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顏真卿書法,十八個樣子!

顏真卿的人氣在書法史上一直是top2,行書有《祭侄稿》傳世,強勢摘奪「天下第二行書」的稱號;而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只有若干臨摹本存世,所以這《祭侄稿》大可算是真跡中的第一位了。

顏真卿的行書能夠從王羲之的規模下跳脫出來,另闢一路,的確有非凡的天才。而他的楷書更是眾多初學書法者的首選,可這裡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市面上關於顏楷的出版物最多的當屬《多寶塔》和《顏勤禮碑》了,所以許多朋友就會覺得這兩個碑上的字才是最純正的顏楷。

並且許多書法老師在推介臨習範本的時候,也會將此二本作為「最佳」學習資料,但是顏真卿的楷書非常之多,怎麼能夠單單用這兩碑就給籠統概括了呢,這是極大的誤導啊!所以下面就由我替大家梳理梳理顏真卿楷書的各個面貌,希望能夠使大家脫離「約定俗成」的套路,也暫時撇開別人的影響,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選擇心中的「真愛」吧。

01 萌新真卿

《王琳墓誌》

《王琳墓誌》,2003年洛陽龍門鎮張溝村出土。顏真卿書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目前發現顏真卿最早的作品,那時的顏魯公才34歲。可以看出剛過而立之年的的顏真卿還稍顯稚嫩,許多字的結構也不夠穩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並沒有典型的盛唐氣象。

比如「徐嶠」二字,「徐」字過於聳立,右邊「余」部的「人」字頭形如一把沒有撐開的紙傘,顯得局促;「嶠」字左邊「山」部與右邊「喬」部等高,而「山」部下面空虛毫無支撐,「喬」部下方「冋」的左豎也比較單薄,導致整個字形懸空。不過這位撰文的徐嶠當時五十多歲,朝中重臣,能夠放下心讓年輕的顏真卿與之配合,也算是慧眼識珠了。

02 初具規模

《郭虛已墓誌》

《郭虛已墓誌》,1997年河南省偃師出土。此時顏真卿43歲,已入不惑之年。書法工穩了許多,字形上比9年前有了很大改觀,也差不多快接近了我們一般印象中《多寶塔》那樣的風格。觀察單字,多少都有點朝右上傾斜,橫畫收起筆帶有裝飾性的下頓,比如「真」字的長橫,明顯是在尾端故意按壓出一節。

類似的情況還會在「丑」、「夏」、「六」三個連續書寫的字當中發生,強調了收筆時的動作。這時的捺畫也已漸剛挺,「天」、「太」的捺筆就像寬刃大刀一樣乾脆痛快。線條更是張力十足,比如「郎」,「行」,「並」字當中的平行豎畫,雖然對立,卻都有外撇的趨勢,這是典型的顏楷結構,可見此時魯公已經在思考形成自家路數了。

03 十年一跡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天寶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時顏真卿44歲。離早期的《王琳墓誌》剛好過了十年,可謂十年一跡。整篇結構嚴密,點畫圓整,秀麗剛勁,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是唐代「尚法」書風的代表。

大家要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多寶塔碑》的單字大概在2.5cm*2.5cm左右,而且是唐朝寫經的路子,寫經有多大呢?大家看過敦煌的寫經捲軸也許會有印象,也就1公分見方左右,所以說《多寶塔碑》是更偏向於小楷的。我們初學顏楷選它做範本,一般都是用來寫比較大的字吧,至少都是5公分甚至10公分見方的中楷或者大楷了,這無形當中的放大也就造成了許多誤解了。

首先用筆就決然不同,因為毛筆的大小就已經有懸殊了;其次是結構也有巨大差別,試想一下小字如何能寫出大氣磅礴的感覺呢?而顏真卿最征服人的就是他的字具有那往外開拓的架勢,小字是萬不可能承載得住的。所以大家在臨習《多寶塔碑》的時候千萬得小心這些地方。

