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直通翰墨青州·中國書畫年會]詩、書、畫、印——名家王鏞

王鏞先生作為當今富有獨立見解和開拓精神的藝術家,

在詩、書、畫、印四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涌盪著一種嚮往原始,

嚮往自然的人文態度,

透脫著一份蒼茫與雄渾的大撲境界,

.......

王鏞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於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教授研究所,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專業。一九八一年留校執教。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研究室主任、藝術研究院研究所院博士生導師、書法院院長、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美 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創作院名譽院長、李可染畫院副院長、《東方藝術•書法》 雜誌主編。

幸運地走進中央美院

我學習書法,也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 一九七七年恢復聯考后書法開始進入美院浙江美院(今美術學院)沙孟海、陸維割等先生招收第一屆研究所學生有朱關田、陳振濂、王冬齡等人。但我那個時候考上了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所,而不是浙江美院幾位先生的書法專業。當時兩所院校同時在招生但那個時候信息非常閉塞,家裡沒有電話,人們也沒有手機浙江也沒有熟人對浙江美院的招生情況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李可染先生預計招收五名研究所, 其中一名是山水畫兼書法篆刻專業。考生除了考山水畫、寫生創作外,還要加考書法和篆刻創作,還要考素描人物、模特寫生、動態速寫,外加中外美術史、古文、詩詞及命題創作等等。我覺得這些東西我都能應付一二。 中國小時,我學的東西很雜,除了書、畫、印之外,素描。幸虧恢復聯考初期不考外語,上中學時我學的是俄語,:當時也快忘光了。考前請了半個月假,主要是複習中外美術史和政治。考試第一關是當值教師審査報考作品,淘汰了大批考生之後還剩下二百多人;第二關是請導師們再審査報考作品,記得在大禮堂拉的線上,掛満了作品。經過導師們的審査,再淘汰一批人,剩下五十人發了准考證,然後考了六天,考試科目很多。

▲ 陳洪綬傳

▲ 手札1

▲ 手札2

求取之前,我與李可染先生從未謀面。當時我考的是『山水畫兼書法篆刻專業』,雖然李可染先生並不是專門教授書法篆刻,但他要求我們五人都要多練習書法。他常講到書法,尤其是為先生刻印,幾次登門造訪,他對我講了很多書法篆刻方面的問題,當時我都有記錄。 梁樹年先生書法篆刻也都很好,尤其是治印。當然更多的情況下,我靠的是自覺訓練和自我調整。首先是多思考。我之前沒上過書畫科班,因此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一般人的看法左右不了我,再高明的意見我也要想想是否適合我,是否適合當下階段的我。其次是多動筆。我知道動筆不能盲目,要有針對性,針對當下自己最薄弱的問題。第三是臨摹和創作相結合,這兩個方面不能分離,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小時候周圍的大人也『教導』我要先臨好一家一帖,但後來悟到,臨摹只是個手段,其目的是認識書法用筆、結字、章法、風格等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存在於各家各帖之中,需要通過比較,然後再加以分析、研究才可以做到。如果長期只臨一家一帖,就沒有了對比分析,也就沒有了意義。在學習中,最好每一天都把臨摹和創作相結合,交替進行,對待不同書體也應如此。在美院教學中,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同時不管臨摹還是創作,都要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進行,這樣才會有效果。

▲ 唐詩二首

▲ 瓦當題跋

▲ 瓦當題跋


▲ 書論選入

▲ 聯語

▲ 古詩二首

▲ 布顏圖《學畫心 法問答》

李可染書法使我受益良多


李可染先生對我的書法影響很大。在用筆上,先生行筆較慢,力度很大。他不太關注起筆、收筆的形態, 而著意於行筆的過程,即行筆過程中的微妙變化和線條的質感,因此點線渾厚蒼拙。在結字上,多有變形,有時在行、隸之筆,並時有篆意,很注重結構的形式美感, 這對我很有啟發。

說實話,先生對我的書法風格,有時認可,有時也不認可,比如用筆的快慢問題。先生當時總強調用筆要慢,這與他晩年的書風和畫風是相符的。我回去后、認真想過,先生用筆也不是一直都『慢』,五十五歲之前, 用筆也比較快。他親口對我講過一件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先生畫人物以『快』出名。一位朋友登門想親眼看一下先生畫畫,但先生有一個習慣,畫畫時有人在旁邊便會分心,下不了筆。這位朋友磨了半天,先生也下不了筆。朋友耐不住了,說出去小解一下,先生急忙下筆, 一揮而就,待兩三分鐘朋友回畫室后, 一張人物畫已經完成了,朋友大驚,急呼『神了』。可見先生中年時落筆如風,特別迅疾。當然,先生講這個故事, 一定意義上也有自我否定的意思。與許多大藝術家一樣, 他能經常否定自我,因此才有進境,才有後來的成就。 我非常欣賞先生當時的人物畫,除了之前的齊白石,我認為這種簡筆寫意人物,至今無一人能超過先生。

關於先生提出用筆快慢的問題,我還是想了很多。 就草書來看,懷素的用筆從《自敘帖》來分析, 一定很快,當時不少一人看了懷素表演草書,寫下了很多讚歎其用筆快的詩句。但之後黃庭堅的草書用筆就比較慢。 因此我的結論是用筆要當快則快,當慢則慢。要做到能快能慢,快則不失力度、不浮滑,慢要有『內容』,不換散無力, 一切決定於風格取向。老師提出的問題,對我的教益很大,使我深入思索,但在風格取向上,我不能完全模仿老師。就像李可染先生也不是模仿他的老師齊白石、黃賓虹一樣。

