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蔡元培中國教育界的領頭羊先行者

在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並實踐「教授治校」主張的當屬蔡元培。他對北京大學的改造,開創了教育新的紀元。

整頓北大,踐行教授治校新理念

1907年,已40歲的蔡元培留學德國,在以「實幹精神」著稱的「萊比錫大學」從事心理學、美學、哲學研究。其間,蔡元培發現德國的大學管理十分民主。校長和各科學長由教授會公選,每年更迭一次。而且,校長由神學、醫學、法學、哲學各科教授按年輪流擔任,學生從來沒有因為校長的去留而出現問題。

蔡元培

回國后,蔡元培極力主張效仿德國大學制度,實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親手起草《大學令》,第十六條明確提出:「大學設評議會,以各科學長及各科教授互選若干人為會員,大學校長可隨時召集評議會,自為議長。」第十八條則要求:「大學各科各設教授會,以教授為會員,學長可隨時召集教授會,自為議長。」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開始踐行其教授治校的辦學理念。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當時教師多為翰林院腐儒,有的教師不學無術,一心只想當官。學生多出身於貴族官僚或豪門之家,上學堂只為升官發財。那時在學生中流行「結十兄弟」的風氣。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作兄弟,畢業后大家鑽營作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花錢買來的,那麼鑽營費由10人分攤。

有的學生上課還帶著聽差。上體育課時,教員要畢恭畢敬地喊「老爺向右轉,大人開步走」;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後就坐洋車直奔妓院雲集的「八大胡同」。民國成立后,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但由於受到「老爺」式學堂傳統的影響,沉痾依然嚴重。

蔡元培知難而上。「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在剛就任北大校長后舉行的開學典禮上,他開宗明義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他針對北大的現狀,強調三點:「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此舉給北大吹來了最初的新風。要整頓北大的陳腐陋習,蔡元培認為「只有從聘請積學而熱心的教員著手」。1916年12月26日,總統黎元洪下令,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當天,蔡元培便造訪因事進京的陳獨秀,極力邀請他加入北大,出任文科學長。當時,陳獨秀因主辦《新青年》,為「民主」與「科學」鼓與呼,早已名動大江南北。陳獨秀白天四處奔波活動,晚上喜歡看戲,經常晚睡遲起。蔡元培差不多天天去拜訪陳獨秀,有時去得早,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陳獨秀,只要拿個凳子給他坐在房門口等候即可。最初,陳獨秀不想受聘,說要回上海辦《新青年》。蔡元培就勸他:「把《新青年》雜誌搬到北京來辦」,最後陳獨秀終於為蔡元培的真誠感動,接受了邀請。

繼陳獨秀之後,胡適、梁漱溟、魯迅等一批飽學之士,先後被禮聘至北大,出任教職。校風的整頓和眾多開風氣之先的精英人物的加盟,為蔡元培推行教授治校,提供了思想和輿論的支持。

蔡元培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最早向蔡元培建言教授治校的是北大教授沈尹默。「有句古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與其集大權於一身,不如把大權交給教授,教授治校。」沈尹默力主根據章程,成立評議會,「這樣,將來即使您走了,學校也不會亂」。蔡元培深以為然,完全採納。

出任北大校長第一年,蔡元培就主持制定了《北京大學評議會規則》,同時組建了大學評議會,作為學校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以讓更多的教授議決立法方面的事。凡學校法規、學科的設立與廢止、課程的增減與改革、聘請新的教授等重要事項,均須經評議會審核通過後,方可實施。

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為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和主任教員、各科教授每科2人,由教授自行互選,任期1年。1917年底,北大共推選出評議員19人,當時,年僅20多歲的青年才俊胡適,便為文科評議員。

從1918年起,為讓更多的教授參與學校事務,蔡元培根據《北京大學學科教授會組織法》,在北大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規劃各學科的工作。學科教授會主任由各學科教授互選,任期2年,無論教授、講師、外國教員,都是會員。而擔任各教授會主任的則為一時之賢德,如經濟門教授會主任即為馬寅初,他後來先後出任北大和浙大校長。

