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讀書筆記|扶貧,扶對了沒有

主頁菌語

扶貧是個大家都很熟的詞,從希望工程,到小額信貸,幫助窮人的政策國家一直都有,但扶貧帶來的問題也一直都在——如何物盡其用、精準扶貧?人們不斷討論如何花最少的錢,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人們也關心,我們可能最終消滅貧窮嗎?

今天主頁菌推送的讀書筆記,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歡迎參與討論。

張心遠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讀書小組負責人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標題直譯是「貧窮的經濟學」,其內容主要是,基於發展經濟學最常用的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成果,對貧窮以及消除貧窮(扶貧)相關的主要問題的總結。本書對「窮人」的界定是每天的生活費(就購買力平價來說)低於99美分的人,在全球約有十億。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窮人有其特殊之處嗎?如果有,這些是他們受窮的原因嗎?第二,對窮人以及貧窮國家的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帶來了好處,為什麼?

第一章:再好好想想

全書分為十章,第一章相當於緒論,餘下每章闡述一個主題。這些主題是對扶貧問題稍有了解的讀者都很熟悉的,本書利用豐富的案例和研究數據,試圖糾正一些錯誤的固有觀念,引發人們更深一步的思考。下面分章概括其內容。

第二章 :飢餓人口已達到10億

這一章闡述飢餓與營養的問題。一個對「貧窮陷阱」的常見概括是:窮人因為沒錢,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因此無法提高生產力來掙到更多錢,惡性循環。因此作者提出兩個假設:第一,如果窮人真的在挨餓,他們應該把手中所有錢都用來買吃的。窮人偶爾有了一點兒多餘的錢,會拿來買更多吃的。第二,人們應該把花在食物上的錢盡量拿來增加能量或微量營養素。但研究的數據顯示,這兩個假設都不成立。最窮的人和稍富的人花費的食物的錢是近似的。食物花費的上漲幅度很低。人們會選擇口味更好、價錢更高,而不是更划算的食物。

對此的解釋是,窮人缺少的可能不是足夠的食物,而是更好、更健康的食物。因為營養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可能不明顯,因此窮人不相信那些有什麼用。對窮人來說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因此,便宜的糧食補貼或簡單的金錢援助並不能解決窮人的問題。不過對兒童及孕婦的直接營養投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回報。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嗎

這一章關注健康問題。一個矛盾是,我們知道有很多廉價而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窮人的健康狀況,如凈化水的氯、預防瘧疾的蚊帳、抗蠕蟲藥品等,但人們似乎不願意使用。與此同時,窮人很關注健康問題,把大量的錢花在沒有用處甚至有害的解決方法上。

對這個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兩個推斷:第一,政府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者缺乏激勵、經常缺席。但研究發現,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公共醫療機構的可及性之後,人們依然不感興趣。第二,人們不利用廉價的預防手段來改善他們的健康,恰恰因為這些手段廉價,因此被人們認為沒有價值。但又有研究發現,窮人對價格敏感,他們不但會使用免費得到的東西,而且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免費或廉價的東西。

因此,真正合理的解釋是:首先,正確理解預防性醫療的作用和必要性,需要一定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有可能是不符合人們的一些固有觀念的。因此窮人可能很難理解它們。其次,窮人為自己的健康花錢,可能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希望和安慰。他們知道自己沒錢去治療嚴重的病症,所以只是希望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預防性醫療的好處只能未來兌現,代價(時間和金錢)卻要馬上付出,所以人們都有拖延症。因此,政府或扶貧組織如果能把他們認為有利於大多數人的選擇定位為「默認選項」,就能幫助人們接受這個選擇。

第四章 :全班最優

這一章探討教育問題。怎樣讓窮人的孩子受教育?一種觀點認為政府應該儘可能提供免費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政府需要從經濟角度,讓父母認為送孩子上學是值得的。這兩種觀點其實並不矛盾,因為供應和需求同樣重要。而現有研究已經證明,給貧困家庭現金補助以讓他們的孩子上學的方法,和實施義務教育法律的方法,都有效果。

接下來是教學質量的問題。研究發現發展家的許多家長與教師對教育體系有一種期待,即學校的目標是培養精英。家長可能會把全部投資集中在他們認為最有希望成功的孩子身上,而不給或無法給其他孩子哪怕少量的教育機會。教師則容易忽視成績落後的孩子,而且受到偏見的影響,對底層家庭的孩子更沒有信心,除非他們表現得極其出類拔萃。最後這就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期,結果精英家庭的孩子能得到正確的激勵,從而更能抓住機會取得好成績;而窮人一開始就被放棄了。

