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林妹妹住碧紗櫥 宋代就有人字拖

封面新聞

《宮闈習伎圖》中的碧紗櫥

儘管立秋已經一周,但最高氣溫持續徘徊在三十幾度,依舊讓人熱得遭不住。還沒出「三伏」天,無論高溫模式是「蒸煮」還是「燒烤」,許多人都離不開涼風習習的空調。

那麼,古人是如何納涼的呢?上周我們介紹了瓷枕、象牙席、冰鑒、冰窖等納涼神器,其實古人的智慧和腦洞不止於此。酷暑之下,必有智者。

你可能不會想到,古人穿著人字拖,住著清涼殿,抱著竹夫人,再來一碗冰酥山,這個夏天過安逸了。

唐玄宗造「空調房」

明仇英《竹梧消夏圖》

不知是不是吃多了山珍海味、十全大補,各個朝代的皇帝似乎都很怕熱,為自己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避暑寢殿。

漢代皇家的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漢書》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由此可見室內該有多涼快。 《三輔黃圖》則對「清涼殿」有更詳細的描述:「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主要還是靠冰、玉、石等材料做成的器物,為室內帶來一絲涼爽。

到了唐代,清涼殿又增加了不少黑科技元素,可以像空調一樣,給整座建築一體化降溫。只不過唐人使用的製冷劑不含氟利昂,而是最環保純天然的液體——水。

據《舊唐書》記載,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巍峨燦爛,那裡的宮殿,「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秘,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檐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拜占庭人設法把水引到宮殿的屋頂上,隨著屋頂上一陣流水聲,宮殿的四檐就會有水流飛濺而下,如同瀑布一般,在空中激起涼風陣陣,起到消暑納涼點效果。

而在東土大唐,這種類似的建築叫做自雨亭,也在皇宮貴族和上流社會中悄然興起。唐玄宗時候的奸相王鉷(音:hóng)就在自己的豪宅內造了一座「自雨亭」,宋人《封氏聞見錄》記載,「從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據《草堂記》記載,白居易貶居江州的時候,曾在一個西面正好倚著山崖的草堂里,「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挂,自檐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他用剖開的竹筒相接,租了一小段「高架引水渠」,一直延伸到草堂的屋檐頭。崖上的泉水被引入台基上,從檐上灑下的水流點點滴滴,別有一番景緻。

相比之下,風流天子唐玄宗「涼殿」就更高端了,不僅有從大殿四個角噴涌而出的人工瀑布,御座之後還有「水激扇車」的裝置。所謂「水激扇車」,就是用水流的衝擊力來推動機械運轉,水車首先把水提到高處,傾入殿頂的水槽,然後才會有「自雨」奇觀。這裡有點「空調扇」的味道,既增加了空氣濕度,又促進空氣流動,還能利用水的揮發降溫。

宋代就有了人字拖

南宋劉松年《羅漢圖》,大紅人字拖扯眼球

炎炎夏日,下班回到家中,甩掉密不透風的皮鞋,換上款式各異的涼拖,一陣透心涼心飛揚的愜意,從腳底湧向頭頂。如果你足夠洒脫,穿著拖鞋下樓倒垃圾、在小區散步也未嘗不可。不僅千里之行,就連避暑納涼,也始於足下。一雙合腳的涼拖,就能帶來全身的放鬆和涼爽。

《說文解字》記載,「拖,曳也」。清人徐珂進一步解釋,「拖鞋,鞋之無後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象徵著自由、隨性的人字拖,又稱夾趾拖鞋,僅在大腳趾旁有所固定,一直是年輕人和時尚界的寵兒。不過這種時尚時尚最時尚的人字拖,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呢?著名史學家吳鉤根據圖像資料考證,最遲始於宋代,僧人就開始流行穿人字拖了。

