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六年級語文下冊精讀課文要點及重點句賞析

(一)第一單元重點課文:《文言文兩則》《匆匆》《桃花心木》

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孟子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4、理解句子: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3)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匆匆》

1、作者是朱自清,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2、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對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3、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迹。「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日記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對時間飛逝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桃花心木》

1、作者:林清玄。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2、句子賞析。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二)第二單元重點課文:《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

1、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文章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2、寫作方法: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3、課文按時間順序,重點介紹了四天:臘八、除夕、初一、十五,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文學常識:傳統節日時間排列順序

①初一(也叫春節,農曆1月1)②十五(農曆1月15)

③端午節(農曆5月5)④乞巧節(也叫七夕節,農曆7月7)

⑤中秋節(農曆8月15) ⑥重陽節(農曆9月9)

⑦臘八(農曆12月8) ⑧除夕(農曆12月30)

(三)第三單元重點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

★《十六年前的回憶》

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2、人物評價: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人。

3、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

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

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

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鬥爭。

被害后,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

4、句子理解:

①……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我年齡幼小,有些事講了我也不懂。這樣寫突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對待工作認真嚴肅。

②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它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髮」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③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

④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革命大無畏精神。

5、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如: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親的被難日……

②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這件事印象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

★《為人民服務》

1、這是毛澤東主席於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號召全黨全軍向他學習。

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固:本來。或:有的人。於:比。人本來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其價值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其價值比鴻毛還輕。

3、人物評價:張思德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一般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4、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

(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4、理解段落。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共幾句?每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這段話共4句話。第一句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四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句與句之間聯繫緊密,意思層層遞進。

(四)第四單元重點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

★《賣火柴的小女孩》

1、作者:丹麥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作品還有:《醜小鴨》《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

2、文章情節:寫了小女孩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象——(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祥的奶奶),直至(和奶奶一起飛走了),最後(在大年夜凍死街頭)。

3、中心思想: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

4、寫作特色:文章之所以打動眾多的讀者,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

5、理解句子:

①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小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飢餓,只有痛苦。

②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幸福各指什麼?)

前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臨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后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了。

★《凡卡》

1、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主要情節: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夥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一是過聖誕節的情景);最後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塞進郵筒里,最後以夢結束。

3、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在信中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挨打,挨餓,挨凍,受欺負;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和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

4、解讀結尾:

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美好的生活只能是一個夢,進而引發人們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魯濱孫漂流記》,作者是英國作家笛福,梗概部分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表現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特點。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歷經百年,魅力不減。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①半夜到墓地檢驗膽量;②到傑克遜島當海盜;③鬼屋尋寶;④在魔克托爾山洞迷路;⑤再次到洞中尋寶,找到寶藏),表現了湯姆(敢於探險、追求自由、正直善良)的性格特點。

(五)第五單元重點課文:《跨越百年的魅力》《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跨越百年的美麗》

1、標題含義:作者採用倒敘的手法, 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居里夫人是一個(堅定執著、有獻身精神、淡泊名利)的人。

2、句子理解:

a、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項偉大自然發現」指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b、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種「變成」不是一般的變成,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鬥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1、標題含義: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並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主要情節: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覆的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紫羅蘭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一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覆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最後把「?」拉直變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裡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穫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