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也許你是好父母,但你不敢說自己沒犯過這7個錯誤!

是的,娃出生后,

你閱讀育兒書、逛論壇、看育兒微信公眾號,

你似乎每天都在汲取育兒知識,

力爭當最棒的爸爸媽媽,

可你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一些育兒錯誤。

下面這7個育兒錯誤,

即使是最優秀的爸媽也容易忽視,

一起自省吧。

常常忘了孩子不需要替父母「長臉」

當孩子在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看見吃的、玩的,

想要而被告知不給買時,

就會哭鬧。

每次孩子一哭鬧,

我們的第一反應,

就希望他能立馬安靜下來,

別給自己丟臉。

周圍這麼多人,

他這麼哭鬧,

別人怎麼看我?

我教育出來的孩子怎麼這樣?

太不給我長臉了!

於是,

很多父母都會對著孩子一頓怒吼、訓斥,

其實更多的是吼給別人看。

每次孩子一哭鬧,

我們的第一反應,

就希望他能立馬安靜下來,

別給自己丟臉。

但事實上,

我們成人處在惡劣情緒中,

在某些失控的情況下,

也很難說想靜下來就能立馬靜下來的,

更別說孩子了。

大多時候,

我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

而忘了我們首先應該照顧的是孩子的情緒。

請記住,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讓父母難堪時,

你的面子沒有孩子的成長重要。

讓自己儘力保持平和,

先傾聽孩子的想法。

若孩子已情緒難以自控,

可將孩子帶離那個情境,

轉移他的注意力。

對於稍大些的孩子,

待他情緒平復下來之後,

再與他交流。

常常忘了孩子有自己的物權意識,他們才是玩具的主人

很多父母覺得,

孩子的玩具是自己花錢買的,

我就有決定權:

比如鄰居家小朋友來自己家玩,

想帶走孩子的玩具,

我們可能沒經過孩子同意就做主把玩具給了別人,

其實這是家長無物權意識的表現。

「不經同意就把自家小孩的玩具送人」大人們可能會覺得沒什麼,

但是小孩子對東西是很有自己的擁有感的。

在很小的時候,

他們就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能跟別的小朋友太親近的,

因為那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而玩具也是如此。

父母多半待人客氣,

對朋友非常禮遇,

也可能是寧可委屈自己讓別人高興的人。

儘管讓小客人帶走東西是出於好客、疼愛孩子的一片善意,

但卻不知不覺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對自己的孩子來說,

玩具是他的所有物,

只有他的所有權得到尊重,

他才能學習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如果經常剝削他的所有權,

勉強他「讓給」別人,

有些孩子可能會因而變得怯弱、事事忍讓、不敢與人爭。

孩子需要父母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

而非父母的附屬。

在送玩具之前,

詢問一下他的意見,

培養他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的意識。

當他們生氣不高興的時候,需要的是認同,而非大道理

和我們大人一樣,

孩子在發脾氣和不爽的狀態下,

是聽不進去任何大道理的。

但是很多時候,

為了著急結束當時的局面,

我們總會控制不住地說很多,

但往往你再怎麼耐心講道理都無濟於事。

所以,

在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

第一步不是要去給他們講道理,

而是要先認同、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

你可以把懷抱敞開,

把孩子攬進懷裡,

讓他好好哭一會兒。

等孩子情緒穩定些,

你可以說類似於這樣的話:

我知道你很難過,是不是?

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也很生氣。

情緒上被認同,

會讓孩子把父母當成「一條戰線」上的人,

願意跟你傾訴內心真正的想法。

而等他們願意聽我們說時,

一定要記得說的方式很重要,

語氣上的溫和和保持尊重非常重要,

因為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

常常忘了孩子的交往很單純,不需要你隨時隨地當救世主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

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和一個年齡較大,

性格活潑的大哥哥一起玩。

這時,

大哥哥輕推了自己的孩子一把,

只是因為他站錯位置了,

純無惡意,

孩子很自然地走開了些。

可這時,

媽媽卻飛箭似奔跑過去,

喊了聲:

小心點,寶寶!我們去那邊玩。

寶寶被大孩子推了一把,

不少父母心裡會不舒服,

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

其實,

孩子們的交往是單純的,

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很直接。

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推來推去,

后一分鐘就擁抱歡呼。

父母帶著成人的眼光出手「保護」,

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機會。

父母不可能永遠地守護在孩子身邊,

可以讓他自己先試著解決,

你可以看到,

你的孩子其實很堅強。

常常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具體行為上,卻忘了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扔東西、吃手、打人、撒謊、動不動就找媽媽……

反正太多不良習慣或者不好的行為,

在我們看來亟待解決。

當媽的總是特別焦慮,

然後一直在思考,

怎麼讓他們改掉這種壞毛病,

但是總忘了去探究背後的原因。

比如扔東西有可能是因為他特別好奇,

在體會空間感;

打人可能只是他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

還控制不好自己的力量,

也還不知道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依賴媽媽可能是他覺得媽媽最近陪伴得不夠,

他想要媽媽更多的陪伴……

有些你眼中的「壞行為"可能只是階段性的,

有些不好的行為在找到原因后就不再會有了。

常常忘了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然後才是事情

當孩子因為某事情緒不好時,

我們通常會問孩子事情的原委經過,

而忘了第一時間應該是認同他的情緒。

六歲的貝貝抱怨說,

最近她收到的禮物比哥哥的少,

她的媽媽並沒有否認她的抱怨,

也沒有對貝貝解釋說哥哥年長,

應該收到更多的禮物,

她也沒有保證糾正這個錯誤。

她知道,

孩子真正關心的是他們和父母關係的深度,

而不是禮物的大小和數量。

貝貝的媽媽說:

你擔心我愛你是不是沒有愛他那樣多?

她沒有再多說一句話,

而是緊緊擁抱了貝貝,

貝貝驚喜地笑了。

這就是這段談話的結束,

而它原本可能會變成一段無休止的爭論。

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原因,

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

對於這樣的問題,

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對他們永久不變的愛。

當孩子講起一件事時,

不要就事情本身回應他,

而是要就孩子對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應,

這樣通常比較有效。

孩子回到家,

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師,

或者生活時,

最好順著他的語氣回應他,

而不要先試圖查明事件的真相。

常常是因為我們自己情緒不好,而遷怒於孩子

如果哪天我們自己不順心、不高興、很累,

而回到家恰巧孩子可能只是略微調皮了一下,

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我們就會沖著孩子大發脾氣。

父母可能因為工作中的不順心,

或者家務勞動的瑣碎而情緒煩躁,

將這種情緒遷怒於孩子,

這也是屢見不鮮的。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

他們並不知道家長為什麼發脾氣,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這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很可怕的。

孩子是脆弱的,

他們不會認為大人不對(包括父母),

相反,

儘管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兒,

但是他們還是會將全部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

孩子也可能會變得膽小、畏縮,

牢騷滿腹,

也有些孩子甚至會記在心裡。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兒童對他們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經歷極為敏感,

尤其是他們與父母的關係。

長期在父母負面情緒的影響下,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缺乏積極的進取心,

更容易情緒低落,

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所以,

如果父母情緒不好,

當感覺自己就要失控的時候,

可以深呼吸幾大口,

或者乾脆走到隔壁房間去「隔離」一下,

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

再採取表達情緒或消除衝動的「緩兵之計」,

切記不要在盛怒的情況下去遷怒孩子、教訓孩子,

而是要等自己心情稍微平靜后再去跟孩子交流、溝通和討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