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注】每一抹綠色都是一段故事!記住他們,默默堅守的治沙人

遼報君說

一樣黝黑髮亮的皮膚、一樣粗糙結繭的手掌,一樣韌勁十足的性格……

他們中有黨員幹部,有專家學者,有普通農民,有堅強如鐵的七尺男兒,也有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儘管身份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彰武治沙人。他們,就像那一棵棵挺拔不屈的樟子松,用堅守書寫著大漠風流。

家園綠了,他們中有的走了,有的老了,但是,彰武人的精神卻永遠留了下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創造「綠色奇迹」的治沙人↓↓↓

董福財,男,1953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

1997年春,董福財貸款一萬元,承包了自家附近的13公頃沙地,強拉著被他「說服」的3個人——妻子和兩個剛成年的孩子,毅然走上了沙坨子。

在當年樹木成活率僅有35%的情況下,董福財琢磨著怎麼解決挖坑難、澆水難、存活難這一系列難題。他把苞米稈子平鋪在沙地上,在苞米稈子的縫隙里栽樹苗,樹立住了;他還摸索出先栽下坡再栽上坡這種由下而上的沙丘植樹法,樹活了。

隨後,董福財「逼著」11戶親屬和身邊的共產黨員,每家貸款5000元承包沙地,馬車拉水上山,人手傳遞水桶,第一年栽,第二年補,樹苗成活率硬是達到了85%。他帶領全村400餘戶村民在寸草不生的沙坨子栽下了300萬株樹木,風沙減弱,生態改善,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北甸子在風沙面前保住了,村民們也一點點富起來了。可就在這時,「治沙書記」董福財卻病倒了。2015年3月21日,因積勞成疾,62歲的董福財帶著深深的遺憾,永遠地離開了他魂牽夢繞的治沙事業。

病重期間,董福財依舊牽挂著植樹治沙的事,經常對前來看望他的村民說:「只要我不死,還帶著大伙兒去種樹!」

董福財走了,村民們不會忘記他們的老書記,用20年時間創造出的綠色奇迹。

劉斌,男,河北省灤縣楊柳庄公社華山峰屯人,1905年生,1941年入黨。在冀東解放區任區長、區委書記、縣長等職。東北解放后,他擔任義縣糧食局局長、縣長、遼西省造林局局長等職。1953年,任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所長。

在劉斌的領導下,省固沙所探索和總結的「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四面包圍、順風推進、前擋后拉、分批治理」及「先固沙、后造林」的一整套綜合治沙造林的方法和技術,填補了治沙史上的空白。其中,豆科胡枝子帶狀雙行密植法,在世界治沙史上屬於首創。

省固沙所綜合治沙造林的方法和技術,被稱為的經典治沙模式,在的陝西、河北、山西、新疆、寧夏、吉林、遼寧、甘肅和內蒙古等十四個省(區)得到推廣應用,帶動「三北」地區固沙造林40多萬公頃,其中樟子松造林30多萬公頃,確立了樟子松在「三北」地區造林的先鋒樹種地位。

劉斌於1990年3月病逝,終年86歲。根據他生前的願望,省固沙所將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當年揮灑汗水的地方——章古台大一間房林海深處。1991年,遼寧省林業廳和阜新市人民政府共同為他立碑以示紀念。

宋曉東,男,1964年生,遼寧北票人,中共黨員,現任省固沙所所長。他一直工作在基層一線,紮根條件艱苦的彰武(章古台)33年,把青春獻給了治沙造林事業。他先後承擔、主持1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取得多項成果並有重大突破。

20世紀90年代,遼寧的樟子松人工林相繼發生衰退,引起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遼寧省科技廳下達了重大攻關課題。宋曉東作為課題主持人,帶領課題組在國內率先開展有關研究。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他赴美國留學,從事的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他主持的「樟子松枯死原因與防治技術」成果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的國家十五、十一五攻關研究在明確樟子松衰退成災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實現了災害的生態控制,完善了經典治沙模式之一「遼寧章古台樟子松治沙造林模式」,為防沙治沙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相關成果「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病生態控制技術研究」於2012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完成的「科爾沁沙地針葉樹引種研究」成果,2006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已撰寫、發表了30餘篇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術》的主編,《森林重大生物災害》的主要參編者。

