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紅色帝國的血淚戰 —— 一部產業陰謀史

最近京東方又因蘋果供應鏈調整刷屏產業界,昔日「燒錢王」「忍辱負重」終於一步步贏得驕傲。這家「背負面板趕超日韓重任」的企業,它存在的含義遠遠高過商業邏輯上的價值。而其逆襲的背後是一部產業江湖陰謀史,一部紅色帝國的血淚史。

來源 | 察網 作者 | 路風等

液晶簡史與液晶的發展
做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電視製造國,在顯示器產業發展歷史上有著慘痛的教訓。了解電子產業的朋友都知道一個詞——「缺芯少屏」,芯就是晶元,屏就是顯示屏。

上世紀50年代起,建設了大批電子企業,到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換代浪潮中大批倒閉。1978年,開始發展電視工業,在政府主導下啟動了「彩電國產化」工程,政府出資近200億美元,由此誕生了長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電巨頭。到1987年,彩電年產量達到1934萬台,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此後依靠成本規模優勢,迅速擠垮了國外同類產業。

2004年,當世界電視產業從傳統CRT(顯像管)顯示器,向液晶、等離子等新型平板顯示器轉換時,彩電工業再一次慘遭淘汰。至此,在上世紀80年代起採用「以市場換技術」「合資」,等政策發展的轎車、彩電、集成電路產業,幾乎全數失敗,沒有一個能擺脫對引進技術的依賴,形成自主的技術能力,成為產業發展之恥。

隨著液晶電視產能的持續增長,這種產業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已經嚴重威脅電視產業安全。

由於液晶面板占液晶電視整機成本的2/3,國內彩電廠商被迫花費巨資,從韓國、台灣、日本廠商手裡採購液晶面板等關鍵零部件。以2010年為例,當年液晶面板進口額超過460億美元,僅次於集成電路(1569億美元)、石油(1351億美元)和鐵礦石(794億美元)。

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韓平板電視廠商、台灣企業「擁屏自重」,肆意侵蝕彩電市場份額,並且對企業進行嚴格的液晶技術封鎖、電子工業只能「跪著」求生存。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液晶面板價格崩盤才告一段落。為了突破產業困局,從2009年起,國內液晶面板企業逆勢擴張,打響了產業反擊戰。

2009年8月25日,液晶面板龍頭企業——北京京東方,宣布投資280.3億元人民幣,建設第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此舉如同一聲霹靂,瞬間擊潰了外國廠商的技術與利益封鎖聯盟。在此後不到10天時間裡,日本夏普、韓國三星、LG,台灣奇美、廣達等廠商,紛紛宣布放棄封鎖策略,要在大陸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這場液晶狂潮背後,是液晶面板廠商與外資廠商的生死角逐。誰能率先填滿市場需求,誰就能成為行業霸主,而落敗者只有衰亡一途。進口關稅將導致韓國、日本、台灣的進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市場的競爭力。這就是外資廠商瞬間扭轉封鎖態度,搶著在華設廠的根本原因。

在敘述這場「液晶戰爭」之前,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一下液晶產業的發展脈絡。液晶自發現以來,主要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其中1883年至1968年為材料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階段,主要由德國人和美國人在推動。1973年至1985年為產業化初期階段,日本廠商將其廣泛應用於計算器、電子錶、掌上遊戲機等電子產品中,為液晶技術奠定了產業基礎。1985年至1992年是液晶推廣應用階段。1992年至2003年是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發展的成長期,在筆記本電腦、台式電腦顯示器、手機,液晶產品逐漸取代傳統CRT顯像管顯示屏,並戰勝PDP等離子顯示技術,成為市場主流。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成長期,隨著27英寸以上液晶電視,對傳統彩電的市場替代效應,世界液晶產業規模超過了1000億美元,其生產線規格也發展到了第10代,出現巨型液晶電視。

日本騰飛

早在1968年美國RCA實驗室公布LCD成果時,正在美國IBM實驗室工作的日本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將這一技術介紹給了日本重點大學和大公司,引起日本產業界的關注。當時的日本正處於二戰後經濟崛起的黃金年代,對新技術有著異常的敏感性。小林駿介等日本學者獲得信息后,在1969年就到美國學習,回到日本后開始液晶基礎研究,由此被稱為「日本液晶之父」。

1972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買下美國RCA公司的LCD技術,並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採用TN-LCD為顯示面板的計算器(Sharp EL-805)。日本精工(SEIKO)則從美國人弗格森手中買下了TN-LCD技術,並在1973年10月,推出了其第一款LCD數字顯示電子錶(06LC型),引發了數字電子錶熱潮。市場的熱烈反應,使得日本Casio、Toshiba等廠商迅速加入LCD產品的研發行列。這些被美國大公司看不起的「小玩意」,讓日本人賺得盆滿缽滿。


夏普得道稱王

最終把TFT-LCD做成的是日本夏普。1964-1976年,夏普把生產計算器所需的3000個元件減少到3個:一隻矽片、一個顯示屏和一隻太陽能電池。這種結構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為了研製計算器上的顯示屏,1972年初,夏普花費300萬美元,從美國RCA手中購買了TN-LCD技術。在1973年4月,夏普推出了第一款採用LCD顯示屏的計算器(EL-805),採用一塊能顯示8位數字的黑白TN-LCD屏,比精工推出的第一塊LCD電子錶早了六個月。這個厚2.1厘米,重200克的掌上計算器,讓夏普第一次敲開了未來顯示技術的大門。

而美國RCA公司的LCD工廠,在幾個月後被關掉了。LCD顯示屏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讓夏普的計算器如虎添翼。1980年,夏普推出的EL-826計算器,重量只剩下1.5盎司,一台也只賣23美元。之後夏普生產的計算器更小更輕,成本更低,消費者只花4美元即可買到一隻夏普太陽能計算器,幾乎壟斷該市場。

