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煤霸的糾結:山西,該將煤炭發展到極致,還是另闢蹊徑?

今年5月,小編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山西之殤:GDP增速全國倒數、高官下馬、銀行負債領跑全國,這都是煤炭的錯?》(上),得到了一些讀者朋友的認可。

今天,小編推出《煤霸的糾結:山西,該將煤炭發展到極致,還是另闢蹊徑?》(下),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多指正。

一、山西被挖空了嗎?

近幾十年來,山西的煤炭產量隨著時間不斷推進而增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煤炭開採強度日益加強。尤其是,2014、2015年產量一度達到9.7億噸左右刷新了歷史最高水平。

這導致煤炭資源可采儲量銳減,山西的可采年限迅速縮短。

按目前生產能力估算,山西一些主要產煤地區的煤炭儲量只能開採30多年,「吃資源飯」的日子面臨著嚴重危機!

據了解,2000年內就有學者指出,山西煤炭資源的儲量「命不久矣」,如陽泉、孝義等城市的資源很快就要消耗殆盡。

而山西省也在通過加強資源的勘探,以延長山西省的「煤炭壽命」,其中2012年新增煤炭資源量達到80億噸。

但從近五年的勘探結果來看,新增資源量「後勁不足」。一方面是資源的日益短缺、新增資源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卻是產能的不斷擴大、甚至嚴重過剩,對山西煤炭進行長遠性、戰略性的規劃已經刻不容緩。

二、「一煤獨大」,缺點暴露

2002年到2012年,是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期間,暴力的煤炭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各種人力和資源,它給資源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一煤獨大」的經濟格局也就此形成,對其他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排斥。

這樣單向的發展路子,使山西變成了畸形的產業結構:

山西煤炭產業「一馬當先」,煤開採業發達,但煤炭加工業相對滯后;煤炭產品初級加工較發達,深加工、精加工欠缺;產品品種單一,產業發展過於依賴初級產品;煤炭加工轉化率低,投入產出率低;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也難以提高。

而當一煤獨大的經濟格局逐漸形成后,政府再怎麼鼓勵完成原始積累的煤老闆們多元化發展,也於事無補。

為了整體規劃煤炭產業,形成煤企整體發展格局,2009年前後,山西曆時2年實施煤企大重組。省內煤企數量將從原來的2200驟減至100左右,徹底終結小煤礦,「煤老闆」也因此退出歷史舞台。

也因此,原來的山西五大煤企(同煤、焦煤、陽煤、晉煤、潞安),壯大為現在的山西七大煤企(「新增」山西煤銷集團、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再加上山西國際能源集團,至此山西省屬層面共有八大煤企,地方國資煤企主要是蘭花集團,民企的美錦集團、沁和能源、聯盛能源、永泰能源等,央企中煤平朔。

這山西七大煤企分立而治,看似風光,實則不然。

2015年,山西七大煤企負債額突破萬億;2016年初,山西煤企集體遭遇信任危機,山西七大煤企大而不強頗受質疑;2017年,煤炭市場有所復甦,山西七大煤企的債務狀況卻沒有緩解,一季度總負債達1.3萬億,相當於2016年山西全年GDP,負債率高達82.7%,凈資產僅2735.48億元。

三、山西該怎麼救贖?

1、轉型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

尤其是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全國各地的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商路甚至擴展到今天的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世人也由此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如今,山西地區留下了3.5萬處文物古迹,國保單位119處,現存古建築的數量和質量毫無懸念地位列全國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這麼濃厚的歷史文化,不好好發掘,作為山西經濟轉型的選擇之一,豈不是浪費了嗎?

同時,對煤炭資源的開採也經歷了漫長的百餘年,伴隨採煤工藝與設備的進步,經歷了人工挖、手工采、半機械、機械化、綜采化、半智能化等若干階段,孕育出別具一格的煤炭產業文化,這是講好山西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借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大時機,深挖煤炭文化及礦工精神,發展煤炭文化新業態也是煤炭經濟轉型的新路徑之一。

2、一條路走到黑,將煤企做精

今年,神華和國電重組組建神電的消息,火爆整個煤炭界,這兩者一個是煤炭行業的龍頭,一個是電力行業的霸主,此番強強結合,讓眾人猜想不斷。

而其中神華集團的煤炭發展之路,可以說是煤炭界的標杆、模範。近年來,神華之所以能夠保持業績穩定,便是其依靠煤炭、發電、煤化工、鐵路、港口及航運運輸六大業務板塊的一體化經營,從而保持了產業鏈和成本優勢。

以此為範例,反觀山西煤企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實山西七大煤企中一體化經營的水平也不低,煤電聯營、煤電鋁、煤化工等相關產業基本都有涉獵,但同時還涉足了很多與煤炭不相關、且不善經營的產業,這也是為何七大煤企看著營收規模很大、凈利潤卻很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還和2009年的煤企大重組及之後配套進行的產業布局有關。如今看來,那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七大煤企為此債務高企,光是由此產生的債務費用就是個很大費用負擔,如2015年的財務費用便達到280億元,這對本來就不靚麗的業績影響也很明顯。

對於山西各大煤企來說,現階段需要的是往專業化發展。缺乏專業化就沒有核心競爭力,要摒棄做大做全的思維慣性,不能再沒有限度地延伸產業鏈,甚至搞大量與主業完全無關的副業,而是要全力以赴將煤炭主業做出精品,將專業化發揮至最大效應。

真正整合起來,利弊均很明顯,有利於企業規模變大,市場話語權增加,市場競爭力也有望增強,一體化的優勢將更加明顯。當然在已有煤炭大集團整合重組基礎上,分基地、分煤種組建世界一流、國內引領的特大型煤炭集團公司,發揮出動力煤、無煙煤、煉焦煤三大資源的品牌優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提高附加值,以煤機制勝

和煤炭「黃金十年」一起發展起來的,還有煤炭機械行業。從02年開始經歷了10年10倍的高速發展,到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1668億元的歷史高點,此後逐年下滑,2015年市場規模1194億元。

煤炭機械行業市場規模

目前,美國、澳洲等國家的煤礦機械化率都達到了 100%,而國內的煤礦機械化率仍然偏低。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前,對於煤礦的煤機化率要求越來越高,大型煤礦煤機化率大於95%,中型煤礦大於70%,小型煤礦大於55%。

可以說煤機的發展迎來了新的高潮,但作為一個煤炭大省,山西的發展勢頭卻不是特彆強勁。

2016年公布的《機械500強研究報告》顯示,在500家機械企業中,14個省市自治區的34家礦山、冶金、建築專用設備製造企業上榜,其中山東、廣西、湖南的上榜企業數目名列前三,山西的機械製造企業上榜數僅3家。

以「賣煤」為主的的經濟模式,使得山西長期被鎖定在全球煤炭產業價值鏈的低端位置,整個經濟體的抗風險能力較差。新階段,應重視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把煤炭做強,從採煤賣煤為主向煤炭產業鏈高端演進,通過創新托起我省煤炭經濟新天地。

《山西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也曾提出要加快煤機製造產業建設,全面提升煤機系統集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著力解決掘進、開採、提升、運輸為一體的煤機成套設備集成技術,礦用救生艙、新型智能放頂煤液壓支架製造技術等,搶佔煤機技術制高點、煤機高端市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