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向「沉默的大多數」致敬

文 |桂洋

看了那麼多次電影,第一次只買到了第一排座位的票。

電影結束后,影院的工作人員開了燈,大聲說:「感謝觀影,請帶好隨身物品離開。」但是現場沒有一個人離開座位。

所有觀眾的眼睛都望著電影屏幕上滾動著的幾萬個名字:安姐、阿楠、曾晶晶、趙華……這些都是參與《二十二》這部電影眾籌的普通民眾的名字,一共32099個,一個也不少。

屏幕上是滿滿的名字,台下是滿滿的觀眾。台上台下,一樣的座無虛席,靜默無聲。

直到散場,大家安靜有序的離開,靜得只能聽到偶爾發出的啜泣聲。走在人群中,心瞬間被一種沉默而又浩大的力量撐滿了。

我突然理解,為什麼這樣一部沉靜的非商業的電影,讓半個娛樂圈為之默默轉發傳播,僅有的1%的排片率,一票難求。導演郭柯說,他本來對這部電影沒有任何預期:「誰都不敢想,這些宣傳是錢做不到的。」

為什麼這部電影,全程沒有恢弘煽情的音樂,沒有特效,甚至沒有一句旁白,只有平實的生活場景和平靜的敘述——

老人盤坐在炕上,擺弄著藥瓶,動作緩慢,孫媳把飯菜端過來,兒媳上前閑聊。

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納涼時,三四個孩子在門的那頭聊天打鬧。

她們偶爾打牌,身體好的還會自己做吃的給孩子們發,閑時站在門口喂貓。

導演和攝製人員,是在這裡拍了多久,有多安靜,才能讓這些老人、孩子甚至家裡的貓,都忽視掉他們的存在?

導演是沉默的,電影是沉默的,支持者是沉默的,觀眾也是沉默的。我們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樣,都是同樣一群人,普通的人。

這一次,我很想向這「沉默的大多數」致敬。

正是這份沉默,讓我們看見了她們,也聽到了那些微弱的聲音。

「謝謝你們。」

「我還沒有活夠,這個世界紅紅火火的。我要留下命來看。」

「我希望和日本能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為一旦打仗,會有很多人死去。」

很難想象,這些話是從她們的口中說出的。

她們是被冠以「慰安婦」之名,背負著歷史的酷刑度過大半生的20萬受害女性中的一名。 這部影片《二十二》,記錄的正是其中僅剩的22位「慰安婦」倖存者的晚年生活。

其中一位奶奶坐在炕頭上,對拿著相機的韓國志願者說,「這個東西好啊,啥都能拍。這個東西很貴吧?」一個韓國年輕人和一個老太太,語言不通,卻互相聊得很開心。

她們今年平均年齡都90多歲了,但她們看上去,比我們想象的更溫柔,恬靜,開朗。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樣的普通。但這份平實卻死死地揪住了我們內心綳著的那根弦,很害怕它會在我們面前崩掉。

每當這些婆婆們說起當年「慰安所」的情景時,都會哽咽地止住。「不說了,不說了,說了難受。」幾乎所有的敘述都止於這裡,無論導演和觀眾,都不想再往前走一步。

「老人們本來就受過苦,你還要把苦挖出來,讓她和大家流淚,這很無恥。」在整部電影的拍攝和製作過程中,導演郭柯沒有用劇情去積累影片的矛盾衝突,也沒有用煽情的手法來激發觀眾的情感。

鏡頭與她們之間,始終保持著一份克制的溫柔。「適度的靠近,靜靜的聆聽,深情的凝視」。

也許這份沉默的距離,正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沉默的背後不應只是沉默

一位兒時從朝鮮過來的奶奶,原名姓朴,後來她給自己取了名字,跟的是毛主席的姓。雖然她如今已經不會說幾句韓語了,但依然記得兒時學唱的韓國民歌。她說著就對著鏡頭唱了起來。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

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

你怎麼情願把我扔下,

出了門不到十里路你會想家!」

歌聲柔軟悠長,彷彿讓我們跟著她回到了那個年紀,但歌聲卻再也無法飄回她的故鄉,也無法為她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少女夢。

如今,她收養的女兒也已經年過半百,這些年都是養女在照顧她。女兒說:別人說她是日本人、韓國人。我管她是哪裡人,她把我拉扯大,我應該照顧她報答她。

還有一位奶奶一直照顧自己後來中風的丈夫,「他什麼都做不了了,也就能吃點飯,我就做飯給他吃。我說我會照顧你,給你做飯的。一直到他去世。」

奶奶們說起自己去世的丈夫,依然充滿感恩。「我們還是好好過日子的,也不說你打我,我打你的。」「他說日子該怎麼過怎麼過,也不是我願意去(被抓去慰安所)的。

老人說,對於當年的事,「記住了一些,也忘掉了一些。」我想她們也許寧願忘記自己想忘記的,記住自己想記住的吧。

「你們這些記者來了三四次,之前我也沒有跟你們說真話。」

「都這麼大年紀了,小輩兒們問我,我從來沒說過。」

「從我17歲那年起,我就再也沒有跟人說過這些回憶。」

這些鏡頭下的老人,有的輪廓深陷,有的鼻樑高挺,有的笑眼彎彎,她們都是從最好的年紀走來的,經歷了人生慘劇的人。傷痛早已深入骨髓,也深埋於心。

我不想說她們的名字,也許她們並不想被提起,也許連她們自己也想忘記。

影片在今年8月14日全國公映的時候,22個名字,已經有14個畫了框,如今還活著的名字已經變成了8個。

在那些已經消失了的名字里,有的因為蹂躪折磨致殘致病,終身不能生育;有的丈夫在戰爭中離開,自己終身未再改嫁;有的遇到了待自己很好的男人,好好過了大半輩子日子;也有的在當年生下來日本的孩子,又承受了半生屈辱。