在液晶面板發展早期,電子錶、計算器、儀錶面板是小型TN-LCD單色液晶顯示屏的主要用戶。直到筆記本電腦的問世,才成為推動液晶產業崛起的決定性力量。1992年9月,美國IBM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產品——IBM 700C,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1992年,IBM公司收到了超過10萬台筆記本電腦的訂單,這使得TFT-LCD找到了市場,預計每年有70%的增長,而10.4英寸屏也成為主流規格。同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3.1操作系統,支持256色顯示,這加劇了對彩色顯示器的需求。夏普、DTI、NEC、富士通等廠商紛紛調整投資計劃,建設新的TFT生產線。

從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興建了25條TFT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伴隨著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製造供應鏈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在幾乎所有關鍵設備和材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業產業。

比如:(1)日本旭硝子和電氣硝子為液晶平板提供玻璃基板;

(2)尼康和佳能提供掃描式和步進式曝光機;

(3)NEC-安內華製造干法刻蝕設備

(4)日本電工製造彩色濾光片和偏光片;

(5)大日本印刷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提供先進的平板印刷設備;

(6)日本真空技術株式會社提供ITO導電膜;

(7)佳能提供鏡像投影系統;

(8)還有一些公司做背光源,

即使在日本企業不是很強的地方,比如液晶化學品、化學氣相沉積設備(CVD),液晶驅動晶元和高性能玻璃等方面,外國企業也都是把他們的業務總部設在日本,或者與日本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到1998年,夏普以2280億日元(15.7億美元)的營業額穩居行業第一,NEC以1300億日元排名第二,東芝(DTI)以1000億日元排名第三。這是日本液晶產業發展歷史上的巔峰時期。液晶、晶元產業成為日本的吸金器,聚寶盆。日本經濟真正開始騰飛。

韓國騰飛

在1990年,日本TFT液晶面板佔據了全球市場90%的份額,到1994年這一數字上升至94%,而美國只佔了不到3%。美國人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日本領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戰,更不意味著後進者就不會成功。

1987年,三星集團不惜連續虧損7年,發展液晶業務。為了發展DRAM(內存晶元)業務,三星持續虧損了25年,直至擠垮日本對手,成為世界第一,隨著現金流的爆炸性收人、韓國的成功,導致韓國民族信心、經濟發展變態高漲。

韓國企業大規模進入TFT液晶面板行業,是在1995-1996年液晶產業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用不到10年時間,硬是把日本人擠下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由於液晶面板需要冒著大規模投資(動輒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所以進入這一行業不僅需要能夠開發出樣品,還要掌握量產的工藝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韓國企業就是通過試生產線中應用最先進的設備,來作為學習平台和培養量產能力。在自身技術能力不足的液晶灌注工藝等方面,就採用「偷師」的方式去學習日本。三星在日本設立了一個研發機構,利用產業衰退期,雇傭失業的日本工程師,積累研發能力。1991年,三星建成了一條300×300mm的試生產線,第二年又研發了在300×400mm玻璃基板上,一次生產2片10.4英寸液晶顯示器的技術。

「反周期投資」成就韓企霸業

在競爭策略上,韓國企業採用的是加入主流進行趕超的方式,即通過參與技術合作、結成戰略聯盟,以及簽訂長期合同等形式與外國企業合作。1995年,三星和另外一個後進者,日本富士通簽訂了交叉許可協議,由富士通提供寬視角技術,交換三星的高孔徑比率技術。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外國設備供應商,但三星也能依靠自身能力來滿足需求。1996年上半年,三星與美國康寧成立合資公司生產熔融玻璃基板。三星航空(后改名三星Techwin)投資光刻機設備,三星顯示設備公司製造彩色濾光片,而三星電子提供驅動電路。

自從韓國企業進入液晶面板產業后,「反周期投資」幫助他們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1996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韓國企業大規模投資新生產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面板市場也陷入了不景氣,日本廠商雖然佔據絕對壟斷地位,但大多面臨虧損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三星電子和LG卻再一次採取了反周期的投資戰略,果斷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如此高的投資強度,讓日本企業望塵莫及。並積聚了驚人的爆發力。

韓國企業從開始量產到盈利,經歷過痛苦的產業能量積累階段。三星的液晶業務從1990年到1997年連續虧損了7年,在1991-1994年間,平均每年虧損1億美元。但是憑藉韓元貶值和生產規模擴大,三星到1997年末實現了「鹹魚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貨量,躍居世界第一。LG的液晶業務從1987年到1994年,年均虧損5300萬美元,持續虧損了8年。

韓國LG是世界第二大面板企業,生產基地主要在慶尚北道龜尾市和京畿道坡州市,其中龜尾市集中了LG的2代線至6代線。1995年建成P1工廠(2代線),1997年建成P2工廠(世界第一條3.5代線),2000年建成P3工廠(4代線),2002年建成P4工廠(世界第一條5代線),2003年建成P5工廠(5代線),2004年建成P6工廠(6代線)。2006年,LG在坡州建成世界第一條7.5代線(P7工廠);2009年在坡州建成P8工廠(8.5代線)。 繼LG之後,三星也在1998年底建成了3.5代線(600×720mm玻璃基板)。韓國企業至此領先於當時只有3代線的日本企業。

韓國超越日本的分水嶺

1999年是韓國企業的轉折點:5月,LG和荷蘭飛利浦宣布,後者投資16億美元,換取LG液晶業務的50%股份,新組建的LG飛利浦公司於9月正式運營。這筆交易不僅為LG帶來了投資,也使飛利浦成為LG的大客戶。7月,蘋果電腦向三星投資1億美元,以加速其液晶生產線建設。10月,三星接到戴爾電腦價值85億美元的訂單。11月,現代集團與3家美國筆記本電腦製造商——IBM、康柏和Gateway,簽訂了5年80億美元的供貨合同。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場佔據了18.8%的份額,名列第一;LG達到16.2%,名列第二;這兩家韓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都超過了原來的行業霸主——日本夏普。

韓國企業的兇猛擴張一舉改變了TFT-LCD產業的遊戲規則。日本人曾經質疑這種瘋狂投資的行為,但事後看,率先建設5代線正是韓國超過日本的分水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推動TFT液晶面板最終進入電視應用階段的主角,已經換成了韓國人,而不是作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只是當韓國企業憑藉5代線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后,日本夏普才改變了保守態度,跳過5代線去直接建6代線。當三星在2005年建成7代線后,夏普於2007年率先建成了8代線。此後夏普又在2009年10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條10代線,進一步鞏固了優勢地位。

