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書五經」開篇第一句,看似平凡,實則不凡

「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四書五經」不僅是儒家經典著作,還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代表,在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地位極高。

「四書五經」的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提出的都是文化的根本命題,提供的是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華所在。

「四書」開篇

《論語》開篇——修養法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因為這平實的幾句話所承載的,正是人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真正修養。人的自我超越與世間修行,都要以此為基本。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既是講學習之道——經常溫習、反覆琢磨、嚼爛吃透,是學有所得、內化於心的不二法門。延伸到做人則就是經常自省和反思,正是不可或缺的修養之法,乃慎獨的基本功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最直接是說君子之交,以心相交而不是以利相交,才能長存心中,不想起卻從不忘記,在歲月中緩緩流淌成久遠。延而廣之,這更是一種與人為善的態度,對人與人之間和諧的追求,四海之內皆兄弟,不論相隔多遠、關係親疏,見了來了,都是好友親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也不簡單,關鍵在「不知」二字上。可以理解為無心——冒犯和傷害如果是無心的,便不必生氣,這是寬容;也可以理解為無知——世間種種人的不堪,說到底都是因為不明大道,智慧和境界不夠,自己也受著其中的苦,其實都是可憐的,若生氣只能說明自己也是這樣的層次,真正的君子只會悲憫,這是慈悲。

清代學者胡文英說莊子:「開口就說沒要緊的話,人往往竟當作沒要緊看。」孔子,何嘗不是這樣。

《孟子》開篇——處世法則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就問你奔波千里而來,可以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利處?孟子則開口就回答了這一句。

簡單的一句,提出的卻是儒家的重大命題,乃至文化幾千年來的重大命題——要仁義,還是利益?

這是一道難度極大的選擇題,以至於幾千年來,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選好。所以「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輪迴才不斷上演。老子的那句話如同預言也如同註解——「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人在局中迷的太久,陷的太深,也終究會遭遇「價值」二字的逼問。

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回到源頭去尋找,註定要回到先賢所安立的起點,重新抉擇。

《大學》開篇——修身法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開篇的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也是真正之修身的三個主要過程。

所謂「大學「,大人之學。研習大學,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開啟光明大道的修行。三綱領,就是三項總要求。

「明明德」,張揚內心的光明品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來光明。守住或回到這種光明,是修身的真正開始。

「親民」通「新民」,意為不斷改故向新、自我求新,在修身就是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是「明明德」的方式。人要通過更新自我、刷新成就,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止於至善」,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這是「明明德」和「親民」的目標。完美和極致註定只是一個理想,永遠不可能達到,所以君子修行、大道之行永無停歇。雖無止境,你卻實現了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明明德」是內心源點,「親民」是努力過程,「止於至善」是方向的燈塔。這是唯一的光明正道,而走在這條路上,本身就是一種圓滿。

《中庸》開篇——天人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北宋楊時說,這是全篇的要領。南懷瑾說,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文化最大的東西。《中庸》高深,開篇三句說的更是大本大源。

「天命之謂性」。錢穆說:天命所與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這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了嗎?

「率性之謂道」。因為人負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卻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麼。

「修道之謂教」。上天賦給人善良的本性,順此發展,擇善而秉持,在實際生活中修養及印證,將一切蔽障完全除盡,恢複本來的光明正大,這就叫做「教」。

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條天人合一之路。

「五經」開篇

《詩經》開篇——性情法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開篇便是《關雎》,寫的是男女之情,充滿了真摯和純粹。真摯和純粹則正是整部《詩經》最重要和珍貴的東西,無論所寫所唱的是何種情愫。所以《論語》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莊子》中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思無邪」正是那種精誠之至,所以才那樣動人。很多人以為這是藝術的,其實更是哲學的,因為它為我們指出了那個最核心的東西——誠。誠於自己,就是純粹;誠於他人,就是真摯。自誠誠他,就是直道而行的真人。

將這種藝術性和哲學性融合的最好的四個字,正是「不忘初心」。而最終,我們的思都邪了,我們的人都假了。

赤子之心,赤誠為人。這就是最好的性情。

《尚書》開篇——政治法則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作為上古歷史文獻,《尚書》開篇所說就是堯舜禪讓之事。這是一個偉大的寓言,隱喻著政治的最高理想——聖王政治。

何為聖王政治?內核不過就是十六個字:能者居之,以德服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孔子每每回望那個聖王時代,老子也夢想回到曾經的結繩記事之時。有個詞叫「人心不古」。不古的事情,其實已經太多太多。

《禮記》開篇——教養法則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

《禮記》是禮儀之書,禮儀關乎的則是教養。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體現在他的精神面貌和言行舉止。《禮記》開篇這九個字,所說的正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整體狀態和表現——待人恭敬有禮,態度端正穩重,言語溫和沉靜。

外教養,內修養。有修養的人發之於外,就是言行舉止的教養;言行舉止往有教養上靠,熏陶的就是自己的修養。

這需要從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去做。《禮記》開篇九個字,給出的則是大方向。

《易經》開篇——人生法則

元亨利貞。

《易經》開篇是乾卦,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對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貞」則同時包含大道至德。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剛健,人道進取,便是其中大道。

乾卦文言傳說:元,眾善之首;亨,美的會合;利,義的體現;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貞,是君子的四德。

君子得此大道與四德,元、亨、利、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個階段——合於善,是最好的開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講究義,就能得利;保持這些,事業就能穩固。

《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礎和終極,而乾卦居於開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分量,開篇四個字,已足以說明。

《春秋》開篇——歷史法則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是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魯隱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後內涵卻大有玄機,歷來眾說紛紜。

解釋《春秋》的「三傳」,只有《公羊傳》對這句話有解釋。就是在這段解釋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對歷史極為重要的概念——「大一統」。

翻開歷史,「大一統」始終是最大的發展趨勢——春秋戰國統一於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統一於隋唐,之後的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王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國。《三國演義》開篇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對歷史最好的概括,而「合」才是那個根本的動力所在。

人骨子裡有著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情結,國家統一、和平安寧始終是人最深的願望。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春秋》開篇的六個字里。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這種筆法又被稱為——微言大義。

來稿請投:[email protected]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