寄望並不是要做房地產,而是為實業服務。

融科智地的不少重要資源來自聯想所服務和投資的眾多企業

所以,融科最初的主要業務是開發服務聯想產業鏈的園區,成立聯想品牌基地,所拿土地的用地性質也是工業用地,相繼打造深圳研發中心、聯想集團上地總部大廈、神州數碼軟體開發中心、融科資訊中心等。

隨後,非常式特色的模式就產生了。

因為背靠著聯想堅實的背景,不少城市都希望可以引入融科,因為引入融科就代表有可能引入聯想的大產業鏈。而地方政府吸引聯想最大的籌碼,便是各種廉價的土地,除了工業用地,當然會有住宅用地和商辦用地。去年融科賣給融創的一些項目中,在成立之初多多少少都有此類因素。

融科短暫的輝煌時代,也正是房地產大發展的幾年。當初融科以低價拿到的土地,最後大多獲利,而且幾乎是輕而易舉——地價便宜,所以產品上可以有恃無恐。

但是,當過去的「關係老本」吃光之後,融科們猛然發現,自己手上的砝碼是如此的局促。

賤賣

在2013年攀上高峰后,聯想沒有想到的是,旗下地產業務的疲態來得這麼快。

2016年,儘管全國多數核心城市房地產走勢火爆,也沒有改變聯想的房地產業務下滑的命運。去年上半年,聯想房地產業務的凈利潤為3.65億,比同期下滑75%,是聯想控股戰略投資中唯一一個凈利潤同比增幅為負的行業。

與之相對應的是,房地產在聯想控股內部所佔的資產規模比重依然較大。2016年中報顯示,房地產業務在聯想控股戰略板塊的資產規模僅次於IT業務。

在目前的地產行業形勢下,他們不擅長廝殺,只能退出

事實上,柳傳志並非沒有嘗試過挽救地產業務。2015年11月,柳傳志就疑因不滿業績低迷,將融科智地總裁室全部解職,其中更包括帶領融科智地一路成長、被譽為「聯想地產少帥」的總裁陳國棟。對應的,柳傳志發言力挺接任者鄭志剛「殺出一條血路」。

然而現實依然很骨感。如此龐大又不提供利潤的房地產業務,顯然與柳傳志的預期相去甚遠。於是,聯想賤賣地產業務的戲碼開始不停上演。

去年9月的轉手出售中,融創僅以137.88億元的代價,就獲得了聯想控股41間目標公司的相關股權及債權,擁有其旗下42個物業項目,未售面積730萬平方米。

在這些可售物業,不乏來自目前地價房價都飆升的一二線城市,但按收購價粗略計算,融創穫得這些未售項目儲備的成本還不到1900元/平方米。這個單價不論在幾線城市什麼物業何種形態,都是一個極低的價格。

實際上,柳傳志對地產業務的心灰意懶並非孤例。在聯想賣掉房地產業務之前,娃哈哈跨界商業地產夢已碎,2014年6月,代表宗慶后邁向房地產行業標誌步伐的杭州娃歐商場,在苦撐一年半后提出解約與撤租。

TCL在2006年之前開發地產幾乎一年可貢獻2個億的利潤,而現在地產收益並不豐富,甚至近幾年很難看到地產產生收益的影子。地產收益曾佔據相當比例的海信,也漸有減少。創維幾乎也開始退出地產。

魔咒

用這樣壯士斷腕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也表現出製造業企業在房地產市場的無奈。

在房地產最風光的年代,不少製造業巨頭們把房地產業務列入了支柱行業,也掙過一些快錢。但整體而言,他們缺乏房地產基因。所以,雖然「背靠大樹好乘涼」,但製造業企業的房地產業務一直不能突破「規模魔咒」。

這兩個行業在商業邏輯和價值觀上存在的天然鴻溝一直難以填平。一些製造業代言人甚至會存在行業鄙視鏈——製造業是高精尖,房地產業只是鋼筋混凝土。

聯想不再將地產作為戰略重點,這是一種還不算太遲的回歸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房地產業務無疑只是副業,無論是政府給地后順帶的地產開發,還是對內的基建業務,都是立足於服務主營業務,需要現金流與業績時,房地產應該給主業補血,有閑錢的時候才支持一下房地產。

其結果是,製造企業不會像傳統房企一樣,有明確的階段性戰略目標,也很難吸引專業的房地產團隊。這都讓傳統製造業陷入了另一個困境:房地產在投入產出模型、成本控制、周期把握上,都與製造業截然不同,以致製造業企業在房地產黃金時代往往錯失良機。

聯想們的退出,也側面說明了如今的房地產已經進入下半場,房地產行業正逐漸走向規模化和專業化,進入寡頭時代。

在這個規模致勝的時代,央企房地產公司在合併,恆大、萬科這些巨頭在牽手,房地產開發必須從金融的邏輯而不是製造業的邏輯出發。過往依靠天然的體制資源獲得好地段土地的傳統製造企業,無法再長久地從房地產業獲得持續回報。

從這個角度看,規模不大不小,持續擴張無望的聯想地產業務板塊們,在這樣一個泡沫集聚的高點收割獲利,其實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