《東方朔畫贊碑》

《東方朔畫贊碑》,存陵縣文化館內,乃顏真卿45歲時書。就離《多寶塔碑》不到一年的功夫,顏真卿就展現出了不同的面目。《東方朔畫贊碑》字體端莊雄健,氣勢開張,《多寶塔碑》相形之下就只能算清秀。

畢竟大字楷書,筆畫更為充實,線條里多了篆書的意味。單字來看,則依然如前多採用向右上方傾斜的姿態。比如「大夫」二字,撇畫都比捺畫長,這其實和我們一般的書寫習慣是背離的。此時的顏真卿還沒有完全掌握這種技巧,所以兩個字都採用了一樣的形式,造成單調,而且還會造成一種向後傾倒的不穩定感。

相比之前的幾個碑,《東方朔畫贊碑》強化了線條的厚重感,「方」、「先」、「生」三字的長橫都極力朝向右上方,收筆又迅猛下挫,而且長線兩端在下中部居上,像一根挑著重物的扁擔一樣,內部集聚著力量,非常耐看。

05 追求平正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清代中期陝西省華陰縣華岳廟出土。唐乾元元年年(758年)時值顏真卿50歲所書。知命之年,顏真卿不求險絕,同為大字,較之前的《東方朔畫贊碑》平正許多,以「天」字舉例,首先傾斜程度不再劇烈;其次撇畫捺畫的長度也幾乎一致。

再看「祠」字,示字旁的長豎相當紮實,『「司」部的豎鉤也是經過駐留之後再緩緩平出。再如「戊」字的弋鉤根本不瀟洒,只有穩沉,重心降低,在下部快到底時才往右進行稍大幅度的圓轉。如果說《東方朔畫贊碑》的整體感覺還偏縱勢的話,《謁金天王神祠題記》中的單字都更方整,長方形逐漸走向正方形。

06 持守平正

《鮮於氏離堆記》

《鮮於氏離堆記》,原碑舊址在四川,清嘉慶間發現,僅存殘石五塊,共47個整字和7個殘字。此碑字大三寸,為顏真卿54歲所作。對平正的追求是這一時期顏真卿的主要目標,這時的字又比之前更厚重平實一些。依舊拿「大」、「太」二字舉例,兩字的捺畫都比撇畫要長,已經很符合我們現在書寫時的習慣了。再看「州」字,並立的三豎都垂直下扎,沒有絲毫偏擺。「陽」字右邊「昜」部的長橫也已經完全水平,不再朝向右上,整個字非常端穩。

07 摒除習氣

《郭家廟碑》

《郭家廟碑》,此碑為唐代名臣郭子儀為其父郭敬之所立的家廟碑,舊在陝西西安府布政司署內,1950年移入西安碑林。自署廣德二年(764年)立,此時顏真卿56歲。雖是中楷,卻能遒古雄勁,含蘊渾厚,疏朗流暢。真如「銀鉤鐵畫,龍跳虎卧」一般。中楷的書寫不同於大楷,而且功用不一,顏真卿還是字有所傾斜,這也是當時碑體書法的一個普遍現象。

不過與《多寶塔》已經很不一樣了,《郭家廟》的字結體更長,而且傾角幅度不大,所以看上去還是比較正的,「書」字便是一例。而且顏真卿有時會故意抵消傾斜感,比如「撰」字的提手旁,豎鉤竟然不是垂直向下而是略微朝左傾斜的。與之前最不同的是此時的字,橫畫當中很少在收筆處出現特別惹眼的下頓,只是圓圓往下回收,平和自然多了。顏真卿應當是意識到那種修飾性的筆畫過於累贅與刻意,需要簡省。

《麻姑仙壇記》

《麻姑仙壇記》,顏真卿62歲所書。該碑立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電毀佚。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

比如「顏」字「頁」部下的兩點所佔空間非常有限,造成局促的情境,字形非但沒有垮塌,更因為重心下沉顯得穩當。再如「真」字下方兩點,窄窄的,上面又是一筆衝破縱勢的長橫,營造出長短、輕重、縱橫、正斜等等衝突,這樣的變形使得每一個字都值得琢磨,百看不厭。