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在電子產品領域的廣泛應用,如電腦、電視、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移動多媒體、廣告顯示屏等。在這個信息時代,液晶面板無處不在,已經成為電子產業的核心力量。

台灣騰飛

由於日本與台灣島的經濟聯繫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愛普生先後在高雄和台中設廠,以生產大尺寸的TN-LCD為主。日本廠商的投資,刺激了台灣本地LCD產業的發展。1986年後,台灣當局連續出台政策,鼓勵扶植LCD產業的發展。1988年,台灣工研院幾乎與韓國三星同時開始對TFT-LCD技術的攻關。

液晶面板市場從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后,急劇收縮,到1998年初跌至谷底。財務負擔加重的日本企業失去了追加投資的勇氣。除了夏普、日立和鳥取三洋繼續對3.5代線和4代線投資外,其他日本企業的投資都處於擱淺狀態。但這一輪的衰退卻引來了新的入場者——台灣企業。

本來日本企業一直拒絕向台灣轉移TFT液晶面板技術。但是處於金融危機和產業衰退期的日本企業,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金融危機期間對韓國的救援,讓韓元大幅貶值,迅速提高了韓國企業的競爭力。這使得韓國大規模生產的液晶面板價格降低,快速佔領台灣電子終端代工市場,致使日本企業在台灣市場的份額急劇下跌。

1998年,日本企業在韓國人的兇猛攻勢下,刻意高調地將技術轉讓給台灣企業作為反擊。這樣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日本在產能上的不足。當年共有6家台灣企業相繼獲得了日方的技術許可,從而進入大尺寸TFT-LCD產業,是年被稱為「台灣TFT-LCD產業元年」。

2001年,液晶面板價格狂跌。三星和LG試圖以「流血競爭」迫使日本和台灣廠商出局。面板價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台灣廠商全部出現虧損。

到2001年底,友達的積壓庫存已達數億美元,財務非常緊張。911事件后,液晶面板價格跌至谷底。但1個月後,由於液晶價格跌破了成本價,刺激了下游市場的需求,整個市場迅速回升。友達的積壓庫存在短短几個月內得以消化。2001年友達稅後虧損67億元新台幣,但到2002年,盈利達到60億元。

1997年第三次液晶產業衰退期,讓台灣企業獲得了進場機會。在1999-2000年短暫的上升期,產業中所有的企業都從中獲利。而第四次衰退,為新進入者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廣輝、群創和統寶等企業都在這一時期進入。

第四次產業衰退中,韓國企業建設了5代線與台灣廠商競爭。新的5代線帶動了產業新一輪的繁榮,從2003年到2004年,又進入了產業黃金期。台灣廠商新建了大批高世代線。目前台灣面板業有集中化的趨勢。2006年友達併購「面板五虎」之一的廣輝,一度在規模上逼近韓國三星、LG。2009年10月5日,群創合併統寶光電。同年11月14日,鴻海集團以74億元人民幣併購奇美電子。2010年3月18日,群創、奇美與統寶三者合併后的新奇美電子正式成立,它超越友達成為全球第三大面板廠。

日本、韓國、台灣企業圍剿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台灣液晶廠商陷入停產邊緣。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國台辦出面,連續兩次組織九大彩電廠商,赴台灣採購液晶面板,總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將台灣液晶面板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而大陸企業得到的回報,就是被台灣人在背後捅一刀。

韓國企業從2009年2月起,突然以現金向台灣廣達、奇美採購了400萬片庫存,並簽署2009年度採購協議。這種控制市場供應量的行為,立刻讓大陸面板開始嚴重供不應求。同時韓企壓縮對華液晶出口量,開始漲價。2009年3-8月漲幅達30%以上,導致彩電企業再次陷入困境。而台灣企業坐視這種局面,跟進控制產量,從中大獲其利。

一句話,當時的彩電企業,是跪著求生存,送錢買東西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聽別人的鼻音。

全球金融風暴引發產業變局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再次重創TFT產業,使其提前中斷了從2007年開始的景氣而陷入衰退。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個衰退期給後進者提供了進場機會。這就是大陸的企業。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三星和LG相繼放慢腳步,停止了8代線的建設。日本雖然在產業鏈上游佔據了重要地位(設備和原材料),但是各大量產廠商大多停止了擴張。第一個建立量產線的NEC在2004年2月宣布退出液晶行業,索尼則選擇與三星合資建廠。只有夏普仍在高世代生產線上與韓國企業競爭。2007年11月,夏普開工建設世界第一條10代線(2880×3130mm玻璃基板)。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夏普在2008財年虧損13億美元。這是夏普自1956年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上市以來出現的首次虧損。

台灣地區的TFT產業儘管規模很大(僅次於韓國),但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卻暴露了其致命弱點——台灣不像日本和韓國那樣,擁有大量來自本土下游產業(電腦和電視機等終端)的龐大需求,必須仰賴日韓和大陸的採購。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況下,2008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韓企業取消了此前對台灣地區面板的訂單,改為自己供貨。這直接導致台灣地區面板企業開工率降至4成,幾乎瀕臨死亡線。同時友達和奇美紛紛將在建的7.5代、8.5代線延後量產,並開始將停產員工放無薪假。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的市場對液晶面板需求在增長——那就是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計前嫌,連續向台灣省派出採購團,簽訂了44億美元的面板採購訂單,將台灣企業拖出了深淵。

在制約液晶產業發展方面,台灣和日本是最為陰險惡毒的角色。大陸給台灣雪中送炭,其背後是希望台灣面板企業能到大陸設廠,或者開放大陸企業參股併購台灣面板企業。然而2009年6月30日,台灣公布最新的大陸投資政策,禁止大陸企業投資台灣面板,同時限制台灣面板企業赴大陸投資。直到當年8月京東方宣布興建8.5代線后,台灣方面才在2010年2月9日,不情願地宣布同意放行島內面板企業赴大陸投資高世代線,且要求必須與台灣本島保持一個世代以上的技術差距。除了這種歧視性政策,台灣廠商還與日韓廠商勾結,繼續操縱液晶面板價格,侵蝕廠商利益;並且對液晶面板產業持續進行滲透,妄圖獲得操控地位。這種狼心狗肺的行為,為人所不齒。

