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寒門代溝,比階層固化更令人揪心(深度好文)

6月底,高中畢業生填志願的時候,一個讀者找到我,說妹妹在填志願問題上跟爸爸產生了衝突,問我該怎麼辦。

我了解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根據實際分數,妹妹傾向於選擇的學校是天津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她也支持妹妹的選擇,認為進入大城市可以開闊眼界,對長遠發展更有利。而爸爸卻認為「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學風太浮躁」,他堅持主張孩子報「學風樸實、在省內口碑不錯、離家近」的徐州醫學院、江蘇師範大學(不在南京,在徐州)。

關於聯考志願,我身邊諸多朋友的一個普遍共識是「先城市、後學校、再專業」,除非遇上哈工大這種超牛學校才會考慮調整。所以,我接到讀者的問題時,第一反應也傾向於前一種選項。

本文不是講聯考志願,也不是講去大城市或小城市的利弊,我要談的是這位堅持認為女兒應該在徐州上學的父親。

我問那位讀者,你爸爸是幹什麼的?她說,在老家(江蘇某四線城市)做小生意。我又問:你爸爸經常去北京和上海、對這些學校很了解嗎?她說:沒去過啊,我當初來北京上學,我爸也沒送過。

這就奇怪了,你壓根兒沒接觸過北京和上海的高校,憑什麼斷定人家「學風浮躁」呢?

有這樣既坐井觀天又剛愎自用的父親,孩子一定不能聽話,如果聽話,這輩子可能就毀了;並且,以後再回憶起自己的錯誤選擇,也會對父母的干涉充滿怨恨。

可以預見,等這個孩子大學畢業后,如果她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她爸爸一定會施加壓力讓她在老家的小城市考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也一定會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催婚逼她相親。

很多情況下,明明自己的眼界和智識都有局限性,沒有能力指導孩子的人生,但做父母的偏偏不甘心,硬要給孩子「出謀劃策」,結果,大多數的「為了你好」都變成了添亂。本來,孩子憑著自己的眼光和追求可以實現階層晉陞,過上更高層次的生活,可是,經過父母一番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添亂,孩子終於又被牢牢地固化在了父母所處的階層。

這些「寒門父母」跟子女之間的「代溝」以及努力地給子女添亂,其實是比階層固化更令人揪心的事情。

他們如何給子女添亂

我在這裡說的「寒門」,不僅是指經濟水平,還包括文化水平、見識和思維。

父母,也許是這個時代做出最多犧牲的人。我相信,大多數跟我一樣的寒門子弟,應該都能深切體會到父母省吃儉用供自己讀書的種種艱辛,並為自己大學畢業后遠離他鄉不能照顧父母而心懷愧疚。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對父母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他們跟父母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機制,為父母給自己添亂感到煩惱。

都說在這個處處拼爹的社會裡,寒門子弟因為「出身不好」而輸在了起跑線上,但平心而論,大多數寒門子弟並不會計較於自己的起點低,他們也沒有恨爹不成「剛」,而是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但無奈的是,在大學畢業后,寒門子弟會發現,當自己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已經獨立,正在探索一條能改變命運的道路時,父母一般都會跳出來添亂。

無論是網上的各種文章、帖子、留言,還是身邊的故事,都有個共同特徵:寒門父母給子女添亂,主要在於試圖將自己的擇業觀和婚姻觀強加給子女。比如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務必選一份「穩定」的工作,據我所知,很多孩子本來想干一些有挑戰、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工作,但在習慣於拖後腿的父母親戚的保守思想的圍剿下,最終選擇了「穩定」,然後,在庸碌中耗費生命。《一根網線住家創業,輕鬆月薪過萬。如果你也渴望成功請加靜秋教練威信1623705770從此你的人生便多了一位成功教練》一方面,因為自己不夠成功,所以,寒門父母們就格外望子成龍心切;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子女能按照自己的建議來取得成功。很多父母,省吃儉用供孩子讀完大學,甚至讀完研究所,可他們依然不相信孩子已經在見識、判斷力和對未來的把握上超過自己,不相信孩子能夠獨立地走自己的路,還要親自替孩子「把脈」。他們給子女添的亂,都是在關心的動機下進行的,讓子女根本招架不住。

他們為什麼喜歡添亂

「為什麼寒門父母會頻繁給子女添亂,而上層家庭的父母則不會?」我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讀者們的評論是這樣的:

1. 根本原因應該在於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上。寒門家庭養兒防老,或許讓孩子讀了那麼多年書已經精疲力盡了,更沒有能力去承受他們創業失敗或者職場碰壁的危險,因此只能選擇一條他們認為風險不大的道路。而富家父母不指望孩子養老或者為家庭做很多貢獻,他們更希望能放開孩子飛。

2. 因為寒門父母需要一種心理滿足感。他們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物質和精神都貧乏,得不到尊敬,沒有自己的社交圈,自我價值感無處實現。唯有控制兒女,干涉兒女才能得到心理滿足,找到存在感。但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全面,他們漏了很關鍵的一條:寒門父母見識上的局限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代溝的本質就是,父母跟子女有差距,父母在見識和思維上落後於子女。雖然話說出來很殘忍,但真相就是如此。

與父母的這種「代溝」,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最明顯。

傳統的農業社會,幾千年來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像我爺爺跟我爸、我太爺爺跟我爺爺、我太爺爺他爹跟我太爺爺,兩代人的生活經歷、圈子、視野、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並不會存在太大的差異,做子女的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在城市生活過,更沒有嘗試過跳出寒門,因此,兩代人的想法不會有多少衝突。

而我們身處一個劇變的時代。由於全球化、改革開放、教育市場化、人口自由遷徙等因素的影響,我們這一代人在父母省吃儉用的供養下上了大學,從農村進入城市、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我們脫離了農業文明,並深度接觸到了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我們所經歷到的、接觸到的、感受到的,都跟父母有很大不同。

我們這一代人跟父母的「代溝」,實際就是商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衝突。在商業文明眼裡,農業文明總是過於保守、落後;而在農業文明眼裡,商業文明過於冒險。

面對喜歡添亂的父母,我們該怎麼辦?