許多精彩佳構體現在很不經意的地方,「書」字上下交錯,下方「日」部並不居於長豎正中,而是稍有右移,錯落之間就顯得變化萬千了。「麻」字兩個豎畫都拉得很長,長撇都沒能罩住,整個字就依靠兩個鉤立住陣腳,而兩個鉤一個平出一個上翹,絕不雷同。《麻姑仙壇記》看似方方正正,卻是相當精妙的,值得多加揣摩。

09 磅礴威儀

《大唐中興頌》

《大唐中興頌》,大曆六年六月刻於湖南祁陽浯溪崖壁之上,顏真卿時年63歲。此品屬於摩崖石刻,不同碑誌,更受風吹日晒,多有殘缺。據傳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幾次到浯溪學顏字,具體細節雖不得而知,但崖後部位刻有黃庭堅的題字,並曾有詩句云:「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名崖《頌中興》」,由衷讚歎,真實不虛。

《中興頌》比《麻姑》的字更大,加之摹刻于山體石壁,所以顯得更具威儀。且筆畫略有破損,一片蒼茫渾厚,線條節節發力,頗有金文的味道。比如「大」字,長橫並不一筆拉過,只是緩慢行筆步步推進,將滯留之感表現得淋漓極致;一撇雖細,也未敢輕忽怠惰,全用中鋒,毫無虛尖。

10 去肥顯精

《臧懷恪碑》

《臧懷恪碑》, 約書於大曆七年(772年),碑原在陝西三原縣,今藏西安碑林,顏真卿62歲時作品。整體面貌豐偉剛健,線條雖細,卻挺拔峻利。再看長橫的確沒有太多修飾,整個字清清爽爽,但是卻不輕浮,每個筆畫架結牢靠,體式更像是篆書(不是說線條具有篆籀)。與其它顏書碑刻相較,可見此碑用筆之精,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用「偉勁」一詞概括,可謂精準。

11 正氣勃鬱

《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墓前,現位於魯山縣魯山一高校園內,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為其遮擋風雨。系顏真卿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63歲時為好友元結親手撰寫並書丹的悼文。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

雖然只是碑刻,內中情緒卻十分強烈,書寫速度不慢,似乎並不顧忌排布,只求一書胸臆,所以單字法度未必已臻化境,然而十分自然天趣。「州」字三豎粗細有別,傾向有異;「史」字捺畫勢大力沉,直欲戳破平面;兩個「國」字形態一方一圓,一斜一正。線條混直,入木三分;點畫沉著,亂石崩雲。

12 丰姿輕靈

《天下放生池碑》

《天下放生池碑》,顏真卿759年冬撰並書,次年三月重作擘窠大字,773年七月再書,於湖州追建。原刻宋時已佚。和《臧懷恪碑》比較接近,筆畫都不渾厚,屬於硬瘦一派。但是《放生碑》線條跌宕,有節節推進的過程。

典型的「批」字,豎鉤絕非一筆落下,而是經過起轉承合的豐富運筆,所以呈現出來的筆畫不會決然平順,而有抑揚頓挫之感;「批」字「比」部左邊「匕」之一豎明顯可見兩筆,先是往右下落筆繼而向左偏折,有點搭接筆法的意思。

13 收放自如

《八關齋會報德記》

《八關齋會報德記》,此碑字大如拳,唐大曆七年(772年)刻在八面石幢上 。唐武宗時滅佛,毀其五面。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據拓本將其補全,明嘉靖時加蓋碑亭,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試圖盜取此碑,在當地軍民的努力下將其保住,文革時亭碑俱毀。

《八關齋》體方筆圓,行筆頗有隸意,筆法似散實凝,消散蒼茫中多精到森嚴。比如「八」字捺畫也是一波三折,取了三種走勢;「齋」字上大下小,上疏下緊,上方舒展下部團收,借鑒了隸書的結體。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八關齋》骨肉勻停,絕不矜才使氣。」寬綽圓潤,雄渾超俗,被康有為稱為「誠為絕作」。