平板顯示產業溯源
平板產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末,原電子工業部七七四廠(北京電子管廠、即京東方的前身)、七七○廠(湖南長沙曙光電子管廠)、科學院713廠(河南新鄉)和上海電子管廠,先後建成4英寸基板玻璃的TN-LCD實驗生產線,用於生產電子錶、計算器和一些儀錶的液晶產品。清華大學、長春物理所等科研單位也開始了涉足LCD技術的研發。但是一直到1984年,無論是自主拼裝設備還是從美國引入的設備,都是作坊式小規模的實驗線,沒有形成批量生產規模,但這些實驗室和實驗線卻奠定了液晶產業的基礎。這些實驗線上曾經工作過的一批人,在後來LCD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TFT產業艱難起步 教訓慘痛
2000年以前,在TFT方面的工作僅限於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工作。1998年9月,吉林彩晶(由吉林電子集團和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單位合資),耗資8400萬美元從日本DTI引進了一條第一代TFT-LCD生產線(就是DTI建於1991年的舊線),但是一直未能突破良率不高的瓶頸,只能生產用途不多的16.1英寸和10.4英寸邊緣產品,導致項目未能真正量產。南京新華日耗資5400萬美元,從日本NEC鹿兒島廠引進一條1代線(建於1991年的舊線),運回國后一直無法量產。

2002年4月,上海廣電集團(前身為上海電視機廠)與日本NEC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投資1146億日元(100億元人民幣),在上海莘庄工業區建設一條5代線,其中上廣電占股75%,NEC佔25%。由合資公司向NEC購買相關專利和技術,2004年10月8日,第一條5代線在上海投產(世界第七條5代線),主要切割15寸液晶屏。

2003年1月,北京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韓國現代電子的液晶業務(包括2.5代線、3代線和3.5代線),當年9月又在北京亦庄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2億美元建設一條5代線(1100×1300mm玻璃基板),於2005年5月量產。2006年6月,江蘇崑山的龍騰光電,建成了第三條5代線。龍騰光電為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台灣人搞的合資企業。崑山以土地、基建、優惠政策等要素入股,占股51%。台灣寶成集團(世界最大製鞋商)、中強(璨宇)等也是大股東,還有少量股份由日本IDTech公司總經理橋本孝久、前奇美電子TFT一廠廠長王國和等人組成的技術顧問公司NVTech,以技術投資的形式持有。龍騰光電的技術和管理依靠由130多名台灣工程師組成的團隊。

截止到2008年,進入TFT產業的主要企業有上廣電、京東方和崑山龍騰,它們那時各有一條5代線。但是這個新興產業的境況並不好,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摧垮了液晶面板市場的盈利周期。2009年3月,上廣電因資不抵債而被託管重組,它的5代線是主要的虧損源(2008年虧損18億元),所以在重組過程中被以25億元出售給了中航技集團(深圳天馬)。京東方和龍騰光電也遭受了虧損。此外,由於5代線產品並不適用於大屏幕液晶電視(只能切割15-27英寸面板),所以彩電工業急需的液晶面板仍然全部依靠進口。

上廣電NEC的垮台背後,更多的是市場策略和人為因素在左右。2004年10月,上廣電投產後以切割15寸電腦液晶屏為主,此時市場主流已經逐漸轉向17寸屏。當2005年上廣電決定轉向17寸市場時,韓國、台灣廠商憑藉其龐大的產能規模降價衝擊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17寸面板價格迅速跌落至160美元以下,造成上廣電無利可圖。緊接著2006年9月,原上廣電NEC總經理周家春退休,由原上廣電光電子總經理施岳志(台灣人)接任。施岳志空降后,又從台灣帶來了一大批員工,並大量更換台灣供應商。上廣電NEC進入了「台系人員」主導的時代。僅僅過了1年,2007年11月,上廣電高層集體換屆,施岳志提出辭職由上廣電電子股份公司總裁顧偉民接任。兩次換帥造成的人事動蕩和管理混亂,讓剛剛投產3年的5代線一直在巨虧中度日。最終在高額設備折舊、高價進口原材料、產品缺乏競爭力、人事動蕩,以及技術依靠日本NEC(高額技術許可費用,占年銷售額3%)的五重打擊下,上廣電NEC的「引進-合資」模式走上了窮途末路。只有日本三井財團則在其中成為最終的獲益者。韓國、台灣廠商則少了一個潛在競爭對手。

就在 日本、韓國、台灣企業舉杯歡慶,大陸對於TFT產業一片悲觀的情緒之下。2009年,還在虧損中的京東方,出人意料地開始大舉擴張,連續上馬了合肥6代線和北京亦庄8.5代線,掀起了一場「液晶風暴」。

日本、韓國、台灣主要TFT企業(三星、LG、夏普等)一夜之間全部改變了對技術封鎖的態度,紛紛要求啟動在華建設液晶高世代線的項目。

從毀滅中崛起的行業龍頭

京東方的液晶戰略起源於它所經歷過的「毀滅」。它不僅經歷過大多數國有企業曾經經歷過的市場化毀滅,而且經歷過產業技術變革所造成的毀滅。過去30年間,無數老牌國企在市場競爭中倒下,能劫後餘生的肯定是強者,京東方就是其中之一。

京東方的前身是電子工業部下屬的北京電子管廠(代號774廠)。一五期間,籌建電子工業。1952年起,在蘇聯和民主德國(東德)的技術支持下,北京開始籌建酒仙橋電子工業區。1956年10月15日,北京電子管廠舉行開工典禮,該廠總投資1億元,設計年產1220萬隻電子管,是60年代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員工總數近萬人。除此之外,酒仙橋還建起了規模龐大的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下轄706、707、718、751、797、798廠)、北京有線電廠(738廠)、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現在聞名中外的北京798藝術區即在工廠舊址上改建而成。

