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調查 | 當前農村值得關注的三個現象

2月20日至3月16日,本刊記者隨農業部2017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赴河北調查組深入到武邑縣和涿州市的16個鄉鎮(辦事處)、35個村,圍繞農產品價格下行對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情況、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帶動脫貧情況等主題,通過實地了解、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形式進行調研。期間,看到了時下農村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值得引起警惕。

農民種糧不如種菜掙得多,調整種植結構意願提高

「現在種糧食肯定沒有種菜賺錢多。種菜每畝地差不多能有個四五千塊錢收入吧。」馬德強告訴記者。涿州市高官莊鎮上庄共有土地2640畝,目前流轉給新型主體規模經營的已有1000畝,每畝地每年流轉費1300元,合同期10年,期間每5年流轉費上浮10%。據在該村包地種菜的河南小伙馬德強介紹,2015年,他和30多位老鄉在該村共流轉了700畝地發展溫室大棚,種植香芹、蒿子稈、菜心、菠菜,直接銷往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由於有穩定的銷路,每畝地扣除種植成本和向原承包戶支付流轉費外,一般能掙5000元左右。此外,馬德強還雇傭村裡100餘名不宜外出務工的老人做幫工,這些老人每人每天一般能掙50~60元,足不出村每年就可以實現收入萬元以上。

一方面是玉米價格的大幅下降,一方面是種子、農藥、化肥、機收等價格上漲帶來的種植成本不斷攀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挫傷。歷時26天,實地走訪213戶農戶,普遍反映糧食價格特別是玉米價格下行,下跌幅度之大,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有的出現經營困難,有的已不打算再種糧。與此同時,糧價下行也使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意願明顯提高。一些市場敏銳性強、技術水平較高、頭腦靈活的農戶,在糧價下行的不利形勢下,能夠及時調整種植思路,在增效益、降成本上下功夫,以此抵消不利影響。大部分農戶處於勉強維持或觀望狀態,不少農戶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擔心調整種植結構中的市場風險,再加上缺少引領帶動和技術能力,即便是不掙錢也還是選擇種植糧食。

「種一季玉米能保本不賠就是好手藝。可是也不知道種啥掙錢,況且現在賣啥都難,萬一銷不出去就白忙活了。再說也不會種別的,地不可能荒著不種,只能先走著看了。」涿州市豆庄鄉屈家莊村67歲的徐躍輝在談到玉米價格下行為什麼還要種植玉米時說。這也道出了部分農戶心中的疑慮,大家不是不願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是對有沒有市場、產品有沒有銷路,普遍「心裡沒底」。市場是形成價格的基礎,糧食價格下行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體現。面對變化的糧食市場形勢,更加需要種糧主體關注市場、了解市場、適應市場,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預測和選擇,而不是一味地「埋頭種地」。畢竟,對農戶來講,只有賣出去才能見到效益,錢裝到口袋裡才能安心。

河北省是全國糧食主產省,常年種植面積9500萬畝左右,產能670億斤左右,主要作物為小麥和玉米,2016年河北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了97.6萬畝。據農情統計,目前河北省在田小麥面積3415萬畝,比上年減少了41.7萬畝。傳統糧食大縣涿州2016年玉米播種面積比往年下降了5萬畝左右,降幅近12%。

思考一:當今農業補貼雖繁多,但是多數屬普惠制,這種「撒胡椒面式」的政策在具體實施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土地出租戶在收取土地租金后,再把種糧等補貼給土地出租戶,這樣對真正從事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是否公平?當今扶貧都已精準,發放補貼是否也能精準,進一步做到有的放矢?如何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單產效益,同時按照調優品種結構要求突出主導產業,進而讓農民增收?諸如此類,也許是今後政策創設時值得思考的。

「量身脫貧」效果好,扶貧主導產業「剛起步」,新型經營主體缺少有效監管

河北省有國家和省級貧困縣62個,2015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0萬人。近年來,河北省把發展產業作為貧困縣強縣之本、貧困戶致富之源、貧困人口脫貧之基,著力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農村貧困人口產業收入有效提升。

武邑縣屬於傳統的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全縣共有貧困村212個,貧困戶12803戶,貧困人口30576人,占農業人口的10.96%。近年來,該縣圍繞實現2017年「脫貧出列」和消滅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三個100%」的目標,依託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新型經營主體,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扶貧平台,為不同類型的農村貧困人口「量身訂做」了多種脫貧增收渠道。對集體帶動能力強、貧困戶有經營產業能力的村莊,通過扶持產業經營實現整村脫貧。對於因老弱病殘等原因確實沒有經營產業能力的貧困戶,政府幫助搭台,用活產業扶貧資金,開闢增收脫貧途徑;採取以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依託經營主體帶動富民產業發展的模式,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帶土地、帶資金、帶勞力參加到合作社當中,使貧困戶足不出村就成為股東或社員,同時享有「三金」:租金(土地流轉租金)、股金(入股分紅)、薪金(進園區務工收入)。2016年武邑縣扶貧部門按照每個貧困戶6000元的補助標準,陸續將200個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到該合作社,合作社與京東集團合作建立「跑步雞」養殖基地,發揮京東電商平台優勢,把產業扶貧、創業扶貧、用工扶貧有機結合。「跑步雞」由合作社養殖基地統一飼養,讓貧困人口不用自掏腰包就能夠就地增收。目前,合作社正陸續向貧困戶發放利潤分紅,已有90個貧困戶按每戶1000元的標準領取了利潤分紅。

