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設計拯救鄉村,磚窯都可以美成這樣!

鄉村建設的願景是美麗而有文化的鄉村復興與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建築創新相結合,風貌建設與文化回歸併重,相融共建,留住鄉愁。

鄉建

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建設,更需要文化回歸,保有地域和民族特色,這樣才能做出「留得住鄉愁」的設計。做好鄉建設計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關注鄉村、關注鄉村文化和地域特徵。

祝 甸 磚 窯

一種以保護為前提的新農村改造的探索與嘗試,已經在這個江南一隅的小村莊里展開。一座磚窯的改造,正在守護人們對悠悠故鄉的守望,這是文化斷層上的一座橋樑,喚醒了人們對濃濃鄉情的記憶。

祝甸磚窯改造位於錦溪長白盪西畔,由工程院院士崔愷擔綱設計,主要對村子口廢棄的舊磚廠加以改造,用以紀念和傳承祝家甸村燒磚的歷史。磚窯主體改造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一層目前主要為小型主題課堂,二層為磚文化展示區、大型會議區以及相關功能配套。

一座磚窯(1981建成的磚窯廠)

1981的磚窯是當地人的生計來源和生存保障,沒有傳統、沒有文化、沒有保護一說。追溯到明清時期的「金磚」,磚窯更是成就了這些村莊的鼎盛。即使如今輝煌不再,但能否留下點什麼?

2015年11月,整座磚窯窯體不動,只重新改建窯上面的棚架,並且增加了實用功能。這是磚窯的設計者崔院士告訴我們的「在保護和利用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一聲爆破」能如此簡單而快速地抹去「曾經存在過」的痕迹,只是轟然倒下的又怎會只是一座磚窯?

還有當地老人們曾經為生活拼搏過的奮鬥經歷,有當地年輕人們過去喜歡在這裡嬉戲打鬧的童年回憶,還有路過的陌生人對這座窯的一瞥好奇和猜疑。

建築,如果只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或許事情不會那麼複雜。然而,我們的記憶、生活習慣,甚至喜怒哀樂都日積月累地滲透入這座建築的時候,慢慢地變成了割捨不下的感情。

兩個村莊(朱浜村、祝家甸村)

這座改建的磚窯坐落於朱浜村與祝家甸村的中間,兩個村莊距離僅數公里。從地理意義上來說,朱浜是行政村,祝家甸是自然村,兩個村莊有著從屬關係。

兩個村莊有著相似之處是,兩個村莊的年輕人都紛紛走向了城市,留在村裡的大多是年邁的老人。特別是祝家甸村,很安寧很舒服,但總覺得缺少了一點點年輕的活力。

新舊空間的並存

鋼結構的輕介入實現新使用空間與窯道遺址並存

古窯文化館的前身是淀西磚瓦二廠。其上層為操作室,下層為燒制窯道。窯道的南端連接著高聳的煙囪。建築的形體很乾凈,紅磚紅瓦,兩面外廊,雙坡屋面,雖有破損,但其本身就是窯文化的實物載體。建築師希望在完善展示中心功能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呈現出遺存本身的建築美感,因而「輕介入」仍舊是對原有建築最佳的觸碰方式。

在首先要解決的結構加固問題上,整個鋼結構獨立於原有廠房,自成體系地支撐起新的屋面和樓板。這使得原有的窯道遺址和操作室地面都得以與新結構脫離開,以原有的樣貌呈現在參觀者面前。

有機更新的生長

得益於獨立的結構體系,建築師在舊磚廠南山牆外增設了一個鋼結構的水平觀景平台,將建築向湖面的方向延續了一段,屋面也同樣探出一段距離,新建部分與原有廠房相連共存。

歷史記憶的留存

舊有遺存的可見與轉換

建築內部採用生態的竹木、輕鋼、土瓦等材料,在光影陸離間創造輕鬆、自然的室內環境,讓人慢慢地欣賞金磚文化,品味鄉村風韻。

在室內,獨立的鋼結構體系讓原有的窯道砌體、紅磚牆面和屋面作為界面清晰地展示了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師把原有屋面缺損的紅瓦替換為同等尺寸的透明瓦,通過透明瓦進入室內的斑駁光線延續了舊廠房屋面的記憶。

古窯文化館在設計的後期增加了會議功能,會議室的室內物理環境需要有溫濕度調節的功能。對於自身即為文化展品的古窯文化館來說,在當地的氣候條件下在建築牆體上增設內外保溫層是不可行的。

因此建築師在室內用陽光板圍合出若干會議室,這些會議室與其被稱之為房間,不如被稱之為一種裝置,可以根據需要收納和圍合,並在裝置內設置機電設備來滿足臨時的溫濕度需求。

簡單適用的技術

建築利用窯體內的空氣作為冷源,輔以電扇作為製冷系統。選用輕鋼結構作為二層屋頂支撐,利用預製鋼拱作為窯體加固構建。

改造后的鄉村建築迎來了「重生」,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來、留下來,培養一批鄉村建設的人才,同時,帶動本土村民對自有建築進行自發的保護更新。

