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預防接種理論:用「失實信息」來對抗失實信息

  • 馬明良 編譯

約翰·庫克(John Cook)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氣候變化傳播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她長期專註於研究失實信息,並致力於減少失實信息所帶來的危害。她說理想狀態就是有朝一日失實信息將不復存在,因而也就不再需要她這個職業。

庫克坦言最近的一些動向表明要實現這個願望還任重道遠。失實信息、虛假新聞和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猖獗。牛津詞典還將「后真相」(post-truth)評選為「2016年度英文辭彙」。后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科學和科學證據遭受質疑。

幸運的是,科學借鑒了心理學研究的預防接種理論來保護自己,這一靈感來源於疫苗接種的邏輯:前期接種一劑含有少量「病毒」的疫苗可以幫助接種者抵抗病毒大爆發時的侵襲。庫克在她的一項新研究中,嘗試讓實驗對象先接觸一些顯而易見的失實信息,以讓他們對後面真正的失實信息形成「免疫」,實驗結果另庫克很滿意。

注射一劑虛假新聞后未來甄別真假的能力就會提升嗎?

失實信息的危害

失實信息正在被大量生成和傳播。最近由心理學研究者桑德·范·得·林登(Sander van derLinden )牽頭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反對氣候科學的觀點以及反對針對氣候變化採取措施的政策,結果發現否認科學的趨勢在抬頭。這一研究也表明這種趨勢會對人們的科學認知和科學素質產生較大影響。

研究發現有關氣候變化的失實信息對於公眾如何看待氣候變化有著重大影響。

他們在研究中使用的不實信息是2016年傳播最廣的一篇氣候文章。在這項名為「全球氣候變暖請願計劃」( Global Warming PetitionProject)的活動中,有3.1萬擁有科學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士簽署了一項聲明,宣稱人類不會影響氣候。這篇聲明削弱了人們對科學共識的認知。研究者將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科學共識的接受程度稱為「網關信仰」(gateway belief),它會影響人們對氣候變化以及是否支持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的態度。

正當林登在美國進行這項實驗時,庫克也在澳大利亞研究失實信息的影響。庫克所用的材料也恰巧是「全球氣候變暖請願計劃」的文章。庫克將失實信息逐字逐句展示給實驗對象,然後讓他們評估人類造成全球變暖這一科學共識,以觀測失實信息是否對他們產生影響。

庫克發現了相似的結果,失實信息的確削弱了人們對於科學共識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失實信息對某些人的影響要大於其他人。一個人政治上越保守,他受失實信息的影響就越大。

對於氣候變化失實信息的反應

這一發現與其它的研究一起有力地佐證了人們會根據自己既存的信念來解讀信息的觀點,不論這些信息是真實的還是失實的。當人們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就很有可能認為它是真實的並進一步強化內心的想法。相反,如果人們遇到和自己信仰相左的信息時,便很有可能去質疑這些信息的來源和可信度。

然而,失實信息的危害遠不止如此。除了誤導人們之外,失實信息還會帶來更危險的潛在影響。在林登的研究中,當人們同時面對事實與失實信息時,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態度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兩個矛盾的信息會互相排擠,互相質疑。

事實與另類事實就像物質與反物質一樣,當它們相遇時,就會爆炸並相互湮滅抵消。這就是失實信息的潛在危害。它不僅誤導人們,它還使人們不再相信事實。正如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Kasporov)所說的那樣,「失實信息消滅了事實。」

科學應對否認科學之道

這項研究表明,失實信息對科學的質疑與攻擊是強勁的,也是有效的。幸運的是,科學有應對「否認科學」之策。

預防接種理論採用了疫苗接種的理論,並將其應用於知識領域。疫苗接種就是讓人體感染弱化病毒,以獲得抵抗真正病毒的免疫力。半個世紀的研究發現,當人們接觸「弱化的失實信息」時,人們也在逐漸形成對失實信息的免疫力,這樣在遇到真正的失實信息時就可以不受其影響。

接種信息需要包含兩大元素。首先,需要明確警告人們受失實信息誤導的危險。其次,需要提供反駁依據,解釋失實信息的漏洞。

在林登的實驗中,他明確指出有很多人的簽名是假的,並且3.1萬人只佔美國1970年以來畢業的科學學生總數的0.3%。在簽名的這些人中,只有不到1%的人對氣候科學有研究。

庫克在她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來驗證預防接種理論。她是希望實驗者能反對這項請願計劃,但她並沒有明說。相反,她在實驗中介紹了失實信息常使用的「假專家」的方法。顧名思義,假專家就是向大眾傳遞出專家的假象,但實際卻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

