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些普洱茶詩詞,武亦姝也不一定知道!

二、勵廷儀與《伏前一日賜普洱茶》

(一)勵廷儀其人

勵廷儀,直隸靜海(今天津靜海)人,生於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進士,選庶吉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命在南書房行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編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遷右中允、侍讀學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佩文韻府》纂修兼校勘官,《淵鑒類函》校勘官;康熙五十五年任《御定月令輯要》校勘官;康熙五十六年擢內閣學士;康熙六十一年任《分類字錦》之校勘官。雍正元年擢刑部尚書,因事革職;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少傅;雍正九年(1731年)遷吏部尚書;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以病乞休,不久卒,謚文恭。

(二)《伏前一日賜普洱茶》詮釋與解讀

原詩:

曾賜雲龍一品鮮,玉堂人困記當年。

月團再拜薰風后,雀舌休誇穀雨前。

旋拾松花添活火,試烹瓦鼎泛新泉。

煩襟未信清如許,習習涼生六月天。

1、曾賜雲龍一品鮮,玉堂人困記當年。

詮釋:(1)雲龍:印有龍或龍紋紋圖案的茶餅,為宋朝的貢茶。後來泛指優質名茶。此處代指用以進貢的普洱茶。宋代舒亶《菩薩蠻·湖心寺席上賦茶》詞:「香泛雪盈杯,雲龍疑夢回。」宋代黃庭堅《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並簡楊休》詩:「家山鷹爪是小草,敢與好賜雲龍同。」明代高啟《贈墨翁沉蒙泉》詩:「人間留藏敢輕試,傳玩正比雲龍茶。」(2)玉堂:據說宋太宗曾賜給翰林院「玉堂之署」四字,故翰林院又名「玉堂」。「玉堂人」代指在翰林院就職的官員。(3)困:此處為「窮盡、儘力」之意。南唐李煜《謝新恩》中有「櫻花落盡春將困。」

解讀:當年,康熙皇帝曾恩賜過我專門用以進貢、印有龍紋圖案的普洱茶,這些普洱茶都是當年的一等春茶,還保留著新鮮的味道,極為珍貴。作為當年就職於翰林院的朝臣,雖然現在時隔多年,但我依然能儘力回憶起當年得到恩賞時受寵若驚的感受。

2、月團再拜薰風后,雀舌休誇穀雨前。

詮釋:(1)月團:團茶的一種。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宋代秦觀《秋日》詩之二:「月團新碾瀹花甆,飲罷呼兒課《楚詞》。」宋代無名氏《李師師外傳》:「月團、鳳團、蒙頂等茶百斤。」清代孫枝蔚《雪中憶吳賓賢》詩:「平生不識孟諫議,何人為寄月團茶。」此處代指普洱茶。(2)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唐代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3)雀舌:茶名,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氣極獨特濃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唐代劉禹錫《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詩:「添爐烹雀舌,洒水浄龍鬚。」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明代汪廷訥《種玉記·拂券》:「玉壺烹雀舌,金碗注龍團。」雀舌市價格比較高。是綠茶類中風味獨特,價格昂貴的稀有品種之一。比較有名的有蒙山雀舌、武夷雀舌等。(4)穀雨: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

解讀:在這初夏之際,和風煦煦。當今皇上(指雍正皇帝)又恩賜給我普洱茶,讓我有幸再次見到珍貴的普洱團茶。這普洱茶的品質和口感都是最為上乘的,即便是穀雨之前最為珍貴的雀舌茶,也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3、旋拾松花添活火,試烹瓦鼎泛新泉。

詮釋:(1)旋:立即,隨即。(2)松花:指松球。松子脫落時,松球上的木質鱗片張開如蓮花狀,故稱。(3)活火:指明火,指肉眼可見之火。唐代趙璘《因話錄·商上》:「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焰者也。」宋代陸遊《夏初湖村雜題》詩之三:「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4)瓦鼎: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宋代陸遊《初到榮州》詩:「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蚓煎秋茶。」(5)泛:瀰漫。南朝宋劉鑠《歌詩》中有「凝煙泛城闕,凄風入軒房。」

