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左阿里,右騰訊,UCloud如何在巨頭的圍剿下破局?

UCloud創始人兼CEO 季昕華

雲計算領域巨頭雲集: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美團、金山……一家創業公司如何求生?

2011年底,從盛大離職創業做雲服務的季昕華融資屢屢碰壁。

雲計算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巨頭優勢明顯,投資人認為創業公司是不可能在巨頭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從投資人那裡,季昕華聽得最多的話是:「團隊這麼好,你們就別做雲服務了,做個App,我們肯定投。」

碰了一鼻子灰的季昕華,沒有放棄他的夢想。

他和他的聯合創始人華琨、莫顯峰自掏腰包400萬元,創立UCloud。

垂直行業卡位,形成先發優勢

當季昕華設想創業的時候,他沒有預料到融資會如此困難。

同濟大學畢業,第一代著名黑客,先後供職華為、騰訊和盛大三家大公司,季昕華之前的履歷絕對算得上光鮮。兩位聯合創始人華琨和莫顯峰當時也都是騰訊的中層骨幹。

這樣的背景,按理來說找投資容易。三個人的第一版規劃是豪華創業,想著能輕鬆拿到投資。剛開始見投資人,談得很深,都談到投多少錢、要怎麼乾的份上,結果看似板上釘釘的事,說黃就黃。

最後迫於形勢只能自己掏錢來做,情形不得不發生巨大轉變:一部分初創班底離開,沒有客戶、沒有設備,只剩下三位聯合創始人加上五位被「忽悠」來的創始員工。這些剩下來的人不得不搬到臨時借來的辦公室,「反而雜念少了很多,一個勁往前沖。」

2016年7月,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坐在寬敞明亮的新辦公室里,對著「新經濟100人」回憶當年情形,神情輕鬆。他穿著黃色POLO衫,戴著細框眼鏡,頭髮隨意地搭在額頭前。說起話來總會先列個一二三四點,邏輯明晰,訪談中時常大笑,親和力強。

在雲計算領域,UCloud初創期的幾百萬元,不過是滄海一粟。購買了十幾台伺服器、完成兩三個產品的開發后,UCloud賬面上就捉襟見肘了。季昕華他們不得不和一家伺服器廠商合作,對方出伺服器,UCloud出產品,按比例分成,這樣才稍稍緩解資金壓力。

融不到錢的時候,季昕華三人對UCloud戰略方向的選擇也有過猶豫:究竟是做運營成本低、更可控的私有雲,還是重資產的公有雲?討論后,他們得出結論:如果做私有雲,顯然不是他們放棄大公司優渥待遇的理由。最後,他們統一了戰略方向:做公有雲。

2006年,亞馬遜推出了雲計算服務AWS。10年後,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習慣使用由亞馬遜、微軟、IBM等巨頭提供的雲服務。雲服務也給巨頭們帶來豐厚的收入,根據財報,AWS2015年收入超過70億美元。

對標美國,投資人也清楚雲計算在興起是遲早的事,這個市場也能同時容下幾位優質玩家。但是,雲計算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創業公司資金劣勢比較明顯。所有的投資人都有顧慮:阿里巴巴、騰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技術有技術,和巨頭競爭,創業公司能贏嗎?

投資人態度謹慎。找不到錢的UCloud迫切需要找到客戶,自己養活自己。

雲計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讓人信任它比較難。尤其是早期,雲計算的概念也沒有普及。銷售總監蔣劍彪2012年加入UCloud,當時公司二十人不到。他最開始出去跑客戶,客戶不僅不知道UCloud,對雲計算也很少了解。他花了半個小時解釋完雲計算,被對方三言兩語就打發走了。

蔣劍彪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家公司,他不提雲計算,先給對方介紹虛擬空間的概念,免費給對方註冊了賬號。對方用基礎服務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簡單測試后,成了蔣劍彪的第一位客戶,一天費用三四百元。

除了不了解雲計算以外,國內公司也習慣自己做IT運維。UCloud聯合創始人兼COO華琨托關係見了一家中型公司。聊了一會兒,對方就明確表態,UCloud提供的這些服務,他們要是想做,自己也能做。這些人並未意識到,雲計算是一項門檻很高的技術。