如果真正的教育公平還很難實現,那對窮人的教育援助起碼應該做到: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學校里學好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一些因材施教的實驗已經證明這一點很容易實現。可能的方法有:把課程簡化到專註於核心知識和技能,明確教師的職責在於幫助每一個孩子掌握這些基礎,根據不同的學習進度施教乃至重複施教,獎勵學生完成短期目標,等等。

第五章 :帕克蘇達諾的大家庭

這一章關注高生育率。在觀察到很多窮人都有多個孩子之後,很容易提出的問題是:高生育率和貧窮有關係嗎?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的理論:更多孩子的家庭,每個孩子得到的食物、教育和醫療資源就會減少,使他們更缺乏競爭力,因此產生貧窮的代際傳遞。但也有多項實證研究的結論並不符合這一理論。其他證據表明,受更多生育負面影響更明顯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母親。

做出生育選擇的關鍵可能是女性,即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找到工作的能力、在家中的財產權和話語權、是否有離婚的自由及離婚后的生存選擇。更重要的是女性面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壓力。

另一方面,對窮人來說,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長期保障的方式,所以生育率下降會帶來儲蓄的增加,這點被和孟加拉國的幾項研究證實了。因此,孩子更少的家庭也未必能給每個孩子提供更多的營養和教育資源。

因此,最有效的人口政策可能是,讓人們覺得沒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別是兒子)。這需要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或金融業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受益於退休金。

第六章 :赤腳的對沖基金經理

這一章討論窮人的保險窮人的生活中充滿了風險,收入和物價波動、健康問題、政治暴動、犯罪、腐敗……都有可能瞬間摧毀窮人脆弱的資金鏈,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一次衝擊帶來的後果往往就是永久性的。更糟的是,面對風險的壓力可能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決策能力,或帶來抑鬱的癥狀。窮人降低風險的方式有:增加工作量,一家人中選擇多樣化的經濟活動,臨時性或少數家庭成員遷居,經營他們的農場或小生意時盡量保守,親戚和熟人間的互助,多生孩子,等。

現代社會抵抗風險的一個重要方式是保險。那麼,給窮人提供保險難在哪裡?首先,貧窮國家很難對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管理,也很難對被保險人實行監督。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欺詐行為都難以防範。這使得很多傳統的保險公司不能有所作為。一些面向窮人的小額信貸機構嘗試向客戶銷售保險,但並不成功。現實是窮人的投保需求很低。原因在於,為了降低風險,保險公司傾向於提供只覆蓋災難性問題的險種。但對保險需要現在付費,回報卻發生在未來,而且是一個特別不愉快的、讓人不願意去想的未來。人們會本能地逃避去設想這種情況。進一步的,購買保險需要投保人信任保險公司會幫助他們應付災難,這種信任是難得的,而一個旁人沒有獲得足夠賠付的故事就能輕易摧毀它。儘管保險公司可能有合理的理由,但理解那些複雜的條款是很具挑戰性的事。因此,一種可行的方法是,政府為窮人支付部分保險費,讓人們逐漸看到保險的好處,從而接受現代保險的運行方式,降低生活中的風險。

第七章: 閹人貸款給窮人:不那麼簡單的經濟學

這一章和下一章關注金融問題。首先討論貸款。窮人很少能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他們更多地會向熟人借錢,或去借高利貸。為什麼窮人難以從銀行借到錢?因為理論上,他們違約的概率更高,為了收回貸款,貸方需要付出很高的監督成本。即使付出了成本,銀行也很難實現有效監督。再退一步說,因為窮人的貸款額通常很小,即使能夠收回貸款,利潤也非常有限,結果是入不敷出,除非索取高利率。相反,熟人之間借錢的監督成本更低,而高利貸者可以使用非常手段,借款人知道自己會真正受到傷害,因此不敢違約。

穆罕穆德·尤努斯和帕德馬賈·蕾迪等人所做的小額信貸機構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採取一組人同時貸款的形式,讓組員彼此負責、彼此監督;貸款人每周聚會,會上要償還一定量的錢;對違約者取消貸款權,並動用其在村子里的關係網路,進行非暴力的施壓。這些方法有助於降低貸款的管理監督費用。

根據對小額信貸效果的評估,人們得到的小額貸款確實有助於其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如經營自己的小生意,或購買較貴的耐用品。但是,小額信貸並沒有徹底改變窮人的生活。因為上述小額信貸的貸款和還款方式還是缺乏靈活性,並且比較排斥冒險——冒險恰恰是一種企業家精神。人們很難利用小額信貸來應付突然的大筆支出,或者開始一項賺錢不那麼快的生意。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小額信貸機構因為外來因素(比如政治壓力)而產生信用危機時,它就可能崩潰,因為如果該機構沒有未來了,那麼所有貸款人的理性選擇就是不還款。