他先後7次被遼寧省林業廳授予先進工作者;於2002年獲阜新市「五一先進工作者」獎章;2003年獲第四屆「遼寧省青年科技獎」;2004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同年被阜新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專家;2005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被評為遼寧省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阜新市勞動模範;2010年被授予遼寧省優秀專家;2016年被授予全國綠化獎章。

2012年任省固沙所所長以後,宋曉東並沒有脫離科研工作,承擔著國家和遼寧省有關科研任務。現為遼寧省防護林研發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遼寧章古台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站長、國家林業局樟子松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治沙暨沙業學會理事、林學會森林病理學分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

李東魁,男,1964年12月出生,1984年1月至1987年10月在部隊服役,1986年10月入黨,1987年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林場工作后,就一直做護林員。他先後獲遼寧省「遼寧好人·最美工人」 、阜新市十大感動人物等稱號。2015年11月遼寧省林業廳專門下發通知,決定在全省林業系統開展向李東魁同志學習。

這是30年來,章古台林場600公頃林海里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個人,一匹馬,不分晝夜,無論風雨,默默地獨行在林海深處。

「那時候這裡沒有路,更沒有水和電,買菜和日常用品都要到5公裡外的集市去,條件太艱苦了,跟我前後腳分配來的3個護林員吃不了這份苦,一個一個地都離開了。」李東魁回憶道。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堅守,李東魁一干就是30年。每天至少巡山13個小時,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在沙丘上巡查巡護,防火期遇到大風天氣,李東魁更是24小時值守,就怕火種被帶進林中。

一個人巡邏、一個人挑水、一個人做飯,那匹老馬成為他最忠實的夥伴。看著孤苦的丈夫,妻子不禁心酸落淚。無奈中,妻子只好變賣房子,來到他身邊。

30年來,李東魁行程20多萬公里,他守護的林場從未發生過一起火災。

楊海清,彰武縣四合城鎮人,1978年加入共產黨,曾獲得全國優秀鄉村護林員,省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十大綠化標兵等榮譽稱號。

楊海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自1984年開始,他20多年執著堅守將辛勤耕耘的汗水灑滿千餘畝荒沙丘,使昔日的沙坨子變成了如今的綠樹林。他個人植樹治沙造林1400畝的壯舉,成為遼寧個體固沙造林的成功典範。

在到處奔走諮詢林業專家之後, 楊海清最終決定採取先封育、后種草、播灌木,增加植被覆蓋度,再栽植喬木的方式綜合治理沙地。

面對人工種草費時費工的難題,楊海清想出了把草籽撒在羊蹄子印里的辦法,三天的時間,僅用三天時間,「人羊合作」種完了1000畝的沙地。

種草成功,就要栽樹,樹長起來了,管理又成了犯難的事兒。為了防止人、畜破壞,楊海清只要一有時間,就騎上馬到林子里轉轉。

樹招蟲難治理,楊海清想出了趕豬進林子吃松毛蟲、放鴨子吃松毛蟲蛾子的方法,並被他沿用了許多年。

現如今,沙坨子上的樟子松、樹下的灌木錦雞兒與叢生的雜草交織在一起,層層疊疊,生機盎然,圓了下河村幾代人魂牽夢索的綠色夢。

馬輝,女,1965年4月出生,1985年5月參加工作,專科學歷,2001年5月加入共產黨,現任阿爾鄉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在沙坨地中,每年初春,大地尚未完全解凍之時,人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穿著迷彩服,頭戴紗巾的女同志,帶領著一行人在沙地上挖坑、栽樹、澆水 ……她就是阿爾鄉鎮副鎮長馬輝。

從1998年踏進治沙造林這一行起,馬輝幾乎每天都要在風沙口上奮戰十幾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她總是把飯帶到野地,風沙肆虐,飯盒也難以倖免,她就開玩笑說,沙子拌飯,有滋有味。

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馬輝和她的造林隊員們都在山上度過,大地當床,星月作被,臉曬得黝黑,手磨出了血泡,嘴唇裂開了口子……10年時間,遼蒙邊界46公里長、1000餘萬株防護林就在「馬輝們」的心血和汗水的澆灌中成長起來了。

幹部帶頭干,群眾跟進干。在彰武防風治沙一線,腳下的流沙,成了治沙英雄們磨練意志的磨刀石,困難面前,信念更堅,愈挫愈奮。

張守志,男,195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專科學歷,林業工程師,現任國有彰武縣四合城林場副場長。