在80年代以前,北京電子管廠一直是最大、亞洲最強的電子元器件廠,是電子工業和國防工業的骨幹企業。但是到了改革開放后,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迅速取代電子管技術,民用和軍用訂單迅速萎縮,這個「萬人大廠」的根基崩塌了。1985年,該廠編製從電子部下放到北京市,企業需要承擔極重的包袱:不但要維持龐雜的產品鏈(二極體、三極體、軍用大電子管、電子玻璃、模具、動力、零部件加工等),還要維持幼稚園、學校、食堂、房產處、維修公司等社會包袱,還有8000多名退休職工。隨著產品市場的萎縮,北京電子管廠從1986年至1992年連續7年虧損,陷入無債可舉的破產邊緣。

北京電子管廠也是最早進行液晶顯示技術研發的企業之一,1981年即已經試製成功TN-LCD液晶屏,但是由於缺乏資金而流產。此後決定上STN-LCD項目,最終還是流產。到1992年,這個14000人的大廠,年營業收入僅8000萬元,資產負債率達到90%,每個月都要借錢發工資,企業已經到了存亡邊緣。1993年4月,北京電子管廠以經營性資產出資,2600多名幹部職工以募集的650萬元(只夠發3個月工資)出資,加上銀行的債轉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王東升任董事長兼總裁。他又以職工手中募集的650萬元為抵押,向銀行獲得了等額的貸款,這就是京東方的第一筆「種子資金」。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新成立的京東方,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為了解決現金流匱乏,公司與一家新加坡企業合作成立了東方恆通物業公司,把電子管廠的辦公樓和部分廠區開發成為「東方花園」,吸引雀巢、ABB等著名企業入駐,再用租金收入維持公司運轉。公司管理層全部從樓房搬到了簡易房裡辦公,原有的生產也搬到了舊平房裡。

其次是調整產品結構,把企業生產能力轉向CRT顯像管配件。90年代初正是彩電行業迅速興起之時,但關鍵零部件如玻桿、電子槍等都需從日本進口,國產化餘地很大。而傳統真空電子管技術與CRT顯像管技術有著一定的關聯性,這促使京東方決定介入電子槍、玻璃成型等投資不多的業務。

1993年11月,京東方與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北京旭硝子電子玻璃有限公司(后更名北京北旭電子玻璃),生產顯像管玻桿和低熔點焊料玻璃。該企業滿產後,佔據了國內市場62%的份額,佔世界市場份額的20%。此後1995年12月,京東方與日本端子株式會社合資,生產端子及連接器;1996年4月與日伸株式會社合資,生產電子槍及其零配件。在這一階段,由於京東方處於弱勢地位,合資股份都沒能超過50%。

在經過4年時間積蓄實力后,京東方逐漸掌握了在合資企業中獲得控股地位的能量。1997年,京東方與台灣冠捷科技合資,成立東方冠捷電子股份公司(京東方占股51%),1999年投產後成功盈利,把台式電腦CRT顯示器做到了世界第一。

正確的生存戰略,幫助京東方渡過了最艱難的創業期。從1994年開始盈利(800萬元),到1997年盈利已達5000萬元。1997年6月10日,京東方在深交所B股上市,募集到3.5億元港幣。這是京東方第一次有了可用於投資的錢。在企業生存狀況徹底好轉后,京東方即提出了進取性的企業戰略。一個曾經做過行業老大的企業,絕不會甘於屈居人下。軍工企業的堅韌性格,和對技術替代的恐懼,讓京東方管理層決定:從傳統領域向新型顯示器工業進軍。

此前,即使在企業最艱難的時候,京東方仍然在維持著液晶事業部。在實在難以支撐后,大批技術人員要求出走。當時的總工程師提出要去清華大學的液晶工程中心。王東升原本不同意,但轉念一想,反正沒錢,不如乾脆讓他們去,用國家的錢維持液晶人才的培養,只要以後你能回來就行。因此,在京東方採取生存戰略的頭5年裡,最大的目標就是維持人才體系的培養。他們不但將大批人員送到合資企業和大學院校里鍛煉深造,還送了一部分人去日本進行培訓。明確的長期戰略,讓京東方提前幾年就開始了產業人才儲備,這是決勝的重要因素。

1998年,TFT-LCD在全球平板顯示技術中的優勢逐漸明朗,京東方開始在平板顯示器領域布局。當年11月收購了浙江真空電子有限公司60%的股份,組建浙江京東方,以此進入VFD(小尺寸顯示器)領域。1999年併購深圳信橋通智能技術公司,組建深圳京東方,以此進入LED智能顯示系統。2000年12月,京東方在深交所增發A股,融資9.7億元。至此,京東方有了大展拳腳的實力。

液晶風暴與日本企業陰謀

正如液晶產業發展歷所證明的,進入這個行業就像騎上了虎背,騎著不舒服,但下來更危險。只要不想退出,就必須繼續投資擴大規模。京東方管理層很清楚:5代線切割的面板,並不能供應最具潛力的市場——大屏幕液晶電視。而是世界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年銷量超過3000萬台,產值超過千億元。作為最核心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竟然全部依賴進口。

京東方在建成5代線后的擴張計劃,要從深圳的「聚龍計劃」說起。2005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進口面板制約之痛的創維、TCL、康佳、長虹等四家彩電巨頭,計劃合資在深圳建設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在向外國企業尋求技術支持時,或者乾脆被拒絕,或者被索要巨額技術轉讓費。於是他們主動找到了京東方,雙方各佔40%的股份,再加上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占股20%,組建了深圳聚龍光電公司(註冊資本800萬元)。深圳市政府也表示願意提供77億元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京東方在籌建5代線時,同時成立了6代線的B2項目組,只是因為海外上市計劃流產,導致無法實施。聚龍計劃一商定,京東方立刻就組建了數百人的技術團隊。但是就在聚龍計劃的消息傳出來后,日本夏普於2006年6月主動向深圳方面提出建設一條7.5代線的計劃,深圳市政府和四大彩電巨頭都產生了動搖。而長虹乾脆撤出去做等離子(PDP)了,京東方則被晾在一邊。後來經過一年的談判,夏普違背其最初提出的承諾,要求在控股的情況下轉讓技術,導致談判到2007年9月終止。夏普後來又到上海攪局,當夏普與上廣電合作的6代線項目已經獲批時,它又退出了。就這樣,日本人在各地耍了一圈之後,使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至少推遲了2-3年。而一年的面板進口額就超過300億美元。

