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資訊 | 數據新聞生產傳播中的問題及應對

數據新聞生產的第一步是收集並選擇具有新聞價值或能為新聞主題服務的信息。眾多數據來源反而造成了數據真實性難以保障的問題,在數據的篩選中也會因主觀判斷而破壞數據整體性及客觀性,數據收集還有侵犯人權的問題。

1

數據真實性難以保障

大數據技術及物聯網讓數據收集更加便利,但「大數據不等於全數據、真數據」,②許多原始數據平台提供的數據本身就是虛假的。「知名科技諮詢機構Gartner表示,全球財富1000強的企業中,超過25%的企業信息系統中數據信息不可用或不準確;在資料庫項目的開發中,用於數據有效性分析的成本占企業產值的10%至20%。」③2016年5月31日,央視《朝聞天下》以長達8分鐘的時間「揭秘手游數據造假」。

2

被篩掉的「隱形」數據

有時在數據選擇中被篩掉的「隱形」數據才是還原真實的關鍵。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些權威媒體的民意調查出現巨大偏差。被調查者多數是該媒體的受眾,與該媒體的主流意見持相同觀點,主流媒體又與社會精英抱團,反對希拉里的聲音一開始就被民調過濾了。關鍵數據被隱藏不僅會受數據收集方的影響,有時還與原始數據提供方有關。類似電話問答、街頭訪談、問卷邀請的調查方式,很難確保人們不敷衍、不撒謊,尤其在面對川普這種頗具爭議的人物選項時,有許多參與調查者會隱藏真實想法而選擇希拉里將獲勝。

3

數據收集對人權的侵犯

在大數據時代幾乎沒有隱秘。接入網路暴露我們的IP地址,搜索點擊暴露我們的興趣愛好,購物訂單暴露我們的消費習慣。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讓我們隨時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又讓我們隨時被人窺探。2016年12月31日,Datadrivenjournalism.net網站發表了一篇Zara Rahman抨擊英國最新通過的《調查權力法案》的文章。該法案要求英國網路服務商存儲一年的網路瀏覽記錄以備警方調查。這份法案被民眾諷刺為「刺探者的許可證」。Zara在文中列舉了盧安達大屠殺、孟加拉國對避難者的制度化歧視等由數據收集促成的人道主義危機,警示英國這種對大眾的監督是危害人權的。⑤

這也是值得數據新聞工作者反思的問題:人作為社會群體動物,如何避免一邊享受自己創造出來的技術,一邊保證自己不受奴役並且不去侵犯他人?

數據新聞編製與推送過程

存在的問題

目前有些數據新聞編製只搬運數據,喪失了新聞的敘事性;或者盲目追求花哨的可視化,而忽視內容的新聞價值。在大數據滿足個體需求的技術支持下,受眾獲得的信息面越來越狹窄,媒體的社會引導功能在這種個體化推送模式下也被消解了。

1

單純數據驅動,缺失敘事驅動

現在,國內許多數據新聞還處在單純搬運數據的階段。2016年11月28日,財新網的「數字說」欄目發表了一篇數據新聞《全球男性自殺率遠高於女性 是例外》,用大篇幅的文字轉述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上公布的全球171個國家或地區2012年的自殺率數據(測算值),沒有新聞故事,更沒有報道為何男性自殺率低於女性。這種新聞既無法吸引受眾,又浪費數據資源。

2

耗費成本追求可視化,缺乏新聞價值

比如財新網「數字說」欄目利用谷歌地圖可視化展示各省市政府大樓,當滑鼠點擊代表不同省市政府大樓的圖標時,會顯示該政府大樓的信息與照片,這個作品還有手機版。其時間成本及技術成本必然較高,但新聞價值不大。數據新聞工作者也應注意這個問題:用簡單文字或圖表就能清楚表述的新聞,是否要為了吸引點擊率而耗費成本將其可視化?

3

受眾喪失自由選擇權和思考力,

媒體喪失社會引導功能

數據新聞依託大數據技術能實現定點推送,這一方面滿足了受眾多樣化的個體需求,另一方面卻也剝奪了受眾的自由選擇權。一味迎合受眾的推送功能讓受眾沉湎於自己感興趣的世界,信息面窄化,受眾會漸漸喪失對其他立場信息的思考力。同時,媒體為引導社會健康發展而進行的議程設置,也會被不關注該信息的群體屏蔽,無法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再者,大數據技術的開發與商業利益密不可分,數據新聞也因此會受到商業利益的影響,媒體若為推動消費而編寫新聞,必然喪失社會引導功能。

往期精彩推薦

資訊|財經新聞傳播的人本主義

資訊|媒介素養範式的四次變化

總出品人:陳安慶

主編:王婷

文字:李茜玲

編輯:田文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