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金曲撈》到《我想和你唱》,音樂綜藝為何再刮懷舊風?

電視的綜藝狂歡時代,是從音樂類節目開始的。

從2005年《超級女聲》開始,音樂節目一發不可收拾,在綜藝類節目開始佔據一席之地,而且地位不可動搖。12年來,作為國人最喜愛類型的音樂類節目也經歷了從火爆到瓶頸的發展狀態。但是,國人對於好歌的天然追逐,以及歌曲自帶懷舊意義的特殊功能,使得音樂類節目一直為人所需要。

如今的樂壇或許並不景氣,但音樂類綜藝節目卻是紅紅火火,《歌手》、《新歌聲》、《跨界歌王》、《我想和你唱》、《天籟之戰》等音樂節目層出不窮,從大牌歌手同場競技、明星素人混搭到演員跨界歌壇,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從二季度音樂江湖來看,音樂綜藝似乎都走起了懷舊風,賣起了情懷殺。此前,《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綜藝走紅,「情懷」無疑是一張王牌。如今音樂類綜藝也頻頻效仿,讓人不禁疑問,「情懷」真的是一張萬能牌嗎?

現象:音樂江湖再掀「懷舊」風

從第二季度音樂綜藝格局來看,《跨界歌王2》、《我想和你唱2》、《金曲撈》等在內的數檔重磅音樂節目佔據了電視熒屏周末檔的重要檔期。當薛之謙在《金曲撈》唱起了《王子公主》、何潔唱起了《把你藏在歌裡面》;當譚詠麟的《朋友》,還有葉倩文的《瀟洒走一回》再現《我想和你唱2》的舞台……第二季度的音樂綜藝或多或少都著了「情懷」的魔。

1.《我想和你唱2》,星素互動怎能少了樂壇經典

《歌手2017》落幕後,《我想和你唱2》接棒,雖然同為音樂綜藝節目,但是兩者在模式和內容上卻各不相同。《歌手》是專業歌手的競技場,《我想和你唱》則是明星+素人的大型音樂秀,主打星素互動,除了音樂的專業性之外,更講究情懷。作為一場音樂爬梯,《我想和你唱》需要的是全民參與,而這個「參與」的入口,是在於歌手的那首代表作上面。孫燕姿的《神奇》、趙傳的《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激發了80、90后的一次集體回憶;譚詠麟的《朋友》、葉倩文的《瀟洒走一回》勾起人們對90年代初香港樂壇的一次懷念。

《我想和你唱2》每一期都會邀請三到四位歌壇巨星來跟素人合唱,實現了用手機APP創造素人與明星互動合唱的可能性,再用舞台主秀實現面對面選拔,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真正實現「把網上的歌唱到了現實中」。

如果說一首歌曲代表的是每個人的青春,那麼在這裡可能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不管它是什麼顏色,都是人生中一段珍貴的回憶。這是節目的初衷,也是它的懷舊策略。

2.《金曲撈》打撈的是金曲喚醒的是情懷

說到音樂綜藝的「情懷牌」,《金曲撈》算是用一種另闢蹊徑的方式訴說曾經。和現有的音樂綜藝不同的是,它沒有任何原創歌曲,而是通過其他歌手重新編曲演繹,回歸好音樂本身。它的重點在於「打撈」過去的遺珠歌曲。所以雖然懷舊是節目的一個核心議題,但是它採用的方式是用時代的新衣包裝歲月的旋律,讓昔日不幸被蒙塵的金曲,重新煥發神采。

為了增加節目的綜藝感,《金曲撈》在形式上也加入了一些綜藝要素,比如由節目組提供的關鍵詞來猜測歌手是誰,再由喚醒歌手演唱原唱的歌曲,讓觀眾投票決定歌曲要不要喚醒。在內容的呈現上,節目秉承「喚醒師+原唱+金曲」這一核心主線,著力打造喚醒師與原唱間的「CP感」,譬如夫妻關係、情侶關係、樂壇師徒關係等,以此增加猜謎樂趣,此外還將大力提升舞美的絢麗感與節目的娛樂感。

如果說詩人喜歡把情感寄托在詩句中,那麼作詞作曲者則會將情感放在旋律里,只要有真情實感,就不怕不能打動人。這也是為什麼「少不聽李宗盛,老不聽林夕。」大概只要一聲,我們便會感嘆相見恨晚,這是旋律的力量。顯然《金曲撈》的這次懷舊策略是創新且成功的。

原因:音樂節目為何愛打「情懷」牌?

