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沙坡尾:讓漁歌再唱響

20世紀初在廈港延繩釣作業的大型釣艚漁船。

漁民在延繩釣作業。

曾經的沙坡尾魚市。

延繩釣漁民出海前整理放緄的釣鉤。

6月底,沉寂已久的廈門沙坡尾避風塢,迎來了8艘木質漁船的回歸。

2015年6月以前,在廈門周邊海域,老漁民利用古老的延繩釣法,從事海上作業,日落而息時便停靠於沙坡尾避風塢。兩年前的那場清漁行動中,包括這8艘漁船在內的83艘廈門籍與若干龍海籍漁船被勸退。船長們的漁歌,由此畫上了休止符。

時隔兩年,沙坡尾漁船回歸了。

因清漁而改變

在閩南,陸上與海上的謀生群體,分別被稱為山頂人與討海人。

今年65歲的老漁民余龍發,父親是山頂人,母親一家世代以捕魚為生。12歲,余龍發便跟著大人出海。上世紀90年代初,他從國企廈門第二海洋漁業公司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找人造了艘船,開始在沙坡尾單幹。「我一度以為,自己一輩子都將在海上度過。」余龍發說。

2015年5月13日召開的一場會議,改變了余龍發的生活軌跡。

會上,廈港街道負責人宣讀了《關於廈港沙坡尾避風塢封閉管理的公告》,核心內容是,當年6月10日前,沙坡尾避風塢將完成漁船清退、漁民上岸,而後進行封閉整治,清淤截污。公告指向的是83艘廈門本地船隻與58艘外地船隻。

余龍發說,類似的清淤工程,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但清退漁船,還是頭一回。

余龍發最終簽訂了補償協議。他那艘剛剛投用不足半年的新船,共拿到了漁船徵收款、5年燃油補助、獎勵金合計約12萬元。

清漁之後,除了4個漁民被聘為演武大橋觀景平台管理人員,大部分漁民開始了新的陸上生活。

余龍發與妻子在廈門思明南路大生里的家門口,經營一處小吃攤,賣廈門特產土筍凍與薑母鴨。

65歲的張亞包,在漁船上出生的。早年在漁撈公社擔任船長的經歷,讓他掌握了古法制船、延繩釣等全套海上謀生技藝。他的山頂生活,依然離不開船和海。「閑著沒事,就動手製作廈港傳統的釣艚船模型,斷斷續續做了三艘。」張亞包說。如今,張亞包還經常到漳浦縣一帶,租一條漁船,出海海釣。

沙坡尾的漁歌記憶

許路是福建省福龍帆船研究中心的發起人,在廈門港的街巷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2006年,有感於沙坡尾的變遷,他回到家鄉,開展本地造船技術史與航海技術史調查。

「老廈門人口中的廈門港,指的是廈門島東南角五老峰下的陸緣海灣,它是廈門島最早開發的港埠,早在明末清初就是重要海港。」許路說,廈門港的外側原本是月牙形的連片沙灘,因此有「玉沙坡」的美譽。「玉沙坡」以南溪仔乾為界,分為沙坡頭與沙坡尾。上個世紀30年代以前,沙坡頭一度是廈門的漁業中心。

74歲的漁民張英華說,釣艚船曾是早期廈港漁民廣泛使用的一種船型,具有出色的抗風、防水能力,常年穿梭於當年被譽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將大米、蔗糖等物資運回廈門港。曾在1922年完成橫渡太平洋壯舉的「廈門號」,便以釣艚船為原型。

廈港海洋文化的另一代表,是沿用至今的延繩釣技法。「它俗稱放緄,即從船上向海里釋放一根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等的干繩,並在干繩上設置帶有魚鉤的支繩。」張銅陵說,延繩釣是一種取之有度的捕魚方式,其特點是根據時令、魚情、魚種、海況選擇不同釣鉤,只釣大魚,不損傷小魚,「清漁前,廈港漁民仍普遍使用六種魚緄,其中白帶魚緄,一筐分為五組,每組21個釣鉤,釣鉤之間間距為3.2米」。

廈港海洋漁業的黃金時代,出現在沙坡尾。1934年,廈門為沿鷺江修築堤岸,將沙坡頭併入陸地,沙坡尾因此取代了沙坡頭的漁港地位,避風塢便為當時所建造。

1958年,廈門漁撈公社成立。大型機帆船的投入使用,讓廈港漁業進入工業化時代。張英華仍記得,1972年,廈港遠洋漁隊曾創造出三個航次收穫1000多噸的成績。慢慢地,沙坡尾周邊聚集起了魚肝油廠、冷凍廠、船舶修理廠等配套企業。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由漁撈公社經過多輪改製成立的廈門海洋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卻陷入了經營不善的困境。