解讀:我滿懷欣喜地回到家中,迫不及待立即找來松花果做燃料把火點燃,用瓦鼎盛來新鮮的山泉水用以煮茶。不多時,普洱茶的滋味與色澤都浸潤、瀰漫於滾燙的水中,真是沁人心脾。

4、煩襟未信清如許,習習涼生六月天。

詮釋:(1)煩襟:煩躁的心懷。唐代王勃《游梵宇三覺寺》詩:「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元代韋居安《摸魚兒》詞:「垂釣餌,趁春水生時,賸有桃花鱖,煩襟浄洗。」清代方文《湯君謨讀書敬亭寄此》詩:「何時就清盥,一洗煩襟開。」(2)未:相當於「沒有」「不曾」「尚未」。(3)信(shēn):古同「伸」,舒展開。(4)清如許:清澈得像這樣。清:清澈;如許:像這樣。(5)習習:形容風輕輕地吹。《詩·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唐代吳筠《遊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

解讀:三伏天即將到來,北京的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人的心緒變得有些煩躁。喝下一杯剛煮出來的普洱茶,口齒生津,唇頰生涼。連日來煩悶的心懷從未向現在這樣澄澈舒展,在這炎熱的六月天里,似乎能感受到習習涼風,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三)《伏前一日賜普洱茶》成文時間考證

詩歌題目中有「伏前一日」,是指在頭伏(即三伏天的初伏)前一天。筆者通過查閱史料與相關文獻,一開始判斷該詩應該是寫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即前面提到的査慎行得到康熙皇帝賞賜普洱茶的時候,與查慎行所記錄時間相吻合,因為當年的農曆六月初四是三伏第一天,這與詩歌最末一句「六月天」有所照應。

但這首詩歌收錄在《皇清文穎》一書中,根據該書序言中記載:《皇清文穎》是康熙命大學士陳廷敬選輯,之後雍正又命朝臣再次編輯但未能完成,最後是乾隆命重臣張廷玉牽頭對該書再次編輯,並於乾隆十二年完成。後來該書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集部中。勵廷儀歷經康熙、雍正兩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入選庚辰科進士,選庶吉士,從此一直在翰林院(即詩歌中所說的「玉堂」),直到雍正元年時才被提拔為刑部尚書,雍正九年(1731年)遷吏部尚書。從詩中「玉堂人困記當年」一句來看,明顯是因雍正皇帝恩賜普洱茶,讓自己想起當年還在翰林院就職,還是一名「玉堂人」時,也曾得到過康熙皇帝賞賜的普洱茶的往事。這從詩詞中的「曾」「記當年」「再拜」便可看出。因此,可以判斷這首詩不是寫於康熙年間,而應該是成文於雍正年間。

從《皇清文穎》一書的編輯體例來看,該書按照文體類別進行分卷,每卷首先是按照時間先後、然後又根據身份尊卑進行排序。這首詩歌屬於《皇清文穎》第七十八、七十九卷「七言律詩」類,在勵廷儀作品之前有張廷玉所作《雍正二年聖主躬耕耤田詩六首》,說明張廷玉的詩詞是雍正二年寫成的,之後才選輯補充進去的。張廷玉歷經康、雍、乾三朝,位高權重,自然應該排在勵廷儀前面。再結合日曆來看,雍正二年即1724年,當年的農曆五月二十八日為三伏第一天,這時候北京的氣候已十分炎熱,說「六月天」其實也不足為奇。從這些推斷分析,基本可以判斷勵廷儀的《伏前一日賜普洱茶》一詩是寫於雍正二年(1724年),說明是雍正皇帝向已經擔任刑部尚書的勵廷儀恩賜普洱茶,從而也可以判斷勵廷儀此首詩詞所記普洱茶確實是由雍正賞賜。

原題為《康熙、雍正與乾隆賞賜朝臣普洱茶考證:暨査慎行、勵廷儀、宋楠等人關於普洱茶的詩詞解讀》,本文經作者及首發平台授權說茶網www.ishuocha.com發布(全文未完)。

作者簡介:詹本林,雲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台灣淵源考證》《晚清狀元郎袁嘉穀的普洱茶情緣》《乾隆皇帝贈送英王喬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裡》《乾隆皇帝品評普洱茶〈烹雪用前韻〉詩試註解》等文稿在《雲南文史》《普洱》《普洱壺藝》(台灣)等刊物發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