南宋民間畫師周季常、林庭珪歷時十年為明州惠安院繪製的《五百羅漢圖》,就可以找到僧人腳踩人字拖的圖畫,而且還不止一幅。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劉松年繪製的《羅漢圖》,頭光羅漢面相怪異,表情幽默,雙手持杖,愜意地坐於屏風前的藤墩之上。引人注意的是,他竟然光腳穿著一雙「人字拖」。還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10幅南宋金大受所畫的《十六羅漢圖》,其中的數位羅漢均穿人字拖,甚至有兩位羅漢的侍者也穿著人字拖。

在劉松年繪製的《羅漢圖》中,羅漢所穿的人字拖簡潔精美,具有三根紅色系帶,其最高端嵌了一顆寶石,寶石周邊還鑲有花邊。如果將圖像放大,人字拖的鞋底有多重弧形,看上去十分合腳。造型誇張的羅漢,與手持經書、彎腰求教的年輕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年輕人帶襪穿著一雙編織得較為精緻的草鞋,也與嬌艷的人字拖形成對照。

這種「人字拖」可能起源於印度,然後傳入越南,而後隨佛學與僧人傳入宋代的。南宋時期,廣西官員周去非還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在《嶺外代答》一書的《皮履》中,記載了交趾(今越南)人穿的兩種皮拖鞋:一種是以皮為底,中間有一個一寸多長、帶骨朵頭的小柱,用腳趾夾住行走;另一種具有十字形的紅皮,倒置其三頭安在皮鞋底上,腳穿起來就走。

周去非認為這些皮拖鞋的形狀,和畫中羅漢穿的人字拖相似,是閑居時所穿。他還在此書的《故臨國》中描寫,故臨國(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相鄰)人也穿著紅皮拖鞋,也和畫中羅漢所穿的一樣。

《紅樓夢》里的碧紗櫥

宋《槐蔭消夏圖》(故宮博物院藏)

夏日燥熱,最渴望一夜到天明的酣暢,於是,古人的另一件神器閃亮登場——碧紗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里寫道:「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她躺在碧紗櫥里枕著瓷枕,涼快得全身通透。

在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里,名門望族的奢華生活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賈母房中的碧紗櫥就是其中之一,能否睡在碧紗櫥,甚至成了是否恩寵、地位高下的風向標。

對於不少紅樓粉而言,第一次注意到「碧紗櫥」,應該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天,被賈母安置在自己房中的碧紗櫥里。而寶玉住在黛玉的碧紗櫥外,寶黛間就有了青梅竹馬的條件,「寶玉和黛玉二人親密友愛,亦自較別個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百家講壇》主講人馬瑞芳做過研究,除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還有賈元春、史湘雲、薛寶琴、王熙鳳住過賈母的碧紗櫥,這些人的地位顯而易見。

那麼碧紗櫥究竟長啥樣?近代學者啟功描述,「碧紗櫥——幃幛一類的東西。用木頭做成架子;頂和四周蒙上碧紗,可以摺疊。夏天張開擺在室內或園中,坐卧在裡面,可避蟻蠅。」有人推測,碧紗櫥真實的樣子是在室內隔斷出來的、籠罩著一層薄紗的涼榻。

從古人的一些詩文中,我們可以推測,碧紗櫥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放在貼近戶外的地方,不僅納涼,還能驅蚊。例如唐代司空圖寫的「盡日無人只高卧,一雙白鳥隔紗廚」。為了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以詩為媒,對月當歌,古人大多將碧紗櫥放在靠近荷塘、迴廊、水閣、庭院的地方,營造一種「床前明月光」的感覺。

平民百姓與竹夫人

宋陳清波《瑤台步月圖》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不管是造個清涼殿還是買個碧紗櫥,成本都過於奢侈,因此他們發明了「竹夫人」——一種由青竹編成柱狀鏤空的物件,放在床頭抱著入睡,或把腳擱在上面祛暑,用法與現在的抱枕類似。

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對竹夫人的描寫。曹雪芹借薛寶釵之口出過出這樣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來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就是竹夫人。雖然,對於這首詩是否為曹雪芹原作尚有爭議,但「恩愛夫妻不到冬」一句,看上去頗有深意。

