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文物棺材到娛樂至死 打造博物館體驗

《迪斯尼審美不是博物館體驗的未來》這篇專欄開始以「什麼是未來——從發展博物館體驗到娛樂至死」為題發表后收到朋友圈的一些反饋,所引起的關於藝術的跨界與邊界、藝術系統、博物館功能、畫廊功能的討論令我很是意外。也有朋友問,藝術博物館既要考慮當下主流觀眾的感受,那麼積極地採取些活潑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到底提高體驗和娛樂化導向的邊界在哪裡?至少不是由你說了算吧,可是又由誰說了算呢?標準是什麼?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氣象計劃》 泰特當代美術館展出 2003年

首先,觀眾是博物館存在的終極價值所在,一個沒有觀眾意識的博物館,是無法在當代社會生存的。這是非常肯定的。在博物館出現的這一、二百年中,從以收藏為導向的文物聖殿,逐漸開放,到以教育導向的精英課堂,再發展為新世紀以來的綜合活動中心,更加尊重觀眾自我建構知識的權利,並進一步重視觀眾本身的動機、需要、期待、體驗等情緒和感官需求,使博物館在為公眾提供展示及教育資源之外,增添了許多體貼觀眾的展覽設計(比如對導覽、布置、動線、展示氣氛的設計)與觀眾服務設施。不僅如此,圍繞著博物館的風格與精神,博物館同時還延伸成一個高尚的用餐地點、雅緻的咖啡館、出售精美禮品和圖書的地方,甚至提供某種程度的娛樂。而這種娛樂性和對觀眾的吸引趨勢,也體現在一些藝術作品身上。比如觀眾對於2003年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Tate Modern泰特當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展出的《氣象計劃》(The Weather Project)反應出了超乎預期的參與性和表演欲,變成觀眾經驗的發生地。此後,這個廳引進了許多有類似觀眾效果的項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很多人來說,參觀美術館和去動物園、植物園、科技館一樣,都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因此,如果美術館的參觀經驗無法符合觀眾所期待的體驗標準和體驗特色,美術館就會承受來自其他行業的巨大威脅。進一步,拿上篇專欄中提到的聲光電展覽熱現象反思,如果藝術博物館只拼感官刺激和一時新鮮,沒有明確的高度和特殊的好處來證實參觀的綜合性價比高於其他事物,或者有看場電影、聽個音樂會之類無可取代的地方,那麼人們大可以選擇干點別的。而且,繼續上篇專欄提到的利用某些著名策展人的隻言片語斷章取意,為一個水準值得商榷的展覽羊皮狗肉渾水摸魚地鼓吹包裝,一旦名譽喪失,對於藝術博物館的形象損失將是巨大的。曾經擔任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的菲力普?德?蒙特貝羅(Montebello.P.D)也曾批評說,「我們應該通過把自己同所有形式的娛樂明確區分開以秉持我們的正直,而不是與其爭奪觀眾--順便說一句,那是執迷不悟的,也是註定要失敗的。我們必須強調是什麼讓我們與眾不同,並利用這些差異:尤其是真實性與藝術的奇妙。」

美術館的職責就是要展示藝術家或代表文明最高質量的作品,讓觀眾盡量去領會藝術作品在技法、美學、背景和哲學上的豐富含義--觀眾也有同樣的期待。當然,人們來到美術館中,尤其是當代美術館中,也不完全是為了被動接受既有的內容。每個觀眾的知識、視野、經驗、信仰都不一樣,因此展覽的內容應盡量容納更廣泛的觀眾和符合「在地性」特徵。要超越常規的參觀體驗,在如今這樣一個感官刺激發達的時代,的確需要用更鮮明的展覽策劃主題,更有視覺衝擊力的展示方式,創造更多的藝術享受與服務--甚至是消費的情境,從各個層面打通藝術創作與藝術接受的關係--這要求策展人考慮觀眾需求多於自我表達慾望,需要有一種把觀眾作為創造時代藝術精神的主體之一的理念,並將這個理念植入美術館收藏、教育、研究、展示的傳統功能之中,引發觀眾對美術館活動的策劃、評價與討論,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參與感與「主人翁責任感」,引導觀眾「自我實現」,感受到自己與藝術之間的一種強烈的關聯性,意欲親身參與到藝術實踐中,並最終收穫成長。

美術館的體驗除了觀看的感官經驗,還有社交經驗、情感經驗。這是目前「網紅美術館」和「IP館長」的潮流來源。人們來到美術館,也許並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達成一個多樣化的目標,比如娛樂、社交、教育、朝聖或者這幾點的融合。美術館的設施、展覽設計、展示主題以及一些「非美術館服務」應該成為一個整體, 展覽的延生主題可以適當通過細節滲透到這些美術館旁系體驗之中, 如紀念品商店、洗手間、餐飲、書店、庭院、廣場、停車、殘障人士設施、照顧兒童或育嬰婦女的設計、衣帽間、舒適座椅及休息場所、公共區域衛生及整體氛圍營造、館員是否在觀眾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態度可親的諮詢與服務……做到有口皆碑是件繁複有步驟的工作。

Mark Walhimer 在 Museuem 101 一書中提到過一些值得重視的動向:遊戲化、膚淺化、創客運動、自拍照(開放博物館的拍照、分享和上傳)、博愛主義(大眾籌款)、博物館4.0(個性化定製的博物館服務)、科技(如VR等)、研究(跨界、跨學科背景研究融合)、參觀階段的細分化(參觀前中后都有不同內容和服務)、網路社區對博物館社區的改變(如社交軟體和旅遊軟體等)、實物在虛擬時代的突出意義、對博物館智識財富的規則與開發。這是博物館在發展觀眾體驗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面對年輕化的網路一代時要積極思考的問題。無論如何,既要同頗受歡迎的娛樂產業競爭,又要保證它的核心任務,為觀眾提供卓越的精神價值,當代美術館面對的是雙重壓力。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傳播即有知識的機構,是一個塑造文化和智識的場所,也應該是一個常新經驗的提供者,讓觀眾產生詩意與美感享受的地方--一個不同於家和常規場所之外的「超出經驗的目的地」。在以觀眾為中心的美術館時代,「美術館的感知經驗」將會代替「美術館學習」這種概念,「美術館的場所精神」將覆蓋「美術館的展覽設計」的涉及範疇。打造一座體驗型的美術館,不僅涉及到我們上述所提到的體驗措施和途徑,同時還涉及到品牌培養、文化資源的整合、投入機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問題。相信我們還有機會來進一步仔細討論相關的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