未來通過與一些鄉建領域專業單位、知名媒體、頂級品牌的互動合作,為鄉村改造與復興注入新的活力,讓千千萬萬個富有悠久歷史和水鄉文化特色「祝甸」永遠留下來、傳下去。

現在,磚窯的改建,或許就是在為這兩個村莊注入更多未來的可能性。未來的鄉村,或許會以一種「隱形城市化」的狀態出現。有生態的環境,有傳統的文化,有現代化的生活,以此達到鄉村和城市共生的平衡。

空間復興的延展

鄉建帶動鄉村產業復

這個鄉建的項目帶動了村民改造自有用房做民宿的熱潮,已有不少原本在外務工的青年回村發展。

村莊復興不同於以往單純依靠開發商去做鄉村風貌整治或保護的做法,而是憑藉建築師對當地固有文化和環境特點的理解,將原本廢棄磚廠的鄉村通過適宜的引導,通過古窯文化館的建設將鄉村建設與村莊的文化復興結合起來,取得最佳的效果。

遠 山 有 窯

▼ 改造后的全景

虎溪土陶廠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三河村的半山上,原是一座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舊式龍窯,本地俗稱「梯坎窯」,窯口及原有房舍均隨山勢逐級跌落。

面對今年來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窯主人產生了關閉窯廠,改造成農家樂的想法。建築師田琦接觸到這個項目后,提出了在保留窯廠運營的前提下免費為這家人設計。

▼ 西側山石延伸至室內

設計師充分應用自然地形特徵、傳統材料和鄉村建造技術,將地域特有的空間意象和場所精神融入建築創作之中,通過一次具有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的多元設計探索實踐推動傳統土陶技藝的活化與再生。

▼室內空間

設計採取了依山就勢的協調方式,整個空間呈現階梯層次感,與一旁的階梯窯互為呼應。從南側入口方向看,新建築的屋頂坡度也與山勢近乎一致。

▼在東南兩個方向視野開闊的咖啡廳

建築坐西面東,共兩層,首層除一間採用大面積落地玻璃、用於入口接待的茶飲空間外,其餘部分均為在小青瓦木構架覆蓋下的開敞空間。

▼從入口處就能看到窯口

為了與原有龍窯的空間布局相契合,整個建築體採用了俯覽遞進的視角導向,從入口處,就可看見一個個窯口,走近,窯口又如同植入空間中的展品一般。

▼與窯口的空間銜接

入口處坡屋頂最高點達6m,隨著空間與窯口的漸近,屋頂的高度也隨之下降,讓原本低矮的窯口融景於畫框,又不顯得過分低矮。

▼ 紅磚的肌理

將附近磚廠燒制的紅磚作為主要承重和圍護材料,紅磚本身價格低廉,直接用於內外牆,省去了飾面的費用。紅磚的不同砌築方式,給立面帶來了不同的肌理,讓光與影的表達更加充分。

此外,老舊、廢棄建築材料的進行充分再生利用,坡屋頂上的小青瓦來自於原址上工棚拆下來的青瓦,木樑、木桁架、木柱頭、房間內的木地板等主要建構和裝飾材料都是從不遠的舊木材市場淘來,在極大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時,舊材料所帶來的溫潤氣質和時間印記的確是新材料所無法達到的。

參與該項目的所有的施工隊伍均來自當地鄉村,建造方式也是在專業建築師的指導下,以當地施工技術為主。

▼ 室外鋼結構樓梯

如木桁架的接方式,設計師在與木匠師傅商量后,決定放棄傳統木作的榫卯連接方式,而採用當地建房最簡單的抓釘上下固定、橫向木樑之間用螺栓加夾板的方式進行連接,這種做法不僅施工速度快、建構成本低,而且體現出一種有別於傳統中式風格的略帶工業風的空間氣質。

▼ 木樑的連接

「虎溪土陶廠」的改建,不是城裡人為了逃離喧囂都市的一個田園烏托邦,也並非外來文化的強勢植入,而是通過對在地鄉村文脈的充分尊重與包容,試圖以建築設計作為出發點,用創意的思維,探索出一條屬於鄉村自己的發展轉型之路。希望這樣的案例給越來越多投入鄉建熱潮的建築師們些許有益的啟示。

鄉村復興與本土建築創新

設計師下鄉持續關注鄉村建設與復興

在鄉村中重新建立適合鄉村的規劃和設計管理體系是當務之急。

因為最終鄉村的風貌、鄉村文化復興均依賴於村民,所以村民自治十分重要,需要引導他們建立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恢復鄉村社會倫理的秩序,建立面對市場的利益共同體,最終以鄉村環境的改善吸引人才回歸。

鄉土建築設計的願景=美麗而有文化的鄉村復興+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建築創新

經過一些鄉建的項目實踐,鄉土建築的創新在文化銜接、地域氣候、鄉土材料等方面與本土設計思想高度一致。因此在鄉建中「輕介入」的設計策略,正是植根於其本土的設計理念。

鄉村建設的願景是美麗而有文化的鄉村復興與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建築創新相結合,風貌建設與文化回歸併重,相融共建,留住鄉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