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卷地狂風

原標題:卷地狂風

對」狂風「這種飛機的第一個印象是來自於80年代初所看到的一本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書,在它的第一章中生動地描寫了一名比利時空軍F-16戰鬥機飛行員在攻擊蘇聯戰鬥機時因為夾在中間結果誤被一架」狂風「擊落的情節。在這之後不久,一本名為《航空彩色圖冊》的書作為哥哥送我的生日禮物寄到了我的手中,這本就此引起我對飛機和軍事的興趣的書中就有一張滿掛著武器和副油箱的」狂風「的照片,它的外形立即吸引了我,「彪悍、威猛」,這就是我對」狂風「戰鬥轟炸機的第一印象。

「狂風」的研發概況

說到「狂風」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在這場險些引發核戰爭的危機中,美國以承諾不會入侵古巴並同意撤出部署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彈道導彈為條件,換得蘇聯將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和轟炸機而結束,不過在這場危機中,蘇聯痛感自己在實力上同美國的差距,為此大規模加強自己的軍備,特別是增加核武器的數量。而美國的肯尼迪政府也通過這場危機,感到此前艾森豪威爾政府所推行的「大規模報復」戰略並不是一種能有效應對類似危機的方式,於是轉為以常規武器為主,核武器為後盾的「靈活反應」戰略,並向北約的歐洲盟國大力推銷這種戰略思想。美國則認為北約國家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能力都遠比華約國家強,並且能夠在中部歐洲比華約國家能更及時地部署更多的部隊和戰術飛機,因此在常規戰爭中北約將會佔有優勢。不過歐洲盟國認為,「靈活反應」戰略並不適合他們,如果爆發常規戰爭,歐洲國家毫無疑問將淪為戰場,這些國家面對規模龐大並且有著精良武器裝備的蘇聯陸軍是沒有能打贏一場常規陸戰的信心的,他們只有依靠核威懾來遏制蘇聯。此外,北約的歐洲盟國還認為,如果按照美國的戰略來,歐洲的核按鈕就掌握在美國手中,美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掌握究竟如何進行反應,因而導致歐洲盟國話語權的減少。這些分歧引起了一些歐洲盟國和美國之間的激烈爭吵,最終導致1967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機構。不過在這個「靈活反應」最大的反對者退出后,北約其他的國家在經過協商之後最終選擇了接受「靈活反應」,而為適應這種戰略的變化,歐洲盟國迫切需要更新改進自己的裝備,因為那些裝備多是為了應對一場核戰爭而準備的,顯然並不太適合新的戰略方針。而且歐洲國家也認識到,不能光依靠美國來提供裝備,儘管美國的很多武器裝備的性能並不差,但是卻不見得適應歐洲國家的需要。此外,經過二戰結束后二十年的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和軍事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可以承擔得起一些新型裝備的研發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以英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為主的三國出於替換其現有的作戰飛機的需要,決定聯合研製一種適應其本身的作戰飛機。

1968年7月17日,英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加拿大、荷蘭和比利時六國對未來的多用途戰鬥機的聯合發展開始了論證工作,但是由於在作戰要求上的分歧,后三個國家相繼退出了該計劃。1969年5月,英國、聯邦德國和義大利三國確定分別以三國的BAe、MBB和阿萊尼亞公司為核心組建帕那維亞飛機公司,該公司專門進行多用途飛機的發展工作,其中又以BAe和MBB為主,兩家公司的任務分配各佔42.5%,剩下的15%的工作由阿萊尼亞公司承擔。在隨後進行的初始論證后,確定多用途飛機的動力系統將採用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新研製的RB199型三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採用也就基本決定了這種飛機的規格。

在最初的設計中,新型多用途飛機採用了「一機多型」的概念,將其分為「帕那維亞100」和"

「帕那維亞200」兩種設計,其中100型為單座制空戰鬥機,對其的要求是在綜合作戰能力上超過美國的F-4E「鬼怪」II,它將作為皇家空軍F-4M和聯邦德國空(海)軍的F-4F和F-104G的替代機型,但是在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100型同F-4E相比性能提高有限,而且單座設計還使其無法達到F-4E的對地攻擊能力,所以最終三國決定放棄100型的設計,集中全部力量來進行雙座的「帕那維亞200」型,這樣既可以降低風險,也可以減少費用。

1970年7月,「帕那維亞200」型的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皇家空軍隨後在1972年8月正式提出對該機的任務需求,對該機能執行的任務包括戰場遮斷、近距空中支援、空中優勢、截擊、防空、偵察、海上攻擊、空中遮斷及反敵方航空兵等。限於這三國的技術水平,以及當時對於越南戰爭中美國作戰飛機在其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帕那維亞200」依舊採用「一機多型」的設計理念,只不過同此前不同的是基於同一種機體進行修改以使其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而不是兩種差別相對較大的機型。

1974年8月14日,在由於發動機研製拖延而推遲了8個月之後,第一架「帕那維亞200」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後,這種飛機於同年9月改名為「狂風」(Tornado,又被譯作「龍捲風」)。

「狂風」的基礎型為對地攻擊型(即「狂風」IDS戰鬥轟炸機),在「狂風」研製開始時三國決定製造7架原型機,后改為13架,但是最終確定的原型機的數量是9架,其中英國4架、聯邦德國3架,義大利2架,這9架飛機全部為IDS型。進行首次試飛的是聯邦德國的D-9591號原型機,其後在1974年10月30日英國的第一架原型機XX946號也進行了試飛。其後英國的第2架原型機XX947和聯邦德國的第2架原型機D-9252相繼進行了試飛,這些飛機主要分別用於測試飛機的氣動和航電設備等,聯邦德國的D-9252測試了低空自動地形跟蹤系統、武器系統和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地形雷達等設備。義大利的第一架原型機的首飛時間比較晚,於1975年12月才進行了首次試飛。而最後一架原型機則在1976年10月進行了首次試飛。而在最後一架原型機試飛之前的1976年3月,三國就批准了「狂風」IDS的批量生產計劃,並於同年7月啟動了生產計劃。