走自己的路

2006年末,京東方和上廣電NEC分別虧損15億和20億元,龍騰光電也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三家企業曾探討過「整合」,但是在經營主導權上難以達成一致。到2007年市場好轉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在此後的發展戰略上,京東方認為貿然上高世代線風險太大,於是決定選擇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建設投資規模較小的低世代線,在中小市場液晶面板市場最到最強,然後伺機向高世代線擴張。

2007年渡過財務危機后,京東方終於有了開始擴張的機會,而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在成都建設一條4.5代線。這個項目還是源於聚龍計劃時,幾個地方政府(武漢、成都、長春等)主動找京東方商談在當地建線的可能性。由於成都市提供的條件較好,雙方一拍即合。

雖然不是建高世代生產線,但是成都4.5代線採取的融資模式,卻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突破,為後來京東方建設6代線和8.5代線打開了一條融資通道。這個模式的成功要從北京市政府對5代線的投資講起。此前,北京市政府(通過國資委下屬的北京市工業投資公司)借款28億給京東方以支持5代線建設。在後來遭遇資金困難時,京東方提出將借款轉成京東方集團的股份,一方面可以幫助京東方渡過難關,同時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回收這筆資金。

北京市政府同意了這個辦法。事後證明,這筆投資對北京市來說非常划算。除了由於項目而得到的稅收(5代線每年上交利款10多億元,上游配套企業上交稅款27.8億元)外,後來京東方的股價從「債轉股」時的2.72元漲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價10元時將一半股權變現賣了20億元,剩下的股權市值也超過25億元。

這個經驗為京東方展現了一條融資的新出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戰略投資者」增發股票以獲得足夠的資本金。於是這個模式被應用到成都項目上。成都市除了提供土地、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外,還提供資金支持。2008年7月,京東方為成都4.5代線搞了一次定向增發,向成都方面增發股票18億元。此外,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的銀團提供貸款16億元,並且將還款期變為10年。2008年3月,京東方的第二條TFT生產線,成都4.5代線開工,總投資34億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產,2010年4月達到滿產。其生產的小尺寸液晶屏,主要用於移動多媒體終端上。完成這一輪投資,京東方的資本渠道和產業發展關係就基本打通了。

一旦找到了新的融資模式,京東方的「野心」就再度萌生,開始尋找建設6代線的機會;並把目標主要瞄準在長三角、珠三角和渤海灣三個地區。原本京東方還是考慮選擇深圳,除了交通、市場等因素外,6代線要融資175億元,必須要跟有財力的大城市談合作。2008年4月,京東方的管理層應邀訪問安徽合肥,一下子被合肥市政府打動。合肥方面的廠址土地已經準備好了,還承諾深圳能給多少,他們就給多少。在評估之後,京東方發現合肥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東臨長三角、西接華中腹地,更重要的是水、電供應充分(一條6代線每天耗水2萬多噸,耗電驚人),有長江還有巢湖,而且安徽還是個電力輸出省。此外合肥的技術人才密集,在全國排名第五,而且人員相對穩定。同時合肥已經積聚了一批相對規模的家電產業,但因技術含量不高而根基不穩。合肥市政府在充分考慮風險后,下定決心與京東方一起上6代線項目。

2008年秋天,京東方與合肥市簽訂了6代線資金框架協議,合肥市承諾出資60億元,並承諾在增發不成功時保底90億元。2009年4月13日,計劃投資175億元的京東方6代線在合肥破土動工。由於京東方為了建設6代線,已經準備了3年時間,所以在技術上非常有信心。2010年11月17日合肥6代線實現量產,設計月產能9萬片,主要切割18-37英寸電視和電腦顯示屏。

2009年6月8日,京東方經證監會批准后發出公告,為合肥6代線定向增發120億元。由於社會各界看好液晶產業(中央已經將新型顯示器列為發展重點),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加入,使得投資者信心大增。最終京東方順利從資本市場籌集120億元,合肥市政府只掏了30億元,就讓6代線在合肥落戶。而且在6代線動工后,已經吸引了十幾家配套企業申請在合肥開發區建廠。這股產業集聚熱潮,使合肥市不得不緊急向中央申請加大開發區用地許可。

2008年金融海嘯后,為了應對經濟衰退的威脅,政府也開始了「反周期投資」,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北京市政府在尋找拉動內需的投資項目時,亦庄開發區管委會的負責人,立即就想到了京東方的8代線。其實京東方早就力圖向市裡申報8代線項目,但那時正忙於奧運會的領導們無暇顧及此事。在得到政府支持后,京東方的8代線立刻進入方案實施階段。2009年8月31日,京東方的8代線(后調整為8.5代線)在北京亦庄開發區奠基,總投資達到280億元。由於8.5代線在工藝流程上與6代線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工藝難度有所提高,所以項目推進得很快。(三星、LG、夏普都是在建成5、6代線后,建成了8代線)

京東方8.5代線項目建築面積約71萬平米,位於北京亦庄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C1、C2、C5、C6地塊,包括陣列工廠、成盒工廠及彩膜工廠、模塊工廠以及綜合動力站、綜合辦公樓、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設計產能每月9萬片玻璃基板,基板尺寸2200mm×2500mm。2010年7月31日廠房主體結構封頂,2010年12月底開始工藝設備搬入。計劃2011年6月投產,2011年三季度實現量產。該項目投產後,可帶動大批配套企業,每年形成近1000億元的產值,提供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北京市政府、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都對該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第一個TFT-LC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京東方設立。以推進液晶顯示器件研發、上下游技術融合、標誌制定和人才培養。

