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踏尋錦江木屋村的前世今生

時光在這裡打了個盹兒

——踏尋錦江木屋村的前世今生

雪中木屋村

夜色中的木屋村

雪中舞

豆包

牛和狗

雪人

白雪古樹,黃牛土狗,裊裊炊煙,木屋人家。

從撫松縣漫江鎮出發,南行數千米,叢林掩映中,錦江木屋村就這樣慢騰騰挪進眼中。

高速發展的時代里,古老的錦江木屋村依然得以被保存,這是生活在喧囂城市人的福祉。

緣起:一個村莊 一段歷史

錦江村以木屋為特色。這些具有80年歷史的小木屋由相同粗細、長短的樹榦卯榫相扣搭成框架,外敷黃泥,房頂鋪木板瓦,煙囪是經過處理的中空大木頭,獨特的外觀和傳奇的故事吸引著眾多遊人。

我們把歲月的指針回撥,回到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的歲月。當時,日本人對長白山地區實行並屯管理,幾個村屯的村民被驅逐到孤頂子山腳下重建家園。村民就地取材,用木頭建起房子,形成了聚居的木屋村落,由於守著一座孤山,最初的錦江村就叫「孤頂子村」,後來因為錦江流過,小村又改名為錦江村,山水輕輕掬起一方福地,勤勞樸實的村民在此生息至今。

指針再次撥動,時間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大山深處,年輕人走出錦江,到城裡打工創業,人們兜里有了錢,就換地方蓋起了新房,木屋漸漸成了看景。錢再多一點,年輕人索性不回來了,在城裡安了家,村裡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守著老房子,悠閑地過日子。

再後來的某一天,木屋村迎來了個會畫畫的客人王純信,這天,他帶著學生來長白山深處寫生,這位通化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發現了錦江木屋建築群,隨後將情況以調查報告的方式上報文化主管部門,立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2004年第三次長白山文化研討會上,錦江木屋作為長白山地區迄今為止保護最好的木屋村,被稱為「長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木屋村的保護開發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本應湮沒於浩瀚時光中的木屋村落在歷史的長河中轉了個彎兒,走上了另一條光鮮的發展道路,果真是歷史的神奇造化。

造夢:當漁獵文明邂逅現代旅遊

進到木屋村之前,我們本以為將經歷一次「參觀博物館」式的旅遊,「那老房子是不是都得用紅繩兒圍上不讓進啊?」同行的女孩這樣說,誰知一抬眼,只見一頭大黃牛趴在村口迎接我們:哦,還是有點兒意思的。

在全域旅遊和「旅遊+」思想的指導下,錦江木屋村以當地特色東北民俗為依託,依據「旅遊+文化」的發展戰略,將當地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與旅遊發展相結合,在保護木屋村原貌的基礎上對村子進行了整體開發,「村子都不用出,在家就掙錢。」談及旅遊開發后的生活,村主任遲玉習這樣告訴我們。

磨豆腐的老兩口、酒坊釀酒的漢子、包黏豆包的大姐、扭秧歌的阿姨……錦江木屋村的遊覽是浸入式的,村民留在原地生活,生活場景成了旅遊景點。在村裡溜達,說是旅遊,倒有點像回老家走親戚,只要戴上遊人手環進村,隨便推開哪家的門,黏豆包、煎餅、豆漿、大豆腐,有啥吃啥,沒人管你要錢,獨特的體驗吸引著遊人。

「攤煎餅不用學,我原來就會。」攤煎餅的劉姐今年37歲,煎餅攤得薄脆酥香,我們本以為她是專門學的,誰知被大姐笑話了,「這學啥,山裡誰家吃煎餅不得自己攤啊。」大姐受雇於合作社,每天早八晚五,工錢80元,外加一頓午餐,工作就是給遊人攤煎餅吃,合作社提供原料和場地,她出工不出料。「玩兒似的就把錢掙了。」和大姐同歲的丈夫在酒坊釀酒,工作不累時間還規律:「守家在地的,工錢也不少,這就是好日子唄!」

以淳樸為底色,旅遊開發以來,村民們還學會了因時而變。「加個微信,給你郵過去!」當有人提出要買點豆包帶回城裡吃時,焦大姐掏出手機,熟練地和遊人互加微信。大姐包的黏豆包和城裡賣的不一樣,江米皮晶瑩潔白,豆沙紅軟甜糯,「都是好材料啊,別看不收你們錢,我們這豆包可不糊弄人。」