2002年,廈門開始在沙坡尾周邊的海面上修築演武大橋之後,大型漁船無法再在沙坡尾停靠。

2004年,廈門市政府宣布,廢止沙坡尾漁船避風塢。

但小型木質漁船,並未因沙坡尾漁業工業時代結束而消失。沙坡尾漁民自行定製漁船,並沿用古老的延繩釣,在廈門周邊海域從事海上作業,沙坡尾避風塢是他們唯一的停靠點。來自漳州龍海等地的漁船,也紛紛在這裡停靠。

咖啡館與漁船並存

沙坡尾漁船避風塢廢止,沙坡尾的處境尷尬。

曾獲得2013年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的項目——《市場配置下城市傳統社區更新的規劃轉型》,如此描述沙坡尾的處境:「多年來,沙坡尾區域不斷遭受現代城市快速發展與高強度開發的侵蝕,山海連城的城市格局面臨破壞。同時,沙坡尾也面臨著環境亟待改善、產業類型混雜低端、社會人文環境亟待保護等社區發展困境。」

這份研究認為,在複雜現實與商業開發的博弈下,沙坡尾社區面臨著如何在一系列矛盾中獲得新生的問題。

最早參與沙坡尾改造的,是商業力量。

80后廈門人孫詡,是沙坡尾海洋文化創意港項目最早的操盤手。她見證並參與了近年來沙坡尾的變化。

2012年,孫詡接手沙坡尾項目時,看到的景象是:「儘管距離繁華的中山路、思明南路不遠,但你很難想象這片區域依然是落後閉塞的狀態,幾乎沒有新的商業業態,避風塢周邊的魚市,儘管為市民購買海產提供了便捷,但周邊居民常常投訴,衛生條件很差,處處是魚腥味。」

在孫詡看來,沙坡尾已失去了早先的商港地位,傳統海洋作業已經是非主流業態,公眾不能被自己的懷舊情懷所誤讀。相較之下,盤活沙坡尾,顯得更加重要。

孫詡團隊著手改造。避風塢邊上的冷凍廠舊址,首先成為改造對象。經過她的打造,舊時的冷凍廠變身藝術西區,號稱是廈門首個年輕文化藝術區。雕塑、陶藝、版畫、服飾設計等文化元素先後被引進,避風港滑板場、Real Live等區域在短時間內成為沙坡尾的文化名片。而後,孫詡又完成了大學路、民族路等沿街店面的第一輪招商,大量具有小資情調的新商業業態先後入駐沙坡尾。

隨著城市開發與商業入駐,沙坡尾避風港作為廈港海洋歷史的唯一見證者,在商業底色下,其見證者的身份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沙坡尾清漁之後,關於「漁船與咖啡館能否並存」討論一度是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漁船重回沙坡尾

在上月底,8艘木質漁船重回沙坡尾避風塢,船身底部裝上了玻璃鋼,船上懸挂了彩旗。

「如今的漁船,作為景觀船,業主已變更為鼓浪嶼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余龍發說,6月中旬以來,廈港街道的幹部多次上門,邀請他負責景觀船的日常管理。

實際上,在保護與傳承廈港海洋文化方面,當地一直試圖在商業與傳統海洋文化間尋求平衡。2015年的清漁行動,僅僅是再造「玉沙坡」的一部分。更長遠的規劃,是從硬體設施升級、文化精神塑造、人文素養凝聚等進行整體提升改造,實行漁船上岸、避風塢清淤、避風塢沿岸路面修整、危舊房改造、沙坡尾歷史再現和社區營造。

2013年,有關部門還組織編製了一份《廈門海事博物館策劃方案》。余龍發希望,本土漁民能夠參與海事博物館的建設。他甚至設想了雙方合作的場景:「我們可以為博物館提供傳統釣艚船模型、延繩釣技法展示、傳統捕魚場景再現。」

許路認為,與許多遊走在失傳邊緣的傳統手藝不同的是,在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古法延繩釣依然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及廣闊的市場。讓傳統的延繩釣獲得更多關注與社會的認可,由此將帶動社會對沙坡尾整個歷史場域的保護。眼下, 37分鐘時長的紀錄片《延繩釣》也已完成了製作。

對於沙坡尾的未來,見證了沙坡尾變遷的原住民陳永評說:「咖啡館與漁船並非不能共存,但要避免走入千篇一律的商業開發誤區,如何體現沙坡尾自己的在地文化,才是最重要的。」(記者 張輝 潘抒捷 鄧婕 文/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