半導體工業之殤
從某種角度來看,京東方正在進行一場「豪賭」:當自己的運營業務還處於虧損和盈利之間轉換的邊緣時,就敢募集500億元資金投入6代線和8.5代線的建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行為恰恰符合液晶產業「不擴張就滅亡」的規律——巨人只能在重壓下成長壯大。美國英特爾公司董事長安迪·格魯夫說過一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話在被廣泛引用,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在的工業體系中,很少有哪個行業會像液晶、半導體產業那樣,技術每個月都在飛速進步,而新生產線投資動輒就是數百億元人民幣,折舊周期卻長達數年。很多人對京東方這種看似「豪賭」行為的非議甚至罵得狗血淋頭,背後所反映出來的,恰恰是粗放型產業體系下,所養成的思維模式和心理狀態,仍不適應高技術產業劇烈競爭的特性。

這種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三高產業,正是發達國家得以佔據產業鏈高端的「天然壁壘」,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必然要努力突破這些壁壘,才能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從發展歷史來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時間,只比美國晚了10年;液晶面板起步時間,也只比日本晚不到10年,然而經過40年的發展,與美國和日本,在半導體和液晶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被更晚進入這些產業的韓國和台灣遠遠甩在後面。除了外國技術封鎖、投資決策遲緩、投資強度不夠、產業基礎薄弱等原因外,各級政府在電子產業發展政策上「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決策失誤,需要負很大的責任。

各地政府「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技術的合資企業,很難擺脫外資企業對於技術、資本、市場的控制;而自身的惰性,使得這些企業進一步失去了自我升級的能量,只能淪為外資廠商的傀儡。缺乏具備獨立競爭性的上游電子企業,使得人在這個飛速巨變的龐大產業中,失去了得以維持技術進步的「學習平台」。中下游配套企業在失去上游龍頭企業牽引的情況下,難以靠自身力量取得單獨突破。而外國企業又絕不可能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手。這使得整個電子產業鏈的水平,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遠。在技術出現「代差」的情況下,企業難以像傳統產業那樣,靠成本和規模優勢取勝。而外國企業在佔領市場后,依靠從市場獲取的巨額盈利,進一步增強了其對企業的壓倒性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京東方、華為等一批快速壯大的上游龍頭企業,為電子產業實現群體突破帶來了可能。他們的產業平台,能夠為中下游的基礎原材料、關鍵設備研發企業,開闢出生存空間,使得自主的電子產業研發體系,有了進入上升循環的機會。以京東方為例,在合肥6代線上馬後,原來生產CRT顯像管的咸陽彩虹集團,開始上馬液晶基板玻璃配套項目;原來生產膠片的保定樂凱,上馬偏光片項目;此外還有一批半導體設備企業,在為研製半導體和液晶生產線的關鍵設備,進行技術攻關。京東方所代表的企業在技術階梯上的爬升,將導致由外國企業控制上游技術的「垂直分工」模式,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一旦企業突破了產業基礎技術的瓶頸,那麼決定產業成長速度的,就取決於能否形成一個進取性的高強度投資戰略。

撬動液晶產業版圖

京東方的「野心」決定了它還要繼續在「孤獨」中衝鋒。其擴張勢頭牽動了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神經。自從合肥6代線開工后,在金融海嘯中停頓下來的夏普10代線、三星和LG的8代線、友達和奇美的8.5代線都恢復了建設。同時,夏普、LG、三星、友達、奇美開始加緊到大陸活動,與各級政府積極接觸,「探討」在大陸建線的可能性。那段時間,媒體上不斷流傳著台灣企業關於京東方的負面謠言。2009年京東方上馬8代線,更像是一場「地震」,使外國企業對技術封鎖的「長城」在瞬間坍塌。從京東方8代線動工的那天起,一場外資紛紛要求在華建設高世代線的「液晶熱」便席捲大地。

2009年8月26日,京東方宣布啟動8代線。僅僅5天後,這條生產線在北京亦庄舉行了奠基儀式。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瞬間改變了所有業內「玩家」的心態。8月31日當天,日本夏普宣布與南京熊貓集團,成立合資公司進行「8加6」代線計劃。具體合作計劃包括夏普將龜山第1工廠的6代線(建於2004年)出售給南京熊貓,並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在今後合作建設一座與夏普龜山第2工廠同等的8代線。夏普這麼做的原因是:在金融風暴打擊下,夏普6代線的32寸面板價格跌至130美元。同時夏普正在建設總投資42.8億美元的10代線。這兩個因素導致夏普在2008年虧損13億美元。為了籌措10代線建設資金,便急於把舊的6代線買給中方。但夏普同時提出8代線項目,明顯是受京東方的刺激。

8月底,韓國LGD與廣州市政府簽署備忘錄,宣布投資30億美元在廣州建設8代線(計劃2012年投產)。9月初,韓國三星做出決策,計劃斥資32億美元,在蘇州或者深圳建設一條8代線(計劃2011年底投產)。10月,三星電子宣布投資22億美元在蘇州建設一條7.5代線,月產9萬片。於是在短短不到10天時間裡,未等本國政府批准,夏普、三星、LG等日韓企業就以驚人的速度,敲定在華興建8代線的計劃。

日韓企業的行動引起台灣面板廠的激烈反應。9月2日,台灣友達、奇美同時公開呼籲台灣開放面板到大陸設廠。另外一家有台灣背景的面板廠商也在行動。崑山龍飛光電耗資43億美元的8.5代線,在9月12日舉行奠基典禮,計劃一年半建成。龍飛光電就是崑山龍騰光電的第三期計劃,主要大股東也與龍騰相似。台灣最大的製鞋企業寶成集團是該項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由於台灣禁止面板廠赴大陸投資,寶成集團一直否認投資龍騰。而奇美、友達也均否認與龍騰有技術上的聯繫。