近幾年,雖然熱門音樂綜藝節目數量之多如過江之鯉,但流行佳作依舊是少之又少,多數還是那些華語樂壇黃金時代的懷舊金曲能夠「讓耳朵懷孕」。事實上,懷舊風一直這幾年影視歌領域的不容忽視的元素,尤其是國產電影中80后懷舊風就不曾停歇過,這顯然是這一群體漸成社會階層中堅力量密不可分。

都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放在音樂綜藝這個領域來說,可能「懷舊」是一個比較保險而最有可能取得優良效果的選擇。

通過「懷舊」激發觀眾的嗨點,他們的自發傳遞,力量遠勝過花費幾千萬的曝光,情感共鳴的自發傳遞力量驚人,演繹有情懷的經典歌曲依然能夠最大程度地引起觀眾的共鳴,是保證收視的最大籌碼。再來看這些音樂綜藝的選擇,首先這個階段的受眾大都受到了90年代香港樂壇的影響,所以譚詠麟、葉倩文、杜麗莎等一批香港歌手開始「回爐」,因為他們陪伴了這部分受眾的青春;與此同時,內地樂壇老狼、楊鈺瑩、毛阿敏、趙傳、崔健等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現在也開始再次活躍在電視熒屏上。所以理由就是他們自身攜帶的「懷舊」基因。於是當情懷遇上寄託,所碰撞出來的電光火石便可想而知。

叔本華說:「懷舊是人的本能。」所以,這些老歌、老明星對大部分觀眾意味著什麼?他們代表的是生命的刻度。當我們在很多音樂軟體的「經典老歌」中發現周杰倫的《龍捲風》的時候,我們會感嘆時間的殘忍,也會慢慢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從而在情感上收穫認同。這就是音樂綜藝「集體懷舊」的力量。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懷舊對於越來越缺乏安全感的現在人來說,更是滿足歸屬感的需求。一首歌、一個故事、一部電影、一個場景,都足夠勾起我們對於過往情境與事物的懷念,更有那已經觸手不可及的共同經歷過往。都說總有一首歌會讓你淚流滿面,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歌詞中的畫面與記憶中的過往重新建立了聯接,這就是真正打動人心的經典與一般流行歌曲的區別所在。

趨勢:「差異化」競爭,音樂節目不再只有音樂

國內最近這些年不斷推陳出新超過一百檔音樂類節目,音樂類幾乎是最紅火的一個節目類別了。但不論是自主研發也好,或是向國外借鑒也好,都存在著一個市場定律,就是做一檔音樂節目,要麼把賽制玩到極致,要麼把純娛樂玩到極致。

目前音樂節目還是大體分兩類,一種是主流音樂節目,《新歌聲》、《歌手》這樣的主打音樂的真人秀節目;另一種模式是音樂綜藝,音樂性不是100%,甚至只有50%,另外50%靠的是綜藝化的表達,這是吸引觀眾的重點。現象級節目越來越難產,但音樂綜藝卻總是源源不斷前仆後繼,或許音樂還是原來的音樂,但綜藝卻已經不是當初的綜藝了,音樂綜藝的玩法早已不是光憑演唱就可以輕鬆征服觀眾的了。

從一開始的素人選秀節目到明星之間的比賽節目,再發展到了2016年的大量星素PK節目。這類節目以「夢想」為旗號,強行賦予音樂競爭性、使命感,實則都只是給「在電視上唱歌」這件事賦予了一個外殼,給歌手強加一個動機,出現得多了之後,觀眾審美不免疲憊。2005年《超女》總決賽收視率11.65%至今仍是一個不可複製的神話,冬粉經濟也是從那時起活躍至今。而隨著草根選秀熱潮的淡去,人們開始期待專業歌手在音樂節目上的表現,比如導師陣容刷新觀眾認知的《好聲音》、職業歌手同台競技的《我是歌手》等。

另一方面,娛樂性的音樂綜藝節目則割捨了競爭性,僅把音樂作為一種玩兒的方式和途徑,將看點主要放在猜測和互動上。這類音樂節目需要在音樂性之外,找到一個核心看點,並將它無限放大,比如「音樂+跨界」的《跨界歌王》、「音樂+偵探」的《蒙面唱將猜猜猜》、「音樂+方言」的《十三億分貝》、「音樂+養成」的《蜜蜂少女隊》等。

不得不承認,在綜藝競爭廝殺越來越慘烈的今天,音樂節目想要殺出重圍,不是一個難字就能概括。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傳統明星競技PK模式正處於衰退期,而新的競技模式創新仍處於方興未艾之勢。主打「音樂+」模式的音樂節目雖然發展勢頭較旺,但同類型節目扎堆嚴重,節目內容吸引度不高,極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可見,競技模式在目前的音樂節目市場中依然佔據著主流,短時間內難以被撼動。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單琳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