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聚焦 | 中國式相親:從情感到市場的焦慮

《式相親》近期熱播,神曲《春節求生指南》也趁節前火上了一把。每逢佳節被催婚——不知何時,這句順口溜開始在年輕人中流傳。春節將至,「相親」這件事又將牽動萬千飲食男女和他們家庭的心弦。

相親,有的人排斥,覺得太赤裸、太直接,無關愛情;有的人認可,覺得不失為通向婚姻殿堂的一種可能。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親,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比適婚男女更心焦的是他們的父母。所謂「一人脫單,全家幸福」。近來,綜藝節目《式相親》的熱播,讓城市中替子女相親的耄耋老人們走出公園或街角,走上了銀幕。這或多或少向我們證明,「無論吃相是否好看」,相親已然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

你我都會遇到這麼一件事。

剛步入適婚年齡,高浩便開始了相親大業。

性格靦腆,所以他是被逼著陸陸續續相了幾回親,一些是家裡安排,有些是熟人提親。「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家裡催得緊,熟人問得勤。」

高浩身高一米七五,微胖,從事車險理賠工作,收入尚可,家庭條件還行。他很早就在西安買了房,還有輛10萬元左右的轎車。

自問條件還可以的他,提起自己的相親經歷,卻直言「尷尬」。「第一次相親,我竟碰上了國小同學,之前都沒怎麼說過話,現在卻要坐在一起談婚論嫁,『尷尬癌』都要犯了;還有一次,老媽拉著我上人家裡吃飯,一屋子人目光全在我身上打探,跟探照燈一樣,我恨不得當場鑽地縫裡。」

「相親過程中感覺自己就像貨物,被人挑三揀四。對方先看你長相合不合眼,再看身體條件、學歷、收入等條件,還得看有沒有共同話題……」他坦言,自己曾被相親對象嫌棄胖,然後默默去辦了張健身卡。

「我這還不算慘的呢,公司有一姐們兒,因被相親對象嫌棄長得丑,然後去做了個微整形。」他說:「相親讓每個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臨近春節,眼瞅著周圍鄰居孩子脫單,家裡又給他安排了個相親對象,他卻怎麼也不願意去了。「這麼多條條框框,愛情本身不應該是這樣子,如果是,那真叫人懷疑人生。」高浩犯起了嘀咕。

春節變「春劫」,苦惱的何止一人。

王璐是一名河北省邯鄲市某幼稚園的老師,她今年滿26歲,在一些小城市,這個年齡的女人多半有了孩子。

容貌姣好的她並不乏愛慕者。今年春節家裡準備趁著長假,給她安排幾次相親。然而王璐對此頗為抵制,「剩下來的人才去相親,不喜歡總被提醒自己是『剩女』。」

其實,王璐去年秋天便有過一次父母安排的相親經歷。

一家西餐廳,兩人互不相識,話不投機,三言兩語,他們的交談就在一張不大的餐桌上四處碰撞。

咖啡仍溫,心卻涼了半截。

「對方張嘴閉嘴家裡有幾百萬的,好像我是沖著他家錢去的一樣,飯沒吃完我就走了。」「父母看重他物質條件好,說什麼喜歡不喜歡不重要。但是無愛的婚姻會幸福嗎?總之,我等得起。」她說。

北京某互聯網公司業務主管王曉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經過去年4次相親的磨礪,終於在今年年初「俘獲」了愛情。

28歲的她,早就意識到了嫁出去的緊迫性。

「周圍閨蜜一個個都完成人生使命——結婚生子,我不能掉隊。」

「脫單」路上,王曉謳選擇了相親。對此她有自己的理解,「家裡安排的相親對象至少條件差不多,而且能過家庭關;自由戀愛,相比風險要高。綜合考慮,相親效率更高。」

王曉謳把一路的相親比作披荊斬棘、「打怪升級」。她說相親讓她遇了不同的人,看了不同的風景,有了更多的選擇。

「婚姻的路上,總得尋尋覓覓,既得有愛情,又要麵包,才會長久。」她坦言,自己相親有兩個前置條件不可動搖:一是是北京人,二是要有房。

「我打小在北京長大,嫁外地人家裡不同意,我也覺得找個北京本地人,至少能少些觀念上的衝突。另外,房子能帶給女人安全感。」

2016年春節,王曉謳的首次相親就因為這嚴苛的條框無疾而終。在房子問題上沒談攏,對方希望結婚後租房生活,可是她邁不過「房子」這個坎。「我不想身在家鄉卻有漂泊的感覺。」