在液晶熱潮中,總部設在廣東惠州的TCL集團,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決定建設一條8.5代線,很快獲得政府批准。儘管TCL是個新手,這卻是繼京東方之後,第二個自主建線的企業。2010年1月16日,TCL與深超投資(代表深圳市政府)聯合成立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雙方投資245億元,在深圳光明新區高新產業園建設一條8.5代線。設計月產10萬片,每年可切割26-55英寸液晶屏1400萬塊,計劃於2011年三季度試投產。

該項目源於前面流產的「聚龍計劃」。聚龍計劃流產後,TCL一直尋求通過從國外企業購買技術進入液晶面板產業,但困難重重,沒能成功。2007年,TCL與韓國三星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在三星的技術支持下(包括三星提供人員培訓和指導,支付技術轉讓費)建設一個液晶模組廠(4條生產線)。項目於2008年4月打樁,9月廠房封頂,11月搬入設備安裝,到2009年2月量產,當年即實現盈利。TCL模組廠本來是為三星代工,但項目的實施卻使TCL逐漸形成了自主的建廠能力。在這個項目的4條生產線中,只有第一條是由三星協調招標,其他三條的設備採購則都是TCL自主招標、採購設備並組織建設(採用的大多是三星供應商的設備)。TCL通過這個項目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並通過實踐獲得了自主建設液晶模組生產線的能力。該項目又於2009年6月開始了二期建設,新建2條生產線。

液晶模組項目的成功,給TCL管理層以信心,同時也使他們熟悉了液晶面板行業,在業內建立起人脈關係。在向外國企業購買生產線的設想走入死胡同后,TCL通過一名資深的台灣技術管理者(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處總處長陳立宜,經歷了5代、5.5代、6代一直到7.5代線的建設和銷售;因連續虧損而辭職,被李東生攬入麾下),按照自主建線的需要招募了一支由100多名有經驗的台灣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包括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處技術總監陳政嶸)。就這樣,TCL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自主建設一條8.5代線的方案,並迅速獲得了實施。

「五進二」的激烈角逐

由國外企業和地方政府推動的「液晶熱」出現后,有關部門很快提出要避免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應由國家層面統籌規劃。2010年初國家發改委決定總共只批准5條高世代生產線的建設。當時京東方北京8.5代線、TCL深圳8.5代線和崑山龍飛光電的8.5代線都已經獲批。於是5個名額還剩下2個。而爭奪這兩個名額的候選項目還有5個。包括南京夏普的8代線,中方占股75%,夏普占股25%;安徽合肥的鑫晟光電,背後是京東方在主導;再加上三星蘇州的7.5代線、LGD在廣州的8.5代線,和成都富士康光電的項目。這個「五進二」的角逐異常激烈,各方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也恰恰是著眼於數量控制的政策重點,使得有關部門陷入「困境」,批准誰不批准誰成了一道難題。使得本該在2010年4月末做出的最後批准決定,遲遲未有結果。直至20210年底,國家發改委才批准了三星蘇州7.5代線,和LG廣州8.5代線項目。日本和台灣廠商悉數出局。

由京東方挑起的這場「液晶熱」,確實表明TFT-LCD產業的發展出現了重大轉機,也說明它完全有可能發展起來。但外資在華爭相建廠背後的「殺機」,也說明了政府部門把握本國產業發展准入門檻的重要性。

京東方的擴張,在日、韓、台地區企業眼裡是如此的可怕,就是因為京東方完全是在重複挑戰者的成功之路。經過20多年的轉型,京東方已經在精神狀態和運營模式上成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企業。因此,一旦解決融資問題,京東方的擴張在技術上是不可阻擋的。只要京東方在8.5代線站穩腳跟,就沒人能夠阻擋它繼續挺進到最前沿,甚至成為新技術的開創者。

如果把京東方的成長,與市場的因素聯繫起來看,這種前景就更加明顯。過去,由於高度依賴進口,對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稅率較低,2005年確定為3%。隨著京東方5代線的投產,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關稅,隨即提高到5%。一旦本土TFT液晶面板產業起飛,不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關稅提高到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繼續提高。僅此一項就能使進口產品失去競爭力。這將對日本、韓國、台灣企業造成沉重打擊。而且會削弱它們依仗掌握面板資源,在電視、電腦顯示器等終端產品上,對企業形成的壟斷性優勢。尤其是依靠市場的台灣企業,這種打擊將是致命的。

正是由於看到這個可怕的下場,日本、韓國、台灣企業才不顧一切想要擠占「五進二」的名單。比規模更需要注意的是,諸如三星、LG、夏普等企業都是綜合性集團,它們在競爭過程中,經常使用「流血競爭」的手段,用惡意低價策略擠垮競爭對手,再用其他產品線的盈利來維持液晶產品的運營。早在2006年,美國舊金山法院,就裁定三星、LG、友達、奇美曾經在1999-2006年間合謀操縱面板價格,最終的罰金總額超過15億美元。證明這些企業在操縱價格方面是有「前科」的。

與上述企業相比,成長中的企業不僅規模較小,而且還存在產業結構上的短板。三星、LG、夏普都是綜合性的電子集團,有著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京東方目前還只是單一的生產液晶屏的企業;自主品牌的液晶電視、電腦顯示器等終端產品才剛剛起步。一次劇烈的液晶周期波動,就足以將其陷於死亡邊緣。而TCL與京東方相比更加脆弱。因此,目前僅有的兩個自主建線的企業,都面臨著「液晶熱」所帶來的風險。決定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在形成壓倒性的規模優勢前,保持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喜的是,京東方目前已經解決了融資瓶頸。投資者的踴躍熱情,足夠京東方再建設2條8.5代線。那麼還剩下的問題,就在於京東方能否搶在外資之前,擠占更多的市場容量。

與此同時,京東方等國內企業,必須密切關注韓國三星在大尺寸AMOLED產業上的動向,防止其藉助新技術優勢,再次獲得壟斷地位。

幾十年來產業發展的斑斑血淚告訴我們:市場永遠換不來核心技術,妄圖通過「拿來主義」依靠引進合資來發展本國產業,最終只能為他人做嫁衣。液晶工業的崛起,意味著日本、韓國、台灣的好日子到頭了。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聯繫方式:juxiu9999(微信)

【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