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的萬能葯出現,阿司匹林能防癌

遭受過頭痛、發燒等折磨過的人,對阿司匹林一定不陌生。阿司匹林學名乙醯水楊酸,經常用於解熱、鎮痛和消炎等。

阿司匹林的結構

它是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每年的消費量約4萬。在它量產之前,阿司匹林就有長久的應用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他的文集里記述到:柳樹的樹皮和樹葉磨成的粉能夠退燒和鎮痛。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柳樹的起作用的正是水楊酸,直到1763年,英國牧師愛德華·斯通在牛津發現柳樹中治病的活性成分是水楊酸。

1853年時,無心擦柳的法國化學家格哈特首次合成了乙醯水楊酸,此後又有多人都嘗試著合成和提純,卻無力改善乙醯水楊酸對治療的諸多副作用。這種狀況,在1898年時,終結於製藥巨頭拜耳公司的兩位科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阿瑟·艾興格林之手,他們將合成后的物質進行了修飾。隨後拜耳將乙醯水楊酸片改名為阿司匹林,在全球銷售。

拜耳產的低劑量阿司匹林

最初,作為鎮痛消炎藥存在的阿司匹林非常流行,在二十世紀初,流感大爆發的時候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發揮相似作用的布洛芬等發明,人們對阿司匹林的依賴逐漸降低。

西班牙流感,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在約6個月內造成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

不過,過氣明星並沒有一直消沉下去,60、70年代時又東山再起,原因是約翰·范恩等人發現了阿司匹林還有抗凝血的功能,長期服用可以降低心臟病、中風和血栓的風險。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阿司匹林最近再次成為網紅藥物,因為它與抵禦多種癌症聯繫在了一起。

要說阿司匹林在對抗癌症方面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首先,要明白一點,炎症是一個明確可以導致腫瘤的危險因素,長期異常的炎症,可能是身體細胞癌變的信號。炎症原本是細胞面對各種病毒、細菌、寄生蟲或者異物感染的正常免疫反應,但是炎症反應中持續產生的一些物質,使得正常細胞增殖、DNA損傷,基因突變,這三者最後就可能造成腫瘤或加快癌症進程。而阿司匹林的作用是什麼,消炎。因此,總結起來就是阿司匹林通過抑制炎症,間接消滅腫瘤細胞。

慢性炎症是腫瘤的前奏

如果說,上面一個抑癌作用是從根源上減少癌細胞產生,而第二個它能與腫瘤聯繫起來點,則是阻止癌細胞的傳播,這得利於它的抗凝血功能,通過抑制血小板來實現。

癌細胞產生之後,想要更大範圍的傳播,除了增殖以外,還需要擴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癌轉移,這個過程通常是依靠血液傳播來實現的。但是癌細胞想要轉移,也沒有那麼容易,必須逃過層層免疫哨兵的圍追堵截,T細胞就是其中一個發揮防衛作用的士兵。通常情況下,T細胞在胸腺成熟后,就會進入血液,再分佈到全身。

那癌細胞是怎麼逃避T細胞的追捕的呢?原因是它找了一個賣主求榮的血小板。血小板凝血時會釋放一個叫TGF-β的因子,它會抑制T細胞活性。其實原本這個因子也沒有作用,因為它多數狀態都在沉睡中,但血小板壞就壞在,它又通過自己的GARP蛋白去激活該因子,於是癌細胞傳播的障礙就被清除了。不過,血小板在天敵阿司匹林面前,很快就熄火了。

發揮免疫功能的細胞和微粒

上次這兩個機理共同造就了阿司匹林在抑癌方面的神奇功效,其也在具體的實驗中得到印證。

最近發表在《Science》子刊的小鼠實驗就發現,聯合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后,得了黑色素瘤的小鼠存活更久,複發更少。

除了黑色素瘤以為,科學家們在對多個癌症研究中都發現了,阿司匹林具有抑癌作用。美國希望之城 (City of Hope)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超過5萬7千名加州學校女老師歷經7年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日常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能夠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

一位名叫Peter Elwood和他團隊,研究過往的文獻發現,腸癌、乳腺癌或者前列腺癌患者在治療的過程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15-20%的死亡率,同時也會減少癌細胞的傳播

研究者們也從阿司匹林抑癌作用中得到啟示,計劃著未來讓血小板攜帶靶向藥物的來治療癌症。

不過說了這麼多,阿司匹林在治癒癌症上看似有很光明的未來,但也不必誇大到靈丹妙藥的程度,它也有飽受詬病的副作用。服用阿司匹林有引起消化道潰瘍和胃出血和耳鳴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的狀況下。研究顯示在60歲的日常服用阿司匹林達到10年的人群當中,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從2.2%增加到了3.6%。對一部分人來說,長期小劑量的服用,的確有好處,但是,對於患有消化性潰瘍、胃炎、糖尿病、痛風和腎病等的患者,需要慎重,最好先諮詢醫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