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養老驛站進社區

「老有所養」是人幾千年未變的追求,如何讓老人安心、快樂、充實地度過晚年是所有子女以及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養老新模式

養老驛站是近期流行起來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和一般的養老機構不同,養老驛站立足於社區,規模較小、價格親民,服務囊括了家政、娛樂、健康等方面,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安心養老。在北京市海淀區永定路街道的六西社區就有這樣一家養老驛站。

在驛站最裡面一間豆腐塊大小的房間里,92歲的鄭奶奶對著鏡子仔細瞧著理髮師在自己頭上忙忙碌碌,銀白色的頭髮被理髮師小心翼翼纏繞上五顏六色的的捲髮棒,不一會兒,一頭漂亮的銀色小卷便誕生了,鄭奶奶滿意極了,在旁邊等候的女兒汪大姐也讚不絕口。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次燙髮只需要5塊錢。

在這間理髮店裡獨挑大樑的顧師傅是有20多年從業經驗的老師傅,「我這不為賺錢,就是和養老驛站合作做公益,65歲以上老人只收5塊錢,85歲以上老人生日當月免費,每個月還有一次義務便民理髮。」顧師傅說他們就是要用最低價格來服務社區老人。

六西社區的養老驛站是由街道委託養老機構「微生活」合作運營的,自2016年10月份開辦以來廣受好評,越來越多的老人從中受益。

永定路街道社區是20世紀5、60年代的老舊小區,居住在內的大部分都是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簡稱「航天二院」)的老航天人。據該社區服務中心主任胡華東介紹,按照國際標準,一個地區老齡人口達10%就已經稱得上老齡化,而永定路街道社區的常駐人口中,老年人已基本達到甚至超過了30%。早晨年輕人離家上班之後,社區里所見之處都是老年人的身影。胡華東自2015年接手社區工作后,一直對這裡的特殊情況十分關注,認為社區服務工作的重點就是服務老人。「我們一直有想法要把養老和家政結合在一起,2016年北京市老齡委主推養老驛站,我們用一年時間做調研和篩選,最終選定『微生活』來管理運營,他們在居家養老這方面相當專業。」

據「微生活」在驛站的負責人楊德霞介紹,便民理髮只是養老驛站提供的服務之一,其他還包括家政管家服務、慰老配送、老年營養配餐、快樂驛站等,涵蓋了居家生活、身心健康等多個方面,單項服務超過400多項。

來自相關媒體的報道,截至2017年1月,北京市常駐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達350萬,同時以每天500人的速度在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將突破400萬。

但是,由於的特殊國情,現在的很多老人只育有一個孩子,許多小家庭面臨著兩個獨生子女兼顧四位老人的處境,再加上撫養子女的責任,壓力可想而知。並且,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部分老人極其排斥入住養老院,免不了產生被拋棄的感覺,旁人會視之為「子女不孝」,兒女也會擔心外人對父母照顧不周,而高檔養老院收費標準很高,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養老問題便成了一大難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驛站式養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2016年5月3日,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北京市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十條政策》,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支持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要求各區政府無償提供服務設施,委託社會力量低償運營,在2020年,實現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科學布局、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永定路街道社區的養老新模式就是北京眾多養老驛站的一個縮影。

聚老 為老 樂老

六西社區驛站開辦以來好評如潮,這從理療項目的人氣上便可見一斑。

在理療室里,十多位老人按順序坐在椅子上,雙腳伸進一套銀灰色的器具里,享受著免費服務。楊德霞說這是驛站最火的項目之一,即便每次都要排隊等候,老人們還是天天都來,風雨無阻。70歲的王茵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王阿姨是航天二院的老員工,退休之後便閑賦在家,做做家務,照顧照顧孫女,女兒雖在身邊,但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有一天,聽鄰居說小區里開了一家養老驛站,裡邊設有免費理療服務,王阿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做了幾次,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我年紀大了,雖然沒有大病,小毛病也是很折磨人,孩子們工作忙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和大部分老人一樣,王阿姨出現什麼問題都不希望給子女增加負擔:「我現在每天都過來排隊做理療,原來手腳尖麻木的情況都沒有了,季節交替的時候腿難受,現在也好多了,身體舒服了心情就好,每天來還能和鄰居們聊聊天,開心著呢!」

王阿姨回憶起自己父母在世的時候,很有感觸:「人老了都戀家,不願意去住養老院,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里裡外外都是我來打理,平時還得上班,有照顧不到的時候老人遭罪,孩子心裡也不好受。現在可趕上了好時候,我們不離開家也有人照料,兒女都放心,我們身體好,心情好,還能反過來再照顧他們好多年呢!」王阿姨樂呵呵地說。

