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郝建彬:數字經濟「就業再定義「與新就業4大觀點

的經濟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就業也在轉型。

新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服務型經濟帶來就業增量。

「數據量」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衡量指標。

未來我們經濟的數字體系一定要重新構造,核心未來創業主體還是人,人離不開教育。

文 |郝建彬 阿里研究院就業研究總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7月16日, 由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阿里研究院、美國羅格斯大學管理與勞動關係學院和人大¬—羅格斯全球勞動與雇傭問題研究中心4家單位共同舉辦的第二屆「新就業論壇」在人民大學舉辦。

阿里研究院郝建彬發表主題演講「網路創業就業引領全球風向標」,系統刻畫了的互聯網和新經濟就業的生態系統,及阿里巴巴電商創造的新就業情況。

美國勞資關係委員會前主席Wilma Liebman、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高度評價。

關於網路創業就業4大觀點

觀點1:就業一方面來自於存量增加,另外一方面來自數字經濟創造的增量。伴隨「互聯網+」、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國家就業正從工業領域轉向服務領域,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將成為「十三五」就業的「增長極」。

觀點2:就業需要再定義,找到新的「參照系」。如果沿用「工業時代」就業概念、標準,來衡量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就業,必然會帶來「失靈與誤解」。

觀點3:做好數字經濟下「新就業」形態頂層設計。加強數據化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大數據下的信用貸款體系、移動互聯網技術創新人社服務體系。

觀點4:創新「新就業」的界定與統計標準體系。就業觀念:從「雇傭」到「交易型服務」、「合同」到「協議」,從「就業」到「工作」。統計方式創新:從以企業為單位的統計到「平台+個人」,實現「個人賬戶方式下的統計」。統計手段創新:雲(雲計算)、端(app)、數(大數據)的統計。

嘉賓點評

美國勞資關係委員會前主席 Wilma Liebman點評發言

Wilma Liebman:互聯網在變化,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比美國更高。亞馬遜在美國,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也使得大家賴以生存的收入有了增加,使得很多職業的滿意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但是,同時存在著所謂的數字鴻溝,比如說受教育程度,收入等等,我們要看大家是不是在做這些新工作的時候,是否能夠使得他們的生活狀況得到提高,是否引起了更多的不公平和緊張的關係。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院長賴德勝點評發言

賴德勝:阿里巴巴在數字經濟這方面確實引領經濟。如何來引領就業全球,我個人覺得是在教育資本人力方面應該發揮資本。就業本身是創新的前提、要素。這種新的就業生態、就業方式、就業結構也許是未來進一步創新的前提,值得研究。

網路這個技術,對於我們就業的影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互聯網實現了亞當斯密所講的分工細化,亞當斯密講到效率來自於分工,分工來自於市場的半徑,這種電商或者網路互聯網,不斷的變化就是使得我們的市場半徑無限的擴大,我們以前是很小的落後的市場,現在是全球市場。

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 服務業成了就業的主戰場。一是2012年以後服務業成了主戰場,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表象的東西,突然有爆髮式增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是我們的服務上網,服務半徑增大了,服務結構性短缺問題解決了,帶來了新的就業,這一部分是我們原來沒有關注到的,我們的服務業一直處於結構性短缺狀態。

比如說家庭服務,交通出行,原來一直屬於結構性短缺狀態,現在有了互聯網以後,整個服務業結構短缺問題得到解決,不但帶來生活便利,更多是帶來了就業的增加。

第三點技術進步,到底對整個社會整體就業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一是就業形態發生變化,就業的定義都要發生變化,在技術進步情況下,不但是就業量的問題,就業的定義,就業結構各種各樣的模式都要深入研究。

發言實錄摘要

尊敬的小建會長,尊敬的各位領導,下面我想給大家彙報的是網路創業就業引領全球的風向標。

《2017年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從全球第25位上升到第18位及同時在就業這個風向指標,實際上在63個主要的經濟體裡面位列第一。

我們的就業這幾年在GDP速度放緩的情況下,但是GDP還在增長,因為現在這個盤子大了即便是6或者是6.5我們經濟總量增加也是很大的,所以就業一直在增長。

  • 新增就業來自何處?

的經濟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就業也在轉型。2010-2016年GDP增從兩位數那麼下降到了一位數,從12%點多下降到6.5%左右。

從2011年以後其實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後,其實的網路零售的這個增速每年基本都是50%以上,經濟的新動能正在轉換。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基本上是保持在1300萬左右。

新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服務型經濟來帶來就業增量。第一個是工業經濟我理解的話是A,存量就業,這幾年B在增加就是增量,這種就業總量,包括失業規模失業率沒有太大變化,為什麼就業好?