UCloud初創時期,華琨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跑會,每天出席各種各樣的會,周末尤其忙,一開始以普通觀眾的身份參與,給坐在前後左右的人發名片,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後來UCloud有點名氣了,有時候被邀請做演講嘉賓,或者參加圓桌論壇。

每天跑會結束后,無論多晚回家,華琨都會做表格總結當天見到了誰,他的業務範圍是什麼,有哪些痛點,對雲服務的需求是什麼,發送給公司所有人,慢慢尋找突破點。

UCloud最初的二三十個客戶都是靠朋友關係做起生意的,「只要你老季在,我們就放心。」這是他們對季昕華說過的、次數最多的話,現在回憶起來季昕華滿滿的感動。

光靠朋友關係拉客戶是不行的。季昕華一開始便想得很清楚,他們不是巨頭,攤子鋪不了那麼大,必須先在一個垂直性的行業卡位,形成先發優勢。首先,這個行業的需求量要足夠大,其次它的壟斷程度要足夠低。

UCloud把市面上所有行業都過了一遍,最終選擇了遊戲行業:第一,2012、2013年是手游爆發初期,遊戲公司成長迅速;第二,這些遊戲公司大部分體量小,不願意花錢購買伺服器;第三,遊戲增長極具爆發性,從一台伺服器到一千台伺服器,很可能只是幾天的事情。

並且,社交、O2O等市場容量大的行業都或多或少存在壟斷現象,只有遊戲行業創業者多,市場份額分散。

2012年4月的「大掌門」事件成為一個巨大的契機。

《大掌門》是當時很火的遊戲,它使用的是阿里雲服務。因為服務上的問題,《大掌門》CEO在微博上發表長篇評論吐槽阿里雲,並順帶推薦了UCloud,這條微博很快在圈內大量轉發。

於是,蔣劍彪把所有在微博上吐槽過阿里雲服務的公司都找了出來,挨個挨個地發私信,一下子找來一大批客戶。

深耕遊戲行業,UCloud找到了清晰的打法:先和遊戲發行公司合作好,再找遊戲公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將標杆客戶服務好了,再進行宣傳。

一旦同行業其他客戶覺得這個行業前十的玩家都在使用UCloud的服務,品牌影響自然就會擴散出去。

2013年,UCloud做到遊戲行業雲服務的老大。

用戶需求就是UCloud的下一個產品

遊戲行業口碑逐漸建立,如何順勢拓展到其他行業成為擺在UCloud面前的下一道難題。遊戲行業長期的深耕對UCloud既是助力,也在一定程度形成制肘。

遊戲對雲服務的穩定性要求極高,當遊戲行業都認可UCloud的服務時,其他行業也認可了UCloud的穩定性。但長期打下的「遊戲雲」烙印,其他行業的公司會擔心UCloud是否能提供它所在行業需要的特定服務。比如互聯網金融公司對安全性的要求很高,一開始難免會質疑:UCloud穩定好,但能否滿足我對安全的要求?

在不斷的質疑聲音里,UCloud一點點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行業複製的可能。「這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慢慢把一些遊戲的東西淡化掉。」季昕華說。

「創業者跟風跑,UCloud跟著風後面的豬跑。」在行業的擴張上,每一年的熱門不一樣,從在線教育到企業服務,再到O2O、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季昕華首先選擇緊跟每一年的大趨勢,抓住新興的創業公司。

之前,季昕華經朋友介紹和一家上市公司談合作,與對方CEO談得很順利,和運維總監溝通時,技術、安全、成本等也都測試通過。但對方說得實在:你們的產品沒問題,但我要是用了你的雲服務,成本降了、人員需求小了,我的團隊就得縮小,我手上的權力也就縮小了。從我的角度考慮,我不能用你的產品。

遇到這種事情,季昕華也沒有辦法。他只能迅速改變打法:UCloud更傾向於和創業公司的CEO聊,而不是和一些大公司的運維總監聊。創業公司CEO的需求和公司的需求是一致的,當省錢、省人力的服務出現時,自然願意使用。