庫克發現無需專門提及具體的失實信息,只是解釋失實信息的方法便可以抵消其影響。例如,當庫克向大家解釋過去的失實信息是如何利用假專家的方法后,人們在面對請願計劃中假專家信息時就不會受其影響。而且,失實信息對所有政治傾向的人群的消極影響都會被抵消,不管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沒有人願意被誤導人的這些方法所欺騙。

將預防接種理論付諸實踐

預防接種理論作為一種功能強大且豐富的科學傳播方法,用途十分廣泛。庫克通過把預防接種理論的成果和揭露真相的認知心理學聯繫在一起,發展出一套「事實—迷思—謬誤」的框架。

這一策略包括對事實進行解釋,然後引入與這些事實有關的迷思。這時,人們會看到兩個相互矛盾的信息。通過揭示迷思扭曲事實所採用的方法便可以化解矛盾。

庫克在一門關於氣候的失實信息的網上免費課程中大量運用了這一框架。在這門名為《理解對氣候科學的否認》的課程中,每一堂課都採用了「事實—迷思—謬誤」的框架。講課者會首先解釋一個氣候事實,然後介紹一個與該事實相關的迷思,再解釋迷思的謬誤之處。這樣,這門課既闡釋了氣候變化的關鍵事實,也向學生介紹了50個最常見的氣候迷思,使他們能對這些失實信息形成免疫。

事實迷思謬誤
數千年來,大氣層都處於平衡中,人類打破了這種平衡。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較於大自然自己排放的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人類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過於簡單化:只考慮了自然二氧化碳排放,而忽視了自然二氧化碳庫(CO2 sinks)
在過去的200年間,人類排放是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因。火山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碳比人類多。妄下結論:火山噴發的確會釋放二氧化碳,但過去200年火山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太小,根本不會引起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明顯變化。
如果我們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要經過數千年才能恢復到工業化以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停留時間只有4年因此如果我們停止排放,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水平會迅速下降。毫不相干:二氧化碳分子在大氣中的運行速度並不等同於二氧化碳含量回歸正常水平的速度。
溫室氣體就像一個毛毯,它們吸收熱量並傳回地球。溫室效應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曲解:熱力學第二定律考慮的是凈能量流,它並不完全否認從低溫物體向高溫物體轉移熱量。
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就意味著有更多熱量被聚集在空氣稀薄的高空大氣層。溫室效應是飽和的,因此再多一些二氧化碳也不會影響它。過於簡單化:誤認為大氣層只有一層,其實它有好幾層。
冰芯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海洋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這與溫室效應一起會加速全球變暖。二氧化碳增加在氣溫升高之後意味著溫室效應是微不足道的。假兩難推理:並不是誰引起誰而是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二氧化碳導致升溫,升溫也導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人類的影響之一就是高層大氣的降溫和低層大氣的升溫,衛星已觀測到了這一規律。人類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證據之一,對流層紅點,還未被觀測到。毫不相干:紅點與溫室效應無關。
衛星發現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加劇是不爭的事實。二氧化碳是一種微量氣體,所以它的溫室效應微乎其微。毫不相干:微量氣體也可以有重大影響力,是否微量與二氧化碳的增溫潛能無關。
氣候的年度和日度變化規律證實了人類造成全球變暖,排除了太陽的影響。太陽是造成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選擇性失明:忽略了人類的影響,並無視最近一段時期氣候變化與太陽運動剛好相反的事實。

遵循事實迷思謬誤框架的網上課程

比如,我們知道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變暖,因為我們觀察到了氣候變化中獨特的溫室規律。換句話說,在氣候變化中發現了人類活動的印記或證據。然而,迷思的觀點可能會說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氣候就已經開始了自然地變化,因此,現在的氣候變化也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這一迷思犯了妄下結論(或是不合邏輯的推論)的錯誤,根據它的前提無法得出相應結論。這就好像發現了一具死屍,死屍的背上插著一把刀,由於過去有人是自然死去的,因而得出結論說這個人也一定是自然死去的。

科學明白地告訴我們,向人們灌輸更多的科學常識並不能完全解決否認科學的問題。我們無法忽視存在失實信息的現實,也不能否認存在否認科學的事實。相反,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教育的機會,在課堂上闡釋人們對科學的誤解是教授科學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事實證明,阻止否認科學的關鍵是讓人們接觸一小部分對科學的否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