第八章 :節省一磚一瓦

這一章關注儲蓄。窮人經常一磚一瓦地花好多年建房子,而不是多存一些錢然後一次性建成。窮人為什麼不存錢?很多窮人沒有正式的儲蓄賬戶,但他們也存錢。一種常見方式是輪轉基金,成員定期會面,所有人將相同數量的錢存入一個公用錢罐,每次有一個成員拿走錢罐。窮人沒有銀行賬戶的一個原因是,開戶費和取款手續費過高,而且銀行可及性不夠。因為操作小額賬戶的行政成本過高,建更多分行更是浪費和低效的。這可以通過幫助農民得到免費賬戶,以及建立一些銀行代理的形式(比如利用當地的店主收取存款)來改善。

窮人存錢的另一個困難來自於人類普遍的心理因素:當下的誘惑會讓人把錢花掉。因此,加入輪轉基金,一有點兒錢就把它換成建房子的磚瓦,提前買好下一年要用的化肥……等等,都是防止莫名其妙把錢花掉的方法,也就是為了一個具體目標儲蓄的方法。但是,即使銀行為窮人提供這類方法,比如一個在規定日期或規定數額前不能取款的賬戶,人們也可能不去使用。因為人們擔心「需要用錢」時取不出錢。這種自我控制的難題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對窮人來說更難。因為他們的目標可能太昂貴,而手中的錢太少,因此需要更嚴苛而且時間更長的自控力。但如果不存錢,他們就難以在恰當的時候投資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抗風險能力也更差,就會更窮。

因此,幫助窮人把目標拉近一點兒,可能是鼓勵他們存錢、並去實現長遠目標的有效方式。這可以用小額信貸,或者醫療和自然災害的保險、社會安全網略等幫助提高窮人安全感的方式。

第九章 :不情願的企業家們

這一章討論的是窮人的創業和「致富之路」。有人認為,大多數窮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或者只要得到適當的幫助,即使最窮的人也能經營一些小生意。這是對的。但問題是,大多數情況下,窮人經營的小生意賺不了多少錢。因為窮人的生意,在邊際收益很高的情況下,總體收益可能很低。而大多數窮人很難借到或者存下足夠的錢去擴大生意規模,同時又缺少讓自己的生意更賺錢的技術和管理知識。

經營小生意可能只是在沒有其他工作時的無奈選擇: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房子開店,而且有充足的時間看店。窮人更嚮往的是穩定的工作,這可以帶給他們安全感和對未來的控制感,讓他們更能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更願意給孩子的教育投資,更能存下錢,等等。如果城市土地使用和低收入住房政策,以及有效的社會安全網路,能夠讓農村的窮人更容易搬到城裡,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的機會就會增大。擺脫貧窮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第十章 :政策,政治

最後一章討論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很多貧窮國家都有嚴重的腐敗和行政低效問題,使任何扶貧政策都難以落實。如果大部分的援助都到不了窮人手裡,研究怎樣的援助更有效就變得沒意義了。我們都知道,好的經濟制度可以鼓勵公民投資、積累並發展新技術,從而消除貧困,促進社會繁榮。但是,貧窮國家的統治者可能不會選擇好的經濟制度,因為他們行為的出發點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公民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政治制度,以對統治者施加足夠的限制,確保他們不太背離公眾利益。

但是,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徹底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很難的事。本書作者認為,從底層人民的角度出發,要增強政府職責、減少腐敗——即改善政治和經濟制度,不一定非得是徹底的改革。例如地方層級的民主制度、有限的反腐措施,或者有利於窮人的科技進步(如可以看到照片的電子投票系統取代只有文字的紙質選票),都能或多或少發揮一些作用。多項研究表明,窮人並不總是盲目的,一些錯誤的政治行為比如不信任女性領導、基於種族或階級而不是候選人的政策主張投票等,都是可以被恰當的規則改變的。很多時候只要盡量去避免制定政策時的常見錯誤:對實際情況的無知、錯誤的意識形態、沿用舊做法的歷史慣性,就能取得有效的改善。這種改善可能最終作用不那麼大,但是,了解人們怎樣做出決定還是很重要的。

政策不完全是政治決定的。解決大問題可能很難,在改進機制和政策方面,還是有行動的空間。認真了解每個人(窮人、專業人員、公務員、政客)的動機和局限性,通過專註於具體、可測量的計劃,或許以某種有限的方式,即使在糟糕的機制環境中,也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促進良好機制的產生。

全書的最後,作者總結了五個基本事實,說明這是致力於消除貧困的人(研究者、社會工作者乃至普通人)都應該了解的:

一、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

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因此他們更難去做「正確」的決定。

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

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

五、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改變人們的期望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

在此基礎上,理解世界上最貧窮的十億人的生活邏輯,並且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政策,才是可能的。

END

編輯 | 潘雨晴 戴榕

公共政策 | 專業客觀 | 新型智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