拓展新行業,UCloud經常遇到原有產品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的問題:首先通過非產品化的方式解決問題,然後再在共同的矛盾點上將服務產品化。「無論方法如何,一定是先滿足客戶的一切需求,然後再想產品的完善。」UCloud聯合創始人兼CTO莫顯峰告訴「新經濟100人」。

利用UCloud里原盛大員工的人脈資源,蔣劍彪成功從盛大雲手裡搶到了《暴走漫畫》。當時盛大已經逐漸停止了對雲計算的投入,使得《暴走漫畫》的團隊在盛大雲上很是苦惱。UCloud不惜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針對其需求做定製化方案,對方最初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使用UCloud服務,結果一試就試成了2013年UCloud第二大客戶。

用戶的需求就是UCloud的下一個產品。

每進入一個新行業,UCloud都需要開發新的產品線,銷售也需要適應節奏。

銷售經理陳希畢業來UCloud之前已經和大唐簽了三方,到UCloud落差很大,公司人很少,辦公室也很簡陋。陳希學信息安全,上學的時候就聽過季昕華的名號,奔著他到了這家公司。

當時有海外遊戲客戶想到國內來,客戶一直用AWS,但AWS在的本土化做得並不好,經常有玩家掉線。利用這個契機,陳希為用戶提供了一整套進入市場的解決方案,通過香港數據中心做轉接,很快拿下了客戶,合作至今。當時一個月費用就有兩三百萬元。

2012年、2013年是遊戲行業的風口,很多手游公司崛起。但傳統的頁游公司還比較封閉,對於公有雲的接受度很低,公司本身也有一些物理機,如果全面轉向雲服務,自己的物理機就浪費閑置了。為了拿下這部分公司,UCloud做了「混合雲」這個產品,在接管對方物理機的同時,提供部分雲服務的過渡。

不只是頁游公司,2013年雲服務概念普及前,很多公司都會自己購買伺服器。混合雲切中了這些公司的需求。2015年初,創立多年的什麼值得買開始使用UCloud的混合雲服務。

截止2016年上半年,UCloud客戶量近4萬,其中遊戲客戶佔到20%多,電商30%多,金融10%,企業服務10%。

差異化和中立性是與巨頭競爭的法寶

正如所有早期投資人提出的顧慮一樣,UCloud高級副總裁陳曉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雲這樣典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里,小公司如何與巨頭博弈?

2015年2月,當他離開騰訊雲加入UCloud時,他給了自己一個答案:對客戶而言,高效的本地化支持、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才是與巨頭博弈的關鍵。至於品牌、成本和技術領先,這是次要考慮的事情。

「2B和2C不同,2C的客戶才會更看重品牌和成本。」

阿里雲和騰訊雲的優勢在於他們的品牌和資源,在機場砸大幅廣告,是典型巨頭的做派。對客戶採購執行層的員工而言,選擇大品牌,他們所承擔的風險也更小。

當面對一些很看重品牌影響力的公司時,UCloud也有過戰略性的放棄。

但巨頭客戶眾多,客戶的需求五花八門,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把一個個客戶都服務好,滿足客戶們多元的需求。

小而靈活的UCloud恰好抓住這個機會。

2013年初,《刀塔傳奇》還在用阿里雲的服務,當時一百台機器左右,對阿里雲而言,只是小小的一位客戶。

不多久,《刀塔傳奇》井噴,阿里雲沒能及時協調資源,UCloud虎口奪食,抓了一小部分流量過來。之後又一次出現業務故障,阿里雲依然沒有服務到位。當時UCloud銷售團隊隔三差五就去拜訪,公司協調了近20人的團隊,針對問題提供專屬解決方案,最終把《刀塔傳奇》全部業務都拿了下來。《刀塔傳奇》業務最高峰時期,在UCloud使用一萬多台伺服器,每個季度的費用就達千萬級別。

「就像追求女孩子一樣,另外兩個競爭者都是富二代,而你是沒有任何背景的。那你怎麼去贏得女孩子的芳心?你要做更多的事情,挖空心思去想去做。」華琨笑著對「新經濟100人」說道。