《聊齋》裡面有個故事叫《張鴻漸》,其中重要道具也是「竹夫人」。男主張鴻漸是個書生,落難時為狐仙所救,一時人妖情未了。但這書生早已婚配,還算良心未泯,他一邊貪戀狐仙的美貌,一邊又念及結髮妻子和兒子,兩頭都捨不得放棄。狐仙大發醋意,為試他的忠心,就變幻成書生的糟糠之妻,結果發現書生內心深處還是更愛老婆。狐仙於一氣之下現了原形,書生大吃一驚,本能地去尋找床上的兒子,原來只是個竹夫人。看完這個恐怖故事,後背一陣清涼。

「虛堂一幅接籬巾,竹樹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陸遊在《初夏幽居》中提到的「竹夫人」,聽上去有一些曖昧的粉紅色味道。為何這件竹篾編成的器物要叫個「夫人」呢?從它的用途上分析,它是伴人入眠的「枕邊人」,也可以讓單身狗抱著入睡。那竹篾貼著皮膚帶來絲絲涼爽,中間鏤空的設計又可以進行空氣交換,這麼看來,竹夫人還比真夫人更涼快呢。

關於竹夫人還有個好玩的故事。話說乾隆皇帝南巡到了天寧寺,聽聞百姓傳言這裡有個住持,在外討老婆。乾隆微服私訪,當面向住持求證:「大家都說你有生活作風問題。跟朕說說,你有幾個老婆?」

誰知這住持面不改色,回答說:「兩個。」乾隆沒想到,這住持招認得還挺爽快,便接著問:「兩個老婆都是誰呀?」住持才幽默回答:「我夏天睡覺抱著『竹夫人』,冬天身邊常伴『湯婆子』,可不是兩個老婆么!」乾隆轉怒為喜,為他的機智點贊。

吃冰酥,喝荔枝膏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懷抱酥山的仕女

在成都,沒有吃過冰粉,就不算過夏天。成都的冰粉嬢嬢還在綜藝節目中大放異彩,無論是冰粉中的「愛馬仕」,還是嬢嬢利索的嘴皮子,都制霸全場,圈粉無數。

那麼在古代的夏日,沒有冰粉,也沒有冰淇淋,古人渴了有什麼冷飲喝嗎?當然有了。《楚辭·招魂》記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由此可見,早在戰國時期,楚國人早就知道,加了冰塊的米酒,喝起來更加醇香、清涼。除此之外,古人還有叫做「酥」的奶製品,口感類似冰淇淋。

千萬別以為冰淇淋是個舶來品,它可是地道正宗的「造」。大名鼎鼎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是個好吃嘴,他在品嘗到這一美味了之後,將這一發明帶回了歐洲,才有了現代的冰淇淋、刨冰。其實,早在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經開始享用「酥」這種美味了。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里詳細介紹了酥的製作工藝,原材料是牛、羊、馬奶,可能味道和今天的黃油、奶油很相似。

竹夫人

在豐衣足食的唐代,人們變著花樣做酥,不僅有動物奶油等天然材料,還添加了糖、蜂蜜調味,再加上采冰、冰鎮技術的成熟,冷凍之後的酥,就已經有了冰淇淋的雛形。唐代壁畫的宴飲場景中,堆疊成小山狀的「酥山」,上面還要點綴些水果、花朵做裝飾。

到了市民經濟更加發達的宋代,市井街頭賣冷飲的種類也更加繁多。比如在北宋首都開封,許多流動小攤一到夏天就開始賣酸梅湯。南宋周密寫的《武林舊事》,也記載「雪泡豆兒水」、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冷飲。據說,南宋臨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就是在梅花酒里添加冰塊,而且這種冷飲店在夜市上十分火爆,賣到三更才打烊。

清末開始流行「荷蘭水」,口感與大家常喝的汽水相似。清末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以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及其他種果汁製成者,如檸檬水之類皆是。」能工巧匠把荷葉綠桿做成了一個吸管,顏值蹭蹭上升,入口絲絲清涼。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房井思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