一位跟兒子兒媳同住的老人,因為怕他們生活受到影響,沒有出現在鏡頭中。巨大的痛苦渴望傾訴,同時又害怕身邊的親人跟自己一起承受莫名的指責和壓力。

在他們不願提及的記憶里,有目睹親生父母被日本鬼子殺害的錐心之痛,有躲進山裡也會被抓進日軍據點的極度恐懼,還有那些在窯洞里度過的「痛苦無法言表」的歲月。但是,比被迫充當「慰安婦」更令她們受盡折磨的,是活著回來之後還要忍受周圍人的指指點點。

有的老人說,「日本鬼子是敵人,但自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受到的白眼卻是幾十年了。」

就像電影中一位關注「慰安婦」歷史30年的志願者說的,「30年來什麼都沒有改變,如果當初知道結果這樣,我寧願不去驚動她們的生活。」

災難中受難最深的是她們,而災難結束過後,卻還有更深遠的傷害,來自於身邊那些不肯接納她們的人。而這種來自於同胞近鄰的終生傷害,不亞於前者。

面對這些國難的經歷者和受害者,我們真的欠她們一句對不起!

此時,我寧願你我,還有他們,也都是沉默的。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若此時沉默也是一種文明,我寧願你我一聲不吭。

這樣的沉默,這部電影做到了。這部電影背後的人們,也做到了。

從2014年1月至7月,由各方學者及愛心團體加入,與國內外電影專家共同組成的攝製組,以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陸續奔波了五個省、二十九個不同的地區,潛心紀錄全國各地的「慰安婦」倖存者當下的生活狀態。

導演郭柯表示,影片票房收益部分除去還債,將捐給上海師範大學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

導演:郭柯 圖片來自網路

沉默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當她們鼓起勇氣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也有人默默地走在背後,給予她們力量。

1992年,來自山西的劉面換、侯冬娥等四位「慰安婦」,第一次打破了社會的沉默,對日本政府提起了訴訟。她們赴日演講、上庭作證、等待審判,山西民間志願者張雙兵曾5次帶著「慰安婦」老人前往日本訴訟,折騰了十幾年。

不過到頭來,一分錢賠償、一句道歉也沒有。她們反而受到了全村人的指摘。她們頂著白髮,拖著衰老的身軀,願意活下來,撕開傷疤,告訴同胞歷史真相,而我們給了她們什麼?

就在影片公映的前一天,海南的黃姓老人去世,她是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這意味著,不再會有親歷者以原告身份,通過法律手段為20萬受害的婦女討回公道。

有媒體說,3萬個參與眾籌的名字,沒有那20萬受害者的姓名更值得被記住。但是,那些名字正在以我們無法阻止的力量逝去,但是這三萬個我們,還活著,在她們沉默之後,我們還可以發聲,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

你知道嗎?這部電影在全國的排片率只有1%,很多三線以下城市的人還無法看到這部影片。

2015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慰安婦」問題向韓國道歉,在各種外交場合和訪問中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謝罪和賠償意願。但唯獨對強迫婦女充當慰安婦事,表現出沉默和迴避的態度。至今連一句道歉都沒有,而他們對這段歷史的否定還在繼續。

「慰安婦」這個叫法,實際上是日本人定的,因為它帶有女性自願的含義,實際上應該是帶引號的。2012年12月6日,歷史學者在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發布會上提出,應將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強征的、朝鮮等國的「慰安婦」改稱為「性奴隸」。這未完成的更正還在繼續。

韓國民眾在慰安婦少女像旁手持標語參加抗議活動

在導演郭柯2012年開始關注「慰安婦」制度受害者,為他們拍攝記錄短片時,這部片子還叫《三十二》,到2014年可以在熒幕上點映時,就已經變成了《二十二》,到前天在大熒幕上全國公映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個位數,8。這「最殘酷的倒數」,還在繼續。

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內心是掙扎的。如何在人性和生命面前,做到溫柔與剋制,同時,又盡到媒體的道義。

當她們說話時,我們可以沉默,傾聽。但當她們永遠說不出口的時候,我們沉默的大多數,能夠做些什麼?

那一天已經很近了。

沉默,應該是尊重背後平靜的沉默,是知史背後理性的沉默,是作為背後有力量的沉默。

《二十二》的開頭是追悼會,結尾是葬禮。她們一一離開,鏡頭裡只留下白雪覆蓋的空空的大地。

今天,我們為沉默傾聽的大多數點贊,明天,我們希望能在沉默中,給她們力量,也給我們自己在茫茫天地間,點亮一把火。

作者:桂洋,85後傳媒人,新媒體主編,全民閱讀推廣人。在雞湯與岩漿之間遊走的新女性生活倡導者。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微信公眾號獨家原創稿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讀者」微信後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