我的父母,也曾經試圖給我「添亂」。

1999年,在我國中畢業前中考填志願時,父母都希望我能選擇中專,因為上中專可以早點出來分配一份工作,賺錢養家。我們那會兒,都是「好學生上中專,差學生才上高中」,本來我媽一直希望我上高中、讀大學,替她實現未竟的夢想,但到了填志願的時候,她也和我爸、校領導站在同一個戰壕了。但憑他們怎麼說,我就是不聽,我就是要上高中。

我還記得,我當時的想法是:你們不就是害怕大學學費太貴,上不起嗎?但就眼下來說,問題是,中專的學費要比高中貴得多啊。我上中專的話,咱們家根本付不起學費,高中還可以勉強應付。你們先支持我讀完高中就行了,至於大學的學費,不用愁了,「我相信黨和政府」。

就這樣,我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後來,黨和政府真的靠上了,我在2003年-2007年讀復旦大學的四年間,一共從家裡拿了6000塊錢,剩下的都是貸款、助學金、勤工儉學,並且大學期間,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多窮。(還給我妹妹買了個手機,給我弟弟買了個MP3。)

高中三年的各種花費不到5000元,加上大學四年的6000元,我一共從家裡拿了11000元,如果上中專,這點錢肯定不夠用。所以說,「上大學要比中專便宜」。我當年給父母算的經濟賬,還是兌現了。

2007年大學畢業后,父母也曾希望我能回老家進入公務員系統,「混個一官半職」。但我寧願在上海的街頭賣保險,受盡各種艱辛,也沒有回去。後來,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雖然也談不上混得有多好,但至少要比大多數聽從了父母的建議的同齡人要好一些。

在自己的事情上,我一方面總會給予父母知情權,另一方面卻把投票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發現我的選擇總是正確的,漸漸也就不再干預了。

「在現今社會的多數家庭,子女的綜合素質是比父母高的,多數情況下,不聽父母話的子女往往發展更好。所以,寒門子女,當父母強行替你規劃人生時,你先不要答應,好好想想自己的需要,如果主意已定,就堅持下去,不要被父母短暫的哭鬧嚇住,不要怕擔負不孝的罵名。人生長著呢,只要最後你過得好,父母都會接受的,只有最後你過得好,你才有孝的能力。」在我發起的討論中,有一個讀者這樣總結道。

別忽視對父母的教育

「這一代的年輕人由於社會發展等原因在思想上已經超越了父母,所以需要學會教育父母。」這是另一位讀者的評論。

對的,你沒看錯。小時候是我們接受父母的教育,但當子女成年後,當子女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父母時,我們就應該反過來對父母進行教育。

儘管我知道很多「道學先生」是很討厭這種論調的,但我還是想補刀一句:子女是有資格教育父母的。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子女超過父母,這才是符合進化規律的正常現象。經歷、年齡,這並不是見識和思維的決定性因素,加速度才是最關鍵的——既然新可以利用后發優勢,「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花了幾百年才走完的路」,那我們做子女的,當然也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裡走完我們的父母花了四五十年才走完的路。

作為父母,應該為子女能超過自己而感到驕傲。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父母,都會為子女在綜合素質方面超過自己而感到欣慰的,只要子女的引導方法得當,父母們肯定是很願意接受子女的教育的。

這些年來,我從未停止過對父母的教育。

很多人都在微信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但我沒有。我發的所有東西,我爸媽都能看到。我就是要讓我爸媽了解我是怎麼想的,這是我對他們「洗腦」的一種方式。

這些年,我不斷地把自己的好多觀念「灌輸」給我媽,她雖不能全部接受,但已經開始朝著我的方向轉變了,跟我的代溝也越來越小了。

現在,我媽已經很熟悉我給她「洗腦」的「套路」了。以至於有時候跟我媽聊天的時候,她還會調侃我:「是不是打算待會兒又寫一篇文章批判一下我?」而且,她在跟別人說起我時,也常常會以我的「不聽話」而感到驕傲。

我一直堅持認為,只有不讀書的父母才會跟子女有「代溝」,並且,同一個家庭里的夫妻雙方,也是不讀書的那個跟子女的「代溝」更嚴重。所以,除了教我媽用微信外,我還給她推薦各種書,在我的推薦下,她在帶孫子的間歇時間讀的文學名著至少有十幾本。空閑時交流,很多地方,她的思考比我全面和深刻得多。

偶爾遇到一些關於電信詐騙和網路詐騙的信息,我也會發給我媽,並叮囑她「務必認真學習」,還特別交代「送上門來的便宜絕對不能占」。

或許,我是操心太多了,但對父母的教育,有總比沒有好。

很多身處大城市的寒門子弟疲於在生存線上掙扎,卻忽略了對父母進行教育,可是,一旦父母在家裡給你「闖個禍」,你可能多年的奮鬥都白費了,重新被打回到原有階層。所以,自我奮鬥與教育父母,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不聽話的孩子發展更好,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