1974年,19歲的張守志從四合城中學畢業后就來到四合城林場當臨時工,先後擔任過施工員、技術員等多項工作。1984年,他接過父親的班,成為林場的一名正式職工,1991年8月他被提拔為四合城林場副場長。

張守志接任苗圃工作后,首先打破吃大鍋飯現象。2007年苗圃重新啟用,實行「定人員、定任務、定獎懲」的方式,對苗圃苗木新育、留床、移植等多項作業全面進行經營管理,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的原則,極大地調動了苗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他時刻關注苗木市場動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林場自身發展培育一些短、平、快的苗木種類,另一方面從林場的長遠發展做好謀划,選定苗木品種。

在張守志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不僅有經營管理技術才幹,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愛崗敬業、不擺官架子、與苗圃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從春起到夏至,他每天都是四五點鐘起床,先到苗圃地逐床檢查苗木,哪床需要澆水,哪床需要施肥、打葯,他都做到心中有數。幹活時他從來也不落後,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四合城林場苗圃地里,每天清晨都有工人忙碌的身影。

劉啟山是彰武縣四合城鎮三官村農民,他憑著自己的堅定信念和鍥而不捨的治沙精神,讓昔日所承包的嚴重的沙化草原,蛻變成了今日的沙漠綠洲。

三官村尤家南坨子,總面積為2985畝,東與康平縣毗連,北與內蒙不過10公里之遙,是一個典型的坨甸相間的沙化草原。2001年,面對著沙龍的侵襲,劉啟山卻沒有退步,毅然決定要承包這塊草原進行沙漠化治理。承包后,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對草地只能靠看護進行禁牧,靠自然恢復植被來修復其生態和生產功能,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雖草原植被有所恢復,但其效果不是十分顯著,草原生產力及生態作用仍然低下,也讓他曾經有過失望。

2009年,省政府決策實施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給劉啟山帶來了希望。他每天起早貪晚,他帶領幾名農民工都會工作在這裡,通過採取圍欄封育、補播改良和鼠蟲害防治等措施進行有效治理。目前,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蓋度達85%以上,牧草高度平均達55厘米以上,草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每公頃乾草產量達3000公斤以上,工程區內流動、半流動沙丘全部被固定,山雞野兔隨處可見,草原的生態及生產功能得到了完全恢復。

當地農民深情的說:以前這裡車都進不來,一場風沙過後,房門推不開,炕上一層沙子,咋掃也掃不幹凈。自從圍封種草后,刮多大風都不起沙子了。

王文,男,林業工程師,從1992年到彰武縣豐田鄉林業站工作以來,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在山頭地間。

在2007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豐田鄉是彰武的試點鄉,王文帶領全站人員不畏困難,加班加點開展培訓、調查摸底、確權發證,僅利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了豐田鄉改革試點工作。

王文還曾帶領工作人員利用3個月時間對全鄉所有荒山荒地保存率40%以下地塊、採伐跡地欠賬全部逐村小班地塊進行清理,共計清理出應還林面積近萬畝。前幾年,他將人工與機械相結合,造林10000餘畝,恢復植被,改善了地區生態環境,並且保證了造林成活質量,改變過去重載輕管林業生產模式,注重加強幼林成活率的管護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幾十年林業工作期間,王文都能夠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起早貪晚包村包戶,確保造林數量和質量,順利完成各項林業工作。

王喜生是五峰鎮火石嶺村民營造林大戶。

2003年,王喜生投資8萬元,承包彰武縣五峰鎮火石嶺村1000多畝輕鹼地植樹造林,先後打井11眼,成井6眼,先解決了水的問題。

為解決輕鹼地土質,王喜生摸索出「深挖坑、回填熟土、加底肥、加改鹼劑」綜合治理的辦法,效果顯著。同時,他帶領鄉親們實踐豆棵間作、青貯玉米、林下養鵝等林下農業生產開發,調動了村民致富護林的積極性。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樹苗的管理上,他將自家轎車開到林地,吃住在車上近一個月,樹全都活了,結果整個人卻瘦了十斤。

專家在實地考察之後,感慨地說,王喜生造林面積之大,造林質量之好,在遼寧省民營造林大戶中名列前茅。

瀋陽「購租同權」最新最權威解讀來了!這些租房福利你得知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