『獨持偏見, 一意孤行』

徐悲鴻有一副對聯:『獨持偏見, 一意孤行』。有人說,在某種程度上,這幅聯語很適合中央美院學生時期的我。因為他們覺得,當時矢力書法篆刻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是孤獨前行。其實當時美院也有一批鍾情書法的人,像院長口一一一作人,還有剛調回的朱乃正,以及薛永年、錢紹武、桑介吾等,但學生時期我與他們還不熟, 當時書協也沒成立,我又不善於活動,是有點『孤獨』。 不過有那麼多古人前賢可以私淑,可以通過作品與他們對話,就不覺得孤獨了。但這也養成我不為時風所左右的習慣,甚至被人『質疑』,也不會隨波逐流。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們的審美有了極大的提高。另外,在不斷的探索中,我也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搞藝術就要按藝術規律辦事。藝術的生命是創造, 所、調『創造』並不是胡編亂造,而是以傳承為基礎。回顧整個書法史,比如從王季;z說起,每個新風格的出現, 每前進一步,都會遭到『質疑』的命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像我的老師李可染先生,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通過寫生剛剛確立新的風格便遭到『圍攻』。其中有署名文章在実術一)雜誌上發表質疑他,大意是李可染先生的寫生畫『黑』『野』,背叛傳統等等。『文革』後期就更厲害了,『黑畫家』名單中就有李可染先生。當時還在美術館舉辦了一個『黑畫展』,動員各行各業群眾參觀。在全國發動了一場批『黑畫』運動,報道鋪天蓋地,並且進入大中國小政治、課堂。 那種壓力可想而知,所以比起老師,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還曾在內蒙古插隊八年,遼闊的草原,漫天的風雪,對我後來的書風、畫風、印風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人的審美認知,來自於生活的體驗和對生命的思考。 生活環境的改變、人生命運的劇變,對一個從小在京城長大、只知道讀書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磨礪。那時我經常被抽調去搞宣傳,抄寫大字報,畫宣傳畫,畫領袖像,如果寫大字報算練習書法的話,機會還是不少, 但刻印就很少了。有時農閑或請假與同學李淼到村邊寫生,畫的多是油畫。我帶去一些書籍資料也經常翻出來思考琢磨,內心一直沒有放下。

暮雨秋聲圖

書、畫、印三者,我從小就很喜愛,後來覺得這三者骨子裡就是一回事,此長彼進,此落彼消,但三者畢競有別學習、創作是興之所至,應一切順其自然。在山水畫方面,曾學習了諸多前賢,如石濤我從小就喜歡, 但後來更喜歡八大,石濤在小品的構圖上時有新意,但八大的境界更高,且筆墨洗鍊,造型獨到。此外,除了我的老師李可染先生,還有黃賓虹先生,從他的作品中也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多啟示。

篆刻追求『大、拙古野率』

有人說,我的篆刻是我成名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 我比較認同。篆刻與書畫相比,進入創作之前,也就是掌握基本技能方面,要容易一點、快一點。因為『篆』的時候,可以反覆推敲,多次、設計;『刻』的時候,也可以修飾, 一刀不成則兩刀。書畫就不成了,當然工筆畫除外。總之,篆刻進入創作之前的準備階段會很短。 油畫也類似,其材料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書畫用時要短。所以篆刻、油畫等容易早出成果,但進入創作階段的難度並不比書畫小。

在人們評價我的書畫篆刻作品時,經常會說『雅俗共賞』這個、iii1,但我有點疑惑, 一個人既讚賞『雅』, 又欣賞『俗』,怎麼可能?只有這個人或這群人沒有好惡感,才能。我喜歡的幾個字是『大、拙、古、野、率』,其中『古』便包含了雅。關於雅和俗的、認識,可以做一篇大文章。我覺得雅和俗是對立的兩個概念,但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比如王義之,剛確立風格的時候, 被謝安、認為是『野一罵』,弦外之音就是俗書。隨著二王地位的上升,其書又成為『雅』的代表。但這種風格樣式經千百年來人們的追摹,已了無生氣,結果成了『館閣體』,成了俗書。當然這不關王義之的事。再如魏碑, 屬窮鄉兒女造像一類,當時必被看做『俗』,后經碑學運動,被重新認識,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篆刻中,也要力求追雅避俗。那麼如何做到這些呢?就得紮根傳統,學習、比較前賢,總結經驗。比如在印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就是兩座高峰,他們的篆刻,即使放在整個篆刻史上來看,都是成就頂尖、開宗立派的大師,只是他們所處前後不同時期,沒有可比性,齊肯定研究過吳,只是沒有效仿罷了。今天,就我個人而言,我對齊的認可度更高。 吳以石鼓文入印, 朱文印很成功,而以粗線條、圓結構刻白文印,則差強人意。白文精彩者,多有仿漢印的痕迹;齊的印風則朱白文統一 ,明晰強列,奇肆開張,兼具現代構成之美,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


原文刊於《書法》雜誌2015.03

太原王式

蒼潤奔放、古拙崎崛

以書法骨力與金石韻味表達出來得寫意精神,

散發這一種蒼厚質樸的金石氣息。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註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繫及時標註或刪除。青州畫廊聯盟(qingzhouhualang),歡迎添加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