除了更用心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差異化的創新也是關鍵。

某個產品保持原樣不變,一直領先是不可能的。巨頭們的技術實力都很強,創業公司必須要利用靈活性不斷創新,「我希望我們至少要保持半個身位的領先。」

前一段時間有個客戶,UCloud和阿里雲、騰訊雲競爭,一方面客戶對於穩定性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客戶在走向海外,對海內外的連通性要求也很高。UCloud在雲服務的出海上走得比阿里雲和騰訊雲都早,在美國和香港都有布局,最終成功拿下這個客戶。

2016年直播很火,對於直播行業的客戶除了提供好的網路質量,更關鍵的是提供優質的直播解決方案。映客當時需要一個低成本的數據存儲方案,UCloud在極短時間內提供了定製化的策略,拿下這個客戶。「秒開」這一服務也成功抓住了客戶的痛點,對於直播的用戶而言,能夠最短時間打開所想看的主播頁面很重要。

「他們不一定比我們聚焦,他們不一定比我們動作快。」陳曉建說。

巨頭們都有自己的主體業務,如果客戶的業務剛好和巨頭有重疊,選擇服務商自然會更謹慎,UCloud的中立性成為拿下這部分客戶的關鍵。

之前有個電商客戶,想往雲服務遷移,阿里雲和UCloud都在爭取。雙方的定製化解決方案均已提交通過,但由於客戶在垂直領域內已經有一定體量,考慮到同行間的利害關係,最後選擇了UCloud。

UCloud把所有的客戶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個人站長,管理鬆散,量大但價格便宜;第二類是淘寶賣家,他們自然選擇阿里的服務;第三類是互聯網的創業者。互聯網創業者是UCloud成立以來一直關注的核心群體。服務的穩定性是他們最看重的,同時,UCloud的中立性也成為贏得這個客戶群體的優勢之一。第四類是政府和傳統企業,他們將是UCloud未來拓展的核心用戶。

2013年1月,UCloud完成千萬美元A輪融資,由貝塔斯曼和DCM共同投資,他們也在UCloud接下來兩輪融資中完成了跟投。A輪的時候,DCM和貝塔斯曼也很糾結:團隊和方向都認可,但如何與阿里雲、騰訊雲等巨頭競爭,投資人也很忐忑。

相對UCloud早期融資的步履維艱,後期融資倒顯得順利很多:業務增長顯著,客戶留存率高,再加之三位創始人自己的前期投入,無形中給了投資人很大信心。

「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全球範圍來看至少是萬億級別,能夠同時容下幾個優質玩家,現在還沒遠遠沒到短兵相接的程度。」UCloud C輪投資人、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靳文戟告訴「新經濟100人」。「雲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市場,而UCloud在這個市場里足夠突出。」

在靳文戟看來,季昕華「執著,且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三位創始團隊成員間非常互補,之前又有過共事的經歷,進入狀態很快。」

(左起)陳曉建、華琨、季昕華、莫顯峰

「只有當你把臉面向客戶時,你的屁股後面才會有投資人跟著。」季昕華說。

雲計算最大的痛點是穩定性和服務:第一是是否經常出故障;第二是出了故障後有沒有人管。

從一開始,依靠服務的穩定,UCloud的客戶流失率幾乎為零。創立至今,用戶數量一直保持翻番以上的速度增長,而留存率依然保持在98%以上。

2012年,UCloud年收入100萬元;2013年,月收入100萬元;2015年初,日收入100萬元。

在國內,雲服務的發展是漫長的過程,剛剛經歷的不過是第一個五年。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UCloud,做的還只是在革上一代的命,搶佔上一代的市場。

在季昕華看來,雲的未來將會像水和電一樣,融入每一家公司。

而他希望,UCloud能在這場變革中將它的能力輸送到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家公司。讓所有的公司,無論規模大小,都能享受無差別的IT服務。

季昕華、莫顯峰和華琨在微信上有個群聊小組,名字叫「雲吞面」,是2012年改的名字,到現在一直沿用著。當時融不到錢,他們就想著,只要三個人在一塊,做什麼都可以,哪怕開個麵館也不錯。

現在的他們認為,未來應該會有三家雲計算公司存在,希望UCloud會成為這三者之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