楊德霞告訴記者,來這裡的老人里65歲以下的很少,年紀最大的都已經97歲了,「老人們這麼大年紀,我們的工作人員都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服務,不容一點兒閃失。」服務人員的耐心楊德霞都看在眼裡,她說:「他們都是年輕人,但是一點兒也不毛躁,為老人們攙進攙出,穿鞋脫鞋……我們的工作就是圍著老人轉,必須得有愛心、有耐心,把他們當成自家老人去照顧,長時間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

楊德霞之前是在家政行業工作,其間接觸到了養老,「我們國家在做養老的人太少了,做家政的時候我積累了一些資源,對這個行業比較熟悉,」她說:「我家裡也有老人,為了我們自己的長輩,也想在養老這方面盡一份力。」抱著這樣的想法,楊德霞尋著機會一頭扎進了養老事業。

養老機構一直是一項利潤微薄的項目,小規模的養老驛站生存更是困難。以慰老配送來說,驛站房間一角的貨架上擺滿了大米、食用油等必需品,老人們不方便出門的可以直接打電話要求配送,驛站負責送貨到家,但是低價賣出加上免費送貨,每個月賣東西的收益還不夠一個員工的工資。

楊德霞坦誠自己現在每天都在為錢奔波:「我們一共五個員工,每個月工資至少也得兩萬塊錢,驛站項目基本都是免費的,收費項目的價格也都低於市場價很多,根本不賺錢。」事實上,資金困難對於楊德霞來說也是意料之中,她說:「如果是為了賺錢那我不會來做養老驛站,我們是在做良心,只盯著錢就不可能繼續下去了。」聚老人、為老人、樂老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或許是最合適她們的定義。

因為場地和資源有限,六西社區這家驛站場地很小,功能也比較分散,但是在胡華東看來,有就比沒有好,做就比不做強,後期可以再想辦法慢慢完善。而驛站的建設也正按照他的計劃一步步前進著。

雖然條件不太成熟,但是六西社區的養老驛站為老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提供了很多支持,居民們反響強烈,僅一個月後,街道服務中心就在六東社區開辦了第二家,如今,位於社區五街坊的第三家驛站也已於2017年2月底正式運營,總面積達700多平米,有更大的空間供老人們活動,配套也更規範、完善,還把各個功能區聚集在了一起,免去老人們來回奔波之苦。

不同於傳統對養老的認知,胡華東認為養老的第一步是養生,最後才是解決失能問題。所以社區最初開辦的養老驛站就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步,通過理療、講座、娛樂等各種活動來延緩甚至減少失能老人的出現,從源頭上解決養老問題,減輕社會負擔。而針對已經處於失能、半失能狀態的老人,新開辦的五街坊驛站也增加了日間照料、助餐、助浴、康復服務等項目,家人可把老人短期託管在家門口,由專業護工來照料。並且驛站已經著手發展「醫養結合」,以求為老人創造更好條件。胡華東表示,這也被稱作「喘息服務」,保障老人生活無虞的前提下,讓家人也適時喘口氣。

老人集中區域全覆蓋

2016年8月10日,在「市民對話一把手,北京新表達」系列訪談節目中,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透露,現階段只有4%左右的老年人是到機構養老,96%的老人是在社區和家裡養老。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四級居家養老體系,第一級為市級,以市老齡辦牽頭,研究整體布局;第二級區級層面,現在正在建設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把區內的養老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第三級為街道方面,三年來已建成200多個養老照料中心,讓老年人不出街道就能找到養老機構;最後一級就是建在老人身邊,建在社區的養老服務驛站。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建成1000個以上社區養老驛站。李萬鈞指出,養老驛站是根據老年人的分佈密集程度來設置的,2016年已建設150家,2017年計劃再建200家以上,預計「十三五」期間,基本做到老年人較集中地區全覆蓋。

在政府鼓勵政策的引導下,近幾年北京養老市場的空間不斷加大,各路資本紛紛湧入,養老機構逐年增多。驛站式養老這種新模式也成為很多機構瞄準的新機遇。然而養老機構回報周期長、利潤微薄,養老驛站又受規模小且價格低廉的特性所限,很難營利來支持長久運行。另外,作為新興事物,其設計、運營等都還需進一步調整和規範,一些社會資本對養老驛站仍持觀望態度。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並不避諱社區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提出了「酒店集團」形式連鎖經營社區養老驛站的新思路,之後多家大型養老企業爭相布局。2016年9月份,北京第一家全國資運營養老驛站管理集團——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位於牛街街道的西城區首家養老驛站在常規服務下還增加了為經濟困難失能老人家庭進行房屋時老化改造的項目;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的新鮮社區養老驛站為老人們建立個人檔案,存儲著其健康數據隨時監測……目前,養老驛站這種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在北京遍地開花,並且在南京也早已開始試點服務,期待今後更多的家庭從中受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