第一個存量增加,第二增量增加,所謂的增量來自於現在這種新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服務型經濟來帶動的就業。

就業體系,眾所周知在建國後走入了工業化道路,包括統計法,包括勞動就業統計的標誌,包括合同法,都是基於工業經濟的體系去建立的,基於生產線,或者基於工廠。

拿這個標準區衡量原來農業化的就業更多是分散型就業,或衡量現在這種網店或者電商或者新經濟就業。一定程度上會失靈,其原因是刻度尺不一樣,這套制度適合於工業經濟,衡量指標是不是八個小時的工作,是不是有勞動合同,是不是有僱主,實際上現在這種統計體系正在失靈。

  • 數字經濟應用引領全球

數字經濟近五年來,對大家改變是非常巨大的。目前網民有7.3億,7億的手機網民。

接近4.7億手機網購的用戶,同時每天的快遞單量接近一個億左右,無論你是在購物也好,或者你是在各種各樣享受的服務也好,到家的比如說送餐也好,通過你的手機端都可以實現。

每天上網時長每個人接近4小時,每天每人打開手機頻次大概是106次,也就意味著6-7分鐘大家就會看一次手機。

原來我們傳統的商業基礎設施不夠發達,但是這幾年的話實際上數字經濟的發展,讓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正常人或者殘疾人都可以去享受這種數字經濟紅利,讓每個人足不出戶的話連接整個全球的網路。

就業因為分享變得分散和多元。

在共享經濟、電子商務領域這幾年的CIER指數都超過了十以上,也就是意味著每個人有十個崗位等著他,像傳統的落後產能,像鋼鐵、煤炭、水泥這些行業,每個人都有零點幾個崗位,崗位差距大概40倍以上。

  • 「數據量」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衡量指標

歷次技術進步,包括十七世紀,十八世紀我們的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時候我們的電力,能源革命,蒸汽機革命帶來工廠的誕生,那時候工廠缺了工人,核心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圈地運動,圈地運動讓我們農民進入到了工廠裡面。那時候來講,其實圈地運動是把農民的從業替代成為工業的就業

到了十九世紀,我們開了公司技術又發生大的進步,有了電力,其實我們現在衡量工業,我們早晨在看衡量工業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現在用電量,其實衡量數字經濟的話我們更多的在看未來這種數據量,因為未來數據量意味著你有什麼樣的需求,會體現在數據指標上。

BCG《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報告,從知識的技能、就業的邊界、就業的靈活多樣三個維度,數字經濟會帶來這種體能門檻的下降,我們為什麼要發明機器?一匹馬的力量是趕不過汽車的。

從產業升級來看就業邊界會不斷擴大,其實我們從就業的根本來看,一個是有新的需求會創造需求,另一個有新的分工會創造就業,還有你這種要素的打散會創造就業,原來的話要有資本,勞動力,技術,這幾個要素才有同一個時間點,大家同時都在公司裡面才能就業,才能運轉起來,如果這個要素是分散的話這個工廠是開不起來的。

  • 網路新職業開闢了就業的新天地

小建會長在2012年提出,網路創業是這種就業的一支新軍,創造出來新的職業和新的崗位。

工業時代,我們的行業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常常講360行」,隨著個性化產品、服務需求被滿足,數字經濟創造的行業可能三萬六千行都不止,隨之帶來工作職業的極大豐富,讓更多人的興趣與工作更好的進行結合。

阿里巴巴會帶動3300萬個就業就會,為贏得降速轉型的空間。根據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阿里巴巴零售電商平台就業吸納與帶動能力研究》綜合測算。開網店的人群,他們帶動了很多就業,包括這種支撐型服務,包括很多衍生型服務,現在新的職業,網紅,還有淘女郎,各種各樣網店的服務,APP服務,對上下游產業帶動了相關的產業。

現在很多網店的店主他一方面在經營著線下的批發門臉,一方面在線上做淘寶店主,這樣的人群交易規模有30-40%都是通過網上來實現的,線上這塊消費增量沒有的話,就業就會極大減少。

的電商發展得益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製造業繁榮,2008年之後其實的消費,更多的是轉型內需型消費,由於這個經濟危機給淘寶這種電商帶來了新機遇我們會去對接國內這種大市場。

另外就是我們這種快遞人員,我們電商的發展得益於這種人口紅利,得益於快遞人員從一產二產轉型到三產,很多建築工人,軍人,他們轉業之後去做了快遞人員。

大部分的傳統零售店工作時間不超過10小時,覆蓋的半徑大概就是十公里,網路零售工作時長延長至24小時,覆蓋半徑擴大到幾千公里,把整個服務鏈極大延伸,從而帶來就業容量的擴大。

  • 互聯網讓全球範圍大規模社會化協同成為可能

互聯網帶來眾包合作、網路協同、共享經濟的繁榮,對原有工業經濟里企業邊界,生產組織的方式,勞動方式帶來衝擊,原來的方式要按照新經濟的方式,按照新就業者他的這種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打破公司的界限,擴大就業的邊界。

構建適應未來數字經濟就業體系。BCG預測,203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會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經濟的半壁江山就業的絕大部分都會運行在數字經濟體系下。

未來我們經濟的數字體系一定要重新構造,核心未來創業主體還是人,人離不開教育,現在這種大學,學校更多培養的是原來工業化。

因為學校就是工業化產生出來的結果,現在到了數字經濟很多個性化小眾的需求會產生出來,未來教育體系一定會適應我們的就業變化。

最核心的一個是創業扶持政策,一個是平台生態體系,一個是社保稅收體系,這套體系到了數字經濟,一定要去調整,否則的話跟很多雙創沒有辦法接軌,同時對人來講是提升人的數字化能力,未來我們講被替代掉的那些人群一定是不具備數字化能力的人,不在於你學歷的高低,也不在年齡大小。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DT時代 共創新知

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