當時,北大共成立了11個學門教授會,教授會對學科內部事務有很大的自主權,不受他人干涉。這些教授會相當於學門一級的評議會,為貫徹教授治校打好了基礎。

隨後,北大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和總務處也先後成立。此前,北大開教務會議時,有講英文的舊習。蔡元培規定開教務會議時一律用中文。開始時,外國教授表示反對——「我們不懂話」。蔡元培答:「假如我在貴國大學教書,是不是因為我是人,開會時你們說的便是話?」外國教授無以對答。從那時起,北大開會發言一律講中文,不再用英文。

到1920年9月,蔡元培已在北大建構了頗為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體制。當時數千人規模的北大,只有一位校長,沒有副校長,校長辦公室也只設秘書一人,處理日常往來函件。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三足鼎立,職責分明,各司其職,形成了民主高效的管理機制。

兩遞辭呈:絕不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長

在實行教授治校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學生不執行學校規定的情形,蔡元培也絕不會姑息。

1922年10月,由於北洋政府屢屢拖欠教育經費,各大學財政狀況大多不理想,而講義印刷需要費用,以北大為例,此項開支便「歲達一萬餘元」。為此,北大評議會通過一項議案,規定需要講義的學生必須先購講義券,然後才可得到講義。此舉未能得到學生理解,迅速升級為學生抵制學校決定的「講義風波」。數百學生集合示威,要求學校收回成命。

蔡元培聞訊,立即趕到現場,告諭學生必須服從學校規定。多數學生散去,但仍有一些示威學生不予理睬,甚至湧進辦公室,要找主張這條「可惡規定」的人算賬。蔡元培一改往日的溫良,在紅樓門口揮拳作勢,怒目大聲道:「我給你們決鬥!」包圍他的學生見此紛紛後退。後來,蔡元培還對那些來勢洶洶的學生說:「我是從手槍炸彈中歷練出來的,你們如有手槍炸彈,盡不妨拿出來對付我」。最後,風潮由胡適調停解決。

歷來強調「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蔡元培,更受不了官僚、政府對北大辦學的橫加干涉。

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蔡元培因不滿北洋政府對學生的鎮壓和迫害而憤然辭職,5月9日悄然離京。這次辭職引發各方廣泛的「挽蔡行動」,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於5月13日齊上辭呈。

6月15日,蔡元培發布《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我絕對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長,為了北京大學校長是簡任職,是半官僚性質??天天有一大堆無聊的照例的公牘。要說稍微破點例,就要呈請教育部,候他批准??我是個痛惡官僚的人,能甘心仰這些官僚的鼻息么?蔡元培還在宣言中表示:「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我絕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不過,在各方的極力「慰留」下,蔡元培還是再度出任北大校長。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次憤而辭職,次日在《晨報》上刊發聲明:「元培為保持人格起見,不能與主張干涉司法獨立、蹂躪人權之教育當局再生關係,業已呈請總統辭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自本日起,不再到校辦事,特此聲明。」

蔡元培這次辭職,緣於「羅文干案」。羅文干字鈞任,廣東番禺人,清末留學英國,專攻法學,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歸國后長期任職於司法界,時任財政總長,曾是北大法科兼課講師。當時的直系軍閥和部分官僚政客們一手製造了「羅文干案」,控告羅文干貪污受賄,脅迫黎元洪下令逮捕羅文干;羅文干第一次被捕后因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但新任的教育總長彭允彝卻在內閣會議上提議「再來過」,結果羅文干再次被捕入獄。

蔡元培憤怒了,他尤其對「頂頭上司」、教育總長彭允彝的卑污人格憎惡萬分,毅然提交辭呈,以示恥於為伍,並毫不留情地抨擊了軍閥政客們的所作所為——「耳目所及,舉凡政治界所有最卑污之罪惡,最無恥之行為,無不呈現於」,「元培目擊時艱,痛心於政治清明之無望,不忍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於此種教育當局之下支持教育殘局,以招國人與天良之譴責」。7月,蔡元培偕家人赴歐從事學術研究,直到1926年歸國。

蔡元培一直希望教育獨立,脫離政治,他最不能容忍官僚政客對教育的百般干擾,甚至不惜辭職以抗爭。為此,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期間,在校時間少而離校時間多,但北大校務卻並沒有因此而陷於停頓。後來,很過人都把這歸因於蔡元培在北大確定的評議會以及教授會等制度和政策。

本文由平行學社(在線文學分享學習交流平台)編輯發布!

全國文學、歷史愛好者的聚集處~歡迎大家來勾搭~

微信搜索:平行學社(px_xueshen)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歷史與文學的魅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