「開春了我就種莊稼去啦!」60多歲的賀老爺子坐在自家堂屋裡編柳條筐,老人家至今也不太理解為啥城裡人要圍著自己照相,「我以前編筐是為了賣,現在編完了得等你們照完相我再上市場賣。」談到自己這個「工作」,老爺子云淡風輕:「天冷了不用種地我就編筐,我主要還得種我的地,農民嘛,不種地你想咋地!」

分別的時候,香港人李春和遲主任打個招呼就迅速上了車:「我怕我會哭出來。」村道路滑,遲主任一路攙扶著這個新認識的、來自南方的老哥們,到了自己家門前,老遲堅持要回家取一雙棉鞋送給他,分別的路上還一遍遍囑咐李春:「下次帶著家人來,在我家好好住幾天,不要錢!」李春不由地感慨:「這裡的人實在太樸實,太有人情味了。」

恰如其分的開發模式,讓錦江木屋村淳樸的民風在商業大潮中得以保存。據錦江木屋民俗文化旅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苗艦介紹,木屋村的旅遊開發打破了一家一戶經營的傳統模式,遊客買通票進村遊覽,一票到底,沒有額外消費。村民是合作社的僱員,賺的是為遊人服務的錢,沒有經營壓力,這樣可以減少村民一家一戶盲目經營的弊端,只有這樣,浸入式、體驗式的旅遊模式才能真正發展下去。

歸來:精準扶貧的錦江答卷

由於人口外流,留守在木屋村的多是上了年紀、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此前的很多年裡,錦江村的扶貧工作都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旅遊開發的春風吹開了木屋村的「死結」,「原住民」的敦厚淳樸成為木屋村吸引遊客的一大賣點,由旅遊牽頭所引發的幸福故事在木屋村次第上演,精準扶貧的概念在錦江木屋被生動解讀。

大學生遲慶春是年輕一代的錦江村人,畢業后在廣東工作,錦江村的開發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小夥子敏感地察覺到了此間的商機,於是選擇回到家鄉,加入了木屋村的建設。辛苦培養的大學生又要回到山裡,作為父親的遲玉習絲毫沒有遺憾:「回來比在外面有出息啊。」

「我30多歲。」相比於長期生活在村裡的煎餅大姐和豆包大姐,導遊盧姐的言行中多少帶了些城裡人的謹慎和周到,被問及年齡,還會自己做一下「模糊處理」。錦江村人盧姐此前在北京打拚多年,「沒文化,也沒啥技術,掙錢哪那麼容易啊!」提起在北京的生活,盧姐語帶苦澀。城市的經歷也讓大姐格外珍惜這份工作,每天在村口接待客人,帶著遊人們一路逛,盧姐汗流浹背,手臉都有凍傷,卻總是笑嘻嘻的。

「木頭房子籬笆院兒,大雪中的木屋村,五星布草、整體衛浴、公共客廳、無線網路……住大炕也能這麼舒服。」今年春節期間,一位在木屋村民宿留住的客人在朋友圈發文,盛讚這裡的條件。木屋村木質外觀下,現代化的內部設施讓遊人們在室外玩兒得高興,回屋住得舒服。

事實上,在錦江村的開發歷史上,保護和開發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的主題。村民告訴我們,為了保證木屋村的自有特色,村集體已經達成共識,只在原有的木屋村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式的修整,原木框架、黃泥築牆的「錦江景觀」將被最大限度地保留。

房子可以翻修,但是人畢竟會老,「錦江模式」能夠持續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苗艦告訴我們,錦江木屋村旅遊產業的成功開發,使原本在城裡打拚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回到錦江村,「村二代」建設新錦江,正在成為新趨勢。此外,軟硬體條件的改善也是年輕人迴流的重要原因。村裡有8個國小生,學校離村裡稍遠,校車每天準時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省老心了!」一個村民這樣贊道。今後,鎮政府還將投資為木屋村修路、增建水廁、安裝監控,「村二代」回鄉的理由又多了一條。

大山黃了又青,光陰流轉,人去復來,當時只道是尋常,卻是不尋常。(記者 陶連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