1979年6月,第一架生產型「狂風」IDS正式出廠,7月10日,皇家空軍的第一架「狂風」GR.Mk.1型進行了首次試飛。在17天之後,聯邦德國的第一架生產型「狂風」IDS進行了首次試飛。1981年9月25日,義大利空軍的第一架生產型進行了首次試飛。而「狂風」的正式投入使用則在1982年1月6日向皇家空軍交付開始,同年7月2日聯邦德國海軍獲得了其第一架「狂風」,其後分別在1982年8月27日和1983年7月26日開始相繼向義大利空軍和聯邦德國空軍交付。最終,三國裝備的「狂風」IDS的數量分別是英國220架、聯邦德國324架,義大利100架。

由英國獨立在「狂風」IDS基礎上進行改進的防空型「狂風」ADV(F.2)於1979年10月進行了首次試飛,由於「狂風」IDS本身就考慮到了執行空中作戰的要求,因此防空型在其基礎上的改進速度很快,但是由於為其研製的配套的雷達系統研製進度緩慢,結果使其研發進度被嚴重拖慢,一直到1984年具備實用化的防空型「狂風」F.2才進行了首次試飛,此前這架飛機並不具備完善的機載雷達系統。不過這之後該型號的交付速度很快,1985年開始防空型就交付給皇家空軍,該型號用於替代「鬼怪」GR.1/GR.2(F-4M/K)和F-4J(UK)型,擔負英國在北海上空的防空任務,其主要攔截對象就是蘇聯空軍的遠程轟炸機。防空型一共生產了218架。其中皇家空軍採購了194架,皇家沙烏地空軍採購了24架。義大利空軍在90年代中後期為了替換F-104S,先是向美國租用了一批F-16,隨後又於1995年租用了皇家空軍的24架「狂風」F.3,一直使用到2004年。

皇家沙烏地空軍是除了三個研發國之外「狂風」系列的唯一的用戶,1985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同英國簽訂了購買48架「狂風」IDS和24架「狂風」ADV的合同,1986年為皇家沙烏地空軍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開始試飛。1989年2月9日,皇家沙烏地空軍的「狂風」正式交付使用。這批飛機很快就交付完畢,裝備皇家沙烏地空軍3個中隊(IDS型2個中隊,ADV型1個中隊)。1993年,皇家沙烏地空軍追加訂購了48架IDS型。

在「狂風」IDS的基礎上,以聯邦德國(1990年兩德合併后稱為德國)和義大利為主,在IDS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研製了「狂風」ECR電子戰/偵察型,這種型號去除了固定機炮,增加了偵察和電子設備,並且具備攜帶反輻射導彈對雷達進行攻擊的能力,同時保留了IDS的對地攻擊能力和空戰能力。ECR型於1990年5月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後英國、德國和義大利分別裝備了30架、35架和16架ECR型。

「狂風」各型號總共生產了992架,目前仍然有約一半左右的數量在服役。

英國和法國在1965年和1967年進行聯合研究的AFVG方案,在1967年法國退出北約后,此項聯合研製就此夭折。不過法國在1967年的方案基礎上縮小規格研製了「幻影」G.8,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幻影」G.8未能投入實用。

聯邦德國的第一架(也是「狂風」的第一架)原型機D-9591

剛出廠的D-9591號機,該機後來作為正式服役的飛機投入使用,機號改為98+04

1973年出廠后的英國第一架「狂風」IDS原型機XX946號同一架「美洲虎」在機場跑道上停放,按照計劃,「狂風」應該在1973年12月進行首次試飛,但是由於發動機研製的拖延,整整延誤了8個來月才進行了首飛

飛行中的XX946號,可以看到這架飛機繪製了英國、義大利和聯邦德國三國的軍用飛機國籍標誌,而在其機頭右側繪製的「靶心」標誌也分別表示了三國的國籍

XX946號彩色側視圖

「狂風」使用的RB.199型渦輪風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推重比達到8,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用發動機之一

義大利的兩架「狂風」原型機P.05和P.09

1977年5月在飛行中的P.12,該機是6架預生產型中的第2架

「狂風」F.2 ZA254號彩色側視圖,該機為防空型(ADV)的原型機

飛行中的ZA254號機

ADV型同IDS型相比,機體改進的工作比較順利,但是配套的雷達的研製進程的拖延使該型號的試飛進程大幅拖延

1982年皇家空軍的「狂風」GR.Mk.1和「狂風」F.2原型機雙機起飛

德國海軍裝備的IDS型,該型號具備攜帶「鸕鶿」空對艦導彈進行海上攻擊的能力

1987年德國空軍和皇家空軍的兩架「狂風」IDS同美國空軍的F-15C的混合編隊

1991年巴黎航展上的義大利空軍的「狂風」IDS

2008年停放中的德國空軍「狂風」ECR,ECR型從外觀上很難同IDS區分開,不過可以看到在其機頭側下方沒有機炮的炮口,這是一個重要的分辨特徵

2010年,一架被拆解的「狂風」GR.Mk.4(ZA446),該機為由「狂風」GR.Mk.1改進而來,由於此前。目前皇家空軍中尚在服役的是GR.Mk.4/4A,不過也已經有部分該型號退役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