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致青春 | 年輕的力量,那些青蔥歲月里的清華故事

98年前,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四愛國運動」推動了歷史進程。

98年後的今天,「五四」已經遠去,「五四精神」仍然不朽,當代青年主動地從歷史記憶中汲取正能量。

志存高遠,意氣風發,曾經的青年如今已成為各領域的佼佼者。「五四」青年節之際,且隨研讀間一道,回溯時光軸,走進幾代清華青年,聆聽這些榜樣們的青春故事吧。

文|明瑤

1

年紀輕輕嶄露頭角 後勁十足一生青春

葉企孫

葉企孫是當之無愧的「學術新秀」。1911年,不滿13歲的葉企孫報考清華學堂並被錄取,成為首批學生。1921年,23歲的葉企孫和帕爾默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公認的最精確的值,在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十餘年。這之後,26歲的他任國立東南大學物理學副教授。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27歲的他接受清華之聘就任物理學副教授,次年升教授,並創建清華物理系出任系主任。

正是因為青年時期的奮鬥,葉企孫扶搖直上,老年時,成了被後人尊稱的「大師中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更是他的直系弟子,李政道說「他決定了我的命運」,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數」。

陳岱孫

陳岱孫,傑出的教育家、經濟學一代宗師,同樣年輕有為。他18歲考入清華,20歲公費留美,6年內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7歲任清華學校大學部經濟系教授,28歲任清華經濟系主任,29歲又兼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陳岱孫的學術能力「冒尖」早,「後勁」也很足。他最著名的作品《從古典學派到馬克思》,從思想上打通了馬克思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他在80多歲時還在講台上講課,90多歲時還能帶研究所,95歲時依然在主持博士生的畢業答辯。從青年到老年,他用虔誠與投入,堅持著對治學的熱愛。

2

青春獻給國家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新成立后,清華作為「工程師的搖籃」,培育了無數科技人才。莘莘學子艱苦奮鬥,科研攻關,揮灑著汗水,以青春建設國家,推動了民族復興與祖國強大的偉大進程。

鄧稼先

鄧稼先是這萬千青年人中的一員。這位「兩彈元勛」將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奉獻給了摯愛的國家。從西南聯大畢業后,鄧稼先懷揣學本領建設新之志,赴美留學。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26歲的他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人稱「娃娃博士」。 取得學位剛9天,鄧稼先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和一大批科學家,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投身原子核理論研究的事業中。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鄧稼先對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見證了祖國的揚眉吐氣。

同樣胸懷家國的,還有航天專家王永志。朝鮮戰役打響時,他正讀高中。戰機盤旋東北領空,空襲警報刺耳地鳴叫,強國夢在他心中種下:國防最要緊,有了先進的武器就沒人膽敢侵犯。考進清華大學航空系后,王永志作為第一批交換生,被選送到蘇聯留學,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改學了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回國后,他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開始了第一種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的研製工作,任總體設計組組長。1992年,他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幾十年工作生涯中,王永志參與和主持了6種新型火箭的首次發射,從未失敗過。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位位有志青年把青春獻給祖國,做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永垂不朽。

3

尊重多遠選擇 不忘責任使命

與老一輩相比,新時期的年輕人,擁有更多元的選擇,更寬容的社會環境,他們也在勇敢地追逐青春夢想。李健選擇成為一名歌手,將人生寫進歌曲,唱出對音樂的熱愛;梁旋聽從內心的呼喚,打磨多年,《大魚海棠》青春無悔;郝景芳堅持寫作,《摺疊北京》終獲大獎;趙江濤紮根基層,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顏寧

顏寧也在奮鬥中踐行著自己的選擇,用行動成為他人的榜樣。19歲進入清華生物系學習,畢業后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30歲被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目前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2014年,顏寧所在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本土化」團隊,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在人類理解和治療癌症與糖尿病的征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事實上,年輕有為沒有什麼秘訣,唯有辛勤耕耘。顏寧剛回國時,「白手起家」「一磚一瓦」組裝試驗台,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而從讀博士開始,她就堅持每天只睡6個小時。顏寧在「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頒獎典禮說,「華」是清華的「華」,「華」也是中華的「華」,要讓的科研水平配得上她的經濟發展,這,是青年的使命。

李一諾是另一位傑出的女青年。她從清華大學生物系大學部畢業,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曾入選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s)。從科研到諮詢,再從諮詢到慈善,她勇敢地「跨界」:博士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公司,6年後,她成為麥肯錫全球合伙人;幾年前擔任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創辦微信公眾號「奴隸社會」。如今,關注人類健康、推動慈善公益國際合作的她,用行動說明一個道理:做有意義的事情,人生選擇可以很多元。

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用激情與奮鬥講述著青春故事,一代代奮發的青年共同推動了國家與社會的進步。青春不只一種定義,努力就會綻放精彩。立志做大事,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願我們在追夢成長的路上,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有所作為。

我們,正青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