總的來看,河北省精準扶貧效果明顯,實際中個別地方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譬如:扶貧主導產業培育仍處在起步階段,覆蓋拉動脫貧效果還有待提升等問題。

不少貧困地區的產業化水平還不夠高,特色產業規模小而分散的現象仍然存在。扶貧主導產業多數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的種植或養殖,進一步的精加工、深挖掘還沒有很好開展,產業附加值不高。不少貧困地區的農民合作社是為了發展某個產業需要而剛剛註冊成立,規模小、層次低、能力弱、不規範。缺少包裝策劃和宣傳推介,可以拿得出、叫得響,有影響力的特色產品和產業品牌還亟待開發,產生經濟效益還不夠明顯,帶動脫貧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一些貧困地區因受投資環境條件所限,在引進外來龍頭企業上存在不少困難,全省62個貧困縣總計引進龍頭企業85家,僅占龍頭企業總數的3.8%。而依託自身資源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還有不少的路要走。從總體上看,河北省龍頭企業覆蓋貧困戶比例仍然偏低,在貧困縣區,僅有12.6%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建有利益聯結關係。

部分經營主體由於受品牌、技術、管理、資金、用地等方面的制約,再加上土地流轉費用和生產成本上升、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經營效益下滑等嚴峻挑戰,自身發展困難,難以有效擴大再生產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一些地區,新型經營主體授信難、貸款難、擔保難、融資貴、期限短等問題依然存在,難以發展壯大。一些地方在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吸納扶貧資金入股分紅上存在「短視」,如有些吸納扶貧資金入股的合作社,每年按吸納扶貧資金的10%向貧困戶分紅,分紅總額限定在所吸納扶貧資金總額以內,沒有給貧困戶帶來可持續的增值回報。

思考二:如今的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在從事規模化生產過程中,必然會有基礎設施的建設行為,在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搞特搞生態園、休閑觀光、餐飲服務、戶外拓展等一條龍過程中,在流轉耕地上建起大片房產設施,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家關於此類用地不超過5%、7%、10%的三類規定。極個別地方在農業規模化生產中,其經營主體在流轉土地上實施設施建設時,甚至打起林業用地的「擦邊球」,大面積建設房子地基時,不用水泥而用木板與地面隔開,這樣即使有人問起,也可以林業用地一說搪塞,即不存在「違建或超標」一說。

美麗鄉村建設須坐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需「多方配合」

近年來,河北省通過一系列努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為了保護和改善鄉村環境,推進宜居鄉村建設,倡導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2016年7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條例》。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涉及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衛生等多個部門,該條例細化了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有效防止了「九龍治水」的局面的出現。

當然,政策從通過出台到成效顯現,尚且需要一段時間落實。現實中也有極個別農村一邊建設或申報美麗鄉村,大拆大建;另一邊在其耕地里燒著秸稈,一時狼煙四起,塑料農膜滿天飛舞,午時陽光下一片銀光閃閃,各種生產、生活垃圾堆積如山。建設美麗鄉村,不是一時興起把主幹街道臨時修一下,臨街門牆統一刷一遍,再貼上幾個高大上的標語,如此「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美麗鄉村建設,也就失去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最初意義。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幾乎每年都會出台一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決策部署,由此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目前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在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等方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如何處理好占土地面積相當大比例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重要問題。

除了種種傳統客觀原因外,造成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目前少數農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維護的意識還較低,因此開展各種生態環境的宣傳尤為重要。具體可以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分批次地對農民進行培訓,將環保意識根深蒂固在農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中;再由政府組織垃圾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設置專門回收垃圾站點,指導村民如何細化分類垃圾進行回收處理,並付給村民一定報酬,此舉可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

地膜、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過量使用是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農藥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如果要求農民停止或減少對其的使用是不現實和不可行的,農民不會為了抽象生態環境概念而放棄可以看得到的收益。要改善這種狀況,需要國家有針對性的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研發出新的環保無機或對土地生態危害小的產品來替代目前所使用的農資物品,這樣既不會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從源頭上控制了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心理。由此,要加強生態環境技術領域的研究,向國際領先領域靠近,通過科技創新,達到生態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走新型的循環農業之路。

思考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農村、地方、國家三方面合力,進而有效密切「打好配合」。只有農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地方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國家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才可以使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