14 虛散緲逸

《宋廣平碑》

《宋廣平碑》,大曆七年(772年)立於河北沙河縣。宋以後失,明中葉出土時碑斷。劉熙載:「魯公書《宋廣平碑》,紆餘蘊藉,令人味之無極。至前人謂其從《瘞鶴銘》出,亦為知言。」

從結構上看還是大致能辨得出是顏真卿的作品,但是與其他碑刻差別也是巨大。《宋廣平碑》不會給人端正的感覺,「魯」、「戲」、「匡」、「救」等字用筆虛虛實實,若有似無,卻依舊筆意連綿,年輕時的習氣全無,只有一股浩渺仙氣。若說《多寶塔》是近於佛家,《宋廣平碑》則是更近於道家之作品。

15 見刻如書

《干祿字書》

《干祿字書》,自署立於大曆九年(774年)正月,顏真卿書此碑時已66歲。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開成四年(839年)重新摹刻,爾後亦漸磨滅。

此碑的字比較小,而且還有更小的注文,歐陽修《集古錄》云:「魯公書刻石者多而絕少小字,惟此注最小,而筆力精勁可法,尤宜愛惜」。如果用《自書告身》作對比,就能知道此碑文字有很強的書卷氣息,所以各字取向自由,行筆乾脆,捨棄了裝飾性意味的點畫,全以實用為目的進行書寫。

16 古雅清圓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碑於大曆十二年(777年)立在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斷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遭火石碎。《李玄靖碑》雄渾壯美,高古蒼勁,規整穩定;筆力深沉含蓄,結字開張舒展。梁讞雲《李玄靖碑》:「乍看去極散極拙,多不勻稱,而其實古意可掬,非《畫像贊》、《中興頌》所可及。」

幾乎每一個字都是筆方體圓,比之《麻姑仙壇記》,內中變化有過之而無不及。「唐」字一橫具有明顯的弧度,不是平直而出的;中間一短豎亦向左下折去,卻不與長撇平行,『「唐」字內部短橫極多,顏真卿寫來駕輕就熟,輕重、長短、偏向均有不同。注意「山」字托底長橫,左端好似一提,右端平正接過,一筆寫作兩筆非常精妙。

再看「茅」字和「先」字,前者重心低後者重心高,且一字正一字歪,一字緊一字放。《李玄靖碑》遠遠不止在單字上為我們提供思考,其中的章法排布,逐字之間的銜接都是相當精巧的。此碑妙就妙在雖然每子寫在界格之內,卻仍然具有極強的行氣,字與字的牽連避讓全在筆意上得到發揮,真可謂是人書俱老的佳作!

17 不復媚姿

《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自署立於大曆十四年(779年)。顏真卿71歲,已入化境,信手拈來,便顯端莊豁達、之態;結字雍容大方、舒展開朗、動靜結合、巧拙相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橫更細了,豎更厚了,「曾」、「孫」、「真」、「書」、「沂」、「高」等字尤其如此。

顏真卿的後期書法,並不追求「沖淡恬逸」的貴族情調,而是出以更為平易近人、更為通俗易懂、更為工整規矩的世俗風度;創造出一種「不復以姿媚為念」的新書法審美觀。

18 內斂無華

《顏家廟碑》

《顏家廟碑》,是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鐫立,撰文並書,鐫立於唐建中元年(780年),顏真卿72歲,原碑現藏西安碑林。隋代與初唐的楷書,多以運指為長、結字左緊右舒,呈欹側之勢。顏書則加強了腕力的作用,巧妙運用藏鋒和中鋒,形成力透紙背的效果。

此碑橫畫端平,左右豎筆略呈向內的弧形,這不僅造成莊重感,而且使整個結構圓緊渾厚,富有強大的內在力量。這一切都是突破舊格局的創新。《墨池編》說此碑書體「莊重篤實」;清代學人孫承澤評此:「魯公忠孝植於天性,殫竭精力以書此碑,而奇峭端嚴,一生耿耿大節,已若顯質之先人矣」。顏真卿人書相融,為後人留下了最偉大的背影。

古畫U盤3800幅歷代繪畫高清圖 56GB

藝術夜聽

每晚藝術充電2分鐘

識別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