今年元旦,姑婆安排的一次相親中,王曉謳終於遇到了合適的人——父母認可、彼此喜歡、北京戶口、名下有房,倆人年初正式牽手。

1月15日中午剛過,北京中山公園格言亭的一側,已碼起了長隊。

有的家長站在公園小徑台的階上,面前擺著孩子的「相親簡歷」——「有車有房、北京戶口、月薪2萬」。彷彿一個個運作有序的集市上的攤位。寒風料峭中,不少家長兜里揣著孩子的「條件介紹信」,一邊走一邊張望,遇到合適的人就上前攀談。還有的家長推著小車張貼「紅榜」,其上掛著孩子的近照、星座屬相、生辰八字……

這裡是北京著名的相親角。

來自北京昌平區的王大媽告訴記者,北京戶口、北京有房,這倆條件是相親角的「硬通貨」。據王大媽介紹,為孩子物色相親對象,大都往這兩個條件上靠,家長都希望孩子結婚後在物質條件上不吃虧。

除了「硬通貨」外,有些相親介紹上表明的價碼則五花八門——「皮膚好」、「父母有退休金」……

王大媽說,條件標的細,物色起來有效率。

「最怕遇見說什麼感覺對就好的人,上次遇見一個30歲出頭的小夥子親自站街物色對象,小夥子長相清秀、身材高大、年入20萬,瞬間圍上去不少人要給他介紹對象,但一聽他要求對象能對上感覺,圍觀的人基本就散去了。」

王大媽是來給女兒物色對象的,女兒今年36歲。她說自己不常來,知道周六日人多,來試試。

「她都36歲了,她不急,我急啊。」

徐大爺是相親角常客。他住東城區,離得近,每周都會來逛一圈。兒子今年35歲,一家國知名互聯網公司的工程師,旅美海歸,年收入30萬元。「孩子條件好,平時忒忙,沒時間找對象。他比較挑剔,我也犯難。」

徐大爺說,很多老頭老太太們都是瞎湊熱鬧,真能成的不多。

「來這就是找個心理安慰。」他說。

寒風凜冽,北京當日室外溫度降至零下1度,路上行人稀少,但中山公園相親角氣氛熱烈,人頭攢動,老人們有一個共同的小目標:爭取年前給孩子找個合適的對象……

父母的焦慮成就了「婚戀市場」而非子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社會學學者顧羽認為,長久以來,遍布都市公園的「相親角」實際上是一個比較高端的婚姻市場。男女兩性在此搜尋配對,不過不是他們親自參與,而是多由父母代理。每個男女的「條件」就像商品的屬性一樣明確標示。這個市場里也存在一個共識性的評價標準。什麼是好的資源,什麼是好的條件,大家心知肚明,以此為基準搜尋合適的潛在對象。

他分析,從價值判斷上這種相親角是不應該提倡的,當代婚姻理應是自由男女心智相似興趣相投彼此吸引的產物,建立在物質而非精神基礎上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的,違背了人性,不利於生活幸福。但並不是說這個婚戀市場造就的婚姻一定是不穩定的,在相親關係下,婚姻可能比較穩定,但未必幸福。

他坦言,從社會現實角度來看,相親角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相親角的繁榮由多種因素造就,一是男女匹配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投入,而越是成功男女越是沒有時間;二是現代社會注重多元化,注重個性,誰都不願遷就誰,在某種程度上說男女交往的社會技巧和能力變得匱乏;三是當代青年人圈子變窄了,接觸人少;四是好的婚戀資源都已經被人提前佔了,剩下來的人只能在有限範圍內追求愛情。

這些現實狀況使得大齡男女必須通過一個正式的婚戀市場才能更有效率的搜尋合適對象。藉此,各種商業化的婚戀平台與相親節目應運而生。人人都能參與進來,但以物質條件為導向,心靈的碰撞就變得稀缺,以誠相待、持久發展的愛情觀受到衝擊。

從實效來看,很難說這個「婚戀市場」成就了多大比例的婚姻。問題在於,它所象徵的社會潮流對每個個體的深深的規訓。我們看似自由做出的決定實則是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束縛。

「具體到中山公園相親角,這裡的這麼多成功男女,一定要結婚么?婚姻對他們來說並非必要的,反而對他們的父母才是必要的。這種代際差異反映了社會變遷,當代青年的婚姻觀變了,這讓人不禁要問,當代婚姻對誰來說是必要的?」

他總結道:「相親市場存在的背後不是適婚人著急,而是其父母著急。很多人不想結婚,或不著急結婚